第二八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254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3:13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28章

汉武帝在文化方面施行的政策,也是他统一中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效仿古代的采诗制度,招揽四方文士,创立了乐府机关,收集各地民歌,对汉代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在西汉前期的思想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是黄老思想,同时也还流行着法、儒、阴阳、纵横等各种学说。封建统治者杂采诸家之言,而以黄老学说为主,实行无为而治,这与当时的历史状况是相适应的。但是,到武帝即位时,政治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社会上也开始出现农民暴动和起义,而诸侯王与朝廷之间更是已形成分庭抗礼、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现状,如果继续崇尚黄老的无为而治,其结果不仅不能缓和矛盾,还会使之更加尖锐起来。因而武帝不得不另找精神支柱,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正好迎合了他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好读书,对儒家经典《春秋》作过专门的研究,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举对策时,针对当时思想领域里百家并存的状况,明确地指出:现在“师异道,人异论”,主张不同,政见分歧,弄得在位的人难以统一法令,下面的人更是不知所从。这违背了大一统的时代要求。为此,他主张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显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完全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所说的“儒术”或者“孔子之术”,并不是单纯重复孔子的思想主张,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孔孟思想进行了改造、充实和发挥,并吸取部分阴阳、法、道等学派的主张,从而形成的新儒家学说。这种新儒术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强调大一统,主张提高君权。董仲舒认为,《春秋》这部儒家经典的基本精神,就是维护大一统,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为了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局面,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君奉为“国之本”;只有以“君”为国本,“崇本”敬上,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好。董仲舒把国君与臣下的关系比作“干”与“枝”、“本”与“末”的关系,主张强干弱枝、重本轻末,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要提高皇权。第二,宣扬“天人感应”论。董仲舒认为,“天”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有意志能感应人事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人间的祸福,都是“天”的安排。因此,董仲舒强调,人必须顺从天意。顺从天意,天就会降祥瑞,表示赞许;如果违背天意,必然引起天的震怒,显示水、旱、地震、日月之蚀等各种灾害,以示谴责和惩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显然是神学唯心主义的说教。第三,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是绝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就是所谓“三纲”。

还认为,为人处世必须以“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准,用它作为调整人事关系的基本原则。董仲舒所宣扬的“三纲”、“五常”,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道德信条,是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枷锁。董仲舒的“儒术”,完全符合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得以采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武帝专为儒家设立了《诗》、《书》、《易》、《礼》、《春秋》的博士,即五经博士,大力宣扬儒家思想,还选用了大批儒生充当各级官吏。从此,儒术逐渐成为汉代及以后各朝地主阶级的主导思想,并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张骞出使西域古代中国人把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东部一带,也称作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通常指玉门关、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今帕米尔的一部分)以东,即现在的巴尔喀什湖东、南和新疆等广大地区。汉朝时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有鄯善、于阗、莎车等所谓“南道诸国”和焉耆、龟兹、疏勒等所谓“北道诸国”,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等国。公元前2世纪前后,西域分为36国。这些国家“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人口多者几十万,小者不过数千,且多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得知受匈奴攻击被迫西迁的大月氏,时刻想回来报仇,只因势单力薄,未曾行动。为了联合大月氏,东西两面夹击匈奴,汉武帝在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约公元前16*年~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时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张骞率领奴隶出身的匈奴族人堂邑父,以及一百多名勇士,乘马载驼,离开长安,开始了艰难的行程。张骞过陇西不远,控制这一地区的匈奴人就发现并包围了他们。由于寡不敌众,张骞一行被拘押到单于王庭。匈奴军臣单于采取各种手段,企图迫使张骞屈服。张骞始终牢记着出使西域的光荣使命,坚定顽强,守节不屈。被拘禁十余年后,他们乘匈奴不备逃了出来,昼夜兼程,继续向西进发,一连走了好几十天,才逃出了匈奴人控制的地区。张骞一行人艰难地行进在浩瀚的沙漠中,不见树木村落,也不见行人。有时好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穿戈壁,翻雪峰,跨越气候严寒的葱岭,来到了大宛,最后经康居到达了大月氏,见到了大月氏国王。但此时,大月氏已西迁,占有了大夏故地,土地肥沃,户口殷实,安居乐业,大月氏已不愿东归,再同匈奴勾祸。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东归。张骞是个有心人,在西域期间,他一面从事联络各国的政治活动,一面细心考察西域各地的地理情况。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