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25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0:02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3章

蛙爸爸怎么喂这些小蚪蝌呢?大自然倒想出了奇妙的办法。一开始是蝌蚪的小尾巴和小爪子,以后是整个背部都长在鸣囊的内壁上。这样就可以从爸爸的血液里吸取营养。小蝌蚪生长很快,鸣囊会向四面胀大,一直胀大到腹部和背部的皮下。当蝌蚪变成小青蛙时,它们会把自己的肉从爸爸的肉上拉扯开来。小青蛙从爸爸的嘴里钻出后,就去过自由的生活了。欧洲有一种皱蟾,俗称产婆蟾。美国的一些厂家,竟向这种蟾学会了一种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包装鸡蛋的方法。

早春三月,雌蟾开始产卵,它的卵被“包装”在一条很粘的长丝带里。雄蟾会立即把卵丝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然后把整个卵丝都放在自己的背上跳走了。此后它藏在树根下或地洞里。蝌蚪即将孵化出来时,雄蟾便潜入水中,不久,小蝌蚪自己会用尾巴顶开卵壳,立即钻出来。这时,完成使命的蟾爸爸也就挣脱挂在水草上的空卵丝带,高兴地跳上岸去。

动物父爱的发现之旅还在继续!动物互助互爱之谜

在人类生活中,人们互相友爱,这是习以为常之事,因为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但是,在自然界的动物王国中,许多动物中也有这种互助互爱感情。一次,有人看见一条又老又半瞎的母狗,站在两条繁忙的高速公路中间准备过马路,汽车飞驶而过,这条老狗行走起来十分困难。正在这时,一条年轻的公狗急速地跑到不相识的老母狗身边,拦住它的去路,一辆飞驶的汽车擦身而过。好危险呀!这条年轻的公狗慢慢地领着老母狗过了马路。然后“分手”而去。还有人看见,一只很健康的老鼠引导着一只瞎眼老鼠走路,瞎眼老鼠咬着前面老鼠的尾巴。跟在后面一步一步地往前挪。

对于这种动物行为,科学家力图找出它们思维的秘密,但是,长期没有解开。也许人们所看到的,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许多种动物都集聚成群生活,因为动物群居在迁徙、御敌和捕食等方面,可以有很多好处。

几百双敏锐的眼睛能及早地发现敌人——就是说,营群居生活更安全些,也更便于集体狩猎。狐狸是犬科动物中最散漫的食肉动物,它们不营群体生活。然而到了难以捕食的冬季,它们也集聚在一起,共同设法去捕捉狍子一类较大的动物。

狼成群结队偶尔也会伤人,豺集中力量可以去围攻鹿群,而成群的鬣狗甚至能捕食年老的狮子。狮子一般是一个家族结群生活,有时也几个家族联合在一起,组成较大的群体。有些动物是独立狩猎,只有休息睡觉时才聚集在一起,例如严冬时的蝙蝠和松鼠等。

海豚的凶猛近亲——虎鲸成群围攻鲸,甚至把鲸撕成碎块。独角鲸在严冬时成大群聚在一起,在同一地方游动,不断地潜上潜下,把水搅浑,以免海水结冰。如果在它们生活的北极浮冰区,没有一个很大的未冻水面,那么独角鲸就会窒息而死。河狸以及热带的文鸟也都聚在一起,共同修筑“住房”。

各种动物与自己的同类集聚在一起,除了能得到这些明显的好处外,营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奥秘的益处。目前对这些益处还没有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益处也是比较明显的。科学家发现,当蚂蚁和白蚁数量很多时,它们干起活来就很积极,比那些离群的要干得好些。这种奇怪的现象,被称为“组群效应”。

两三个蜚蠊在一起,比单独时能选择更正确的逃跑路线,能更好地识别方向。金鱼在一起时的胃口,比单独时要好些。即便是吃同量的食物,集体时比单独也长得快些。金鱼和其他一些鱼类,成群时消耗的能量也少些,在需氧方面可以说明这一点——单独的金鱼需氧量显然要多些。丸花蜂、蝇、象虫、蝗虫、家鼠和鸡等动物,也可以看出它们有组群效应。

大群的动物,比小群或单独时,受到凶猛动物的伤害会少些。这一点曾用某些动物做过试验。成群的动物,并不仅仅是能增加警觉性,而且还具有集体的心理特性,可以使来犯的敌人仓皇失措。蜜蜂大家庭的情谊

蜜蜂给我们提供了手足情谊的良好榜样。

蜜蜂生活在一个友好的大家庭里,大些的喂养小些的,给小的打扫卫生、喂它们食物、给它们水喝、保护它们,当需要时,还给它们取暖,或者给它们扇风降温。这些为了后代的操心事,是由年长的姐姐们完成的,因为工蜂是雌性的。在蜂房里,是按蜜蜂的年龄进行劳动分工的。每只工蜂,随着年龄不断长大,都要依次去干各种工作。出世后的头三天,工蜂是个清洁工,去清理蜂窝眼。随后的一两个星期,则要当保姆和建筑工:喂养幼虫和建筑新蜂房。然后转到验收专业组——在蜂房的入口处从负责采集任务的工蜂手中接过采来的花蜜和水。在这一时期,这种工蜂的警惕性很高,它会去蜇那些企图闯入家门的不速之客,就是说,它们还是守卫者呢。再过一些时候,当它已到了成熟年龄,它将终生忙着去采集花粉和花蜜。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