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260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24  |  分类:

社科心理

第5章

同样,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鞋子、手套,在各种特定的场合也具有特殊意义。比如鞋子,有时是权威的象征。盎格鲁·撒克逊人结婚时,鞋是嫁妆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婚礼上新娘把鞋交给新郎,新郎持鞋在新娘头上敲几下,表示从此树立起丈夫的权威。鞋子也可成为爱情的信物。荷兰人在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赠送传统的木鞋,有的在婚礼上也要向新娘奉献木鞋。鞋子又是预卜未来的工具。在古代俄罗斯,人们喜欢一种婚礼游戏,新郎在靴子中放上宝石和鞭子,让新娘当众为之脱靴。如脱下的一只靴里藏有宝石,则预示婚后幸福愉快;反之,就要受丈夫支配一辈子。在英格兰,还有寻找鞋中六便士的习俗。新郎鞋中藏有银质六便士硬币及其他物品,幸运的新娘能否在其中抓到六便士,一生的顺逆似乎都系在此一瞬间了。手套的作用与讲究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世纪,手套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物品。主教都有一副针织无缝、金银刺绣的白手套,象征着主教的纯洁无瑕。主教换任时,手套也是必须移交的重要物品。手套还是社会等级的符号。在那时,有指手套是贵族专用的,平民只能用无指手套。手套还是权力的象征,在授予财产,尤其是在封邑时,必须同时授予手套才能生效。国王向骑士传达任务,往往是给一根手杖和一只手套,以加强他的权力。手套在骑士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如果一个骑士用手套抽打另一个骑士,就表示他要求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斗。在许多欧美小说的描写中,“扔下手套”表示挑战,“拣起手套”就表示接受挑战,这类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今天,手套的装饰与保暖作用逐渐居于诸功能之首,但是挪威的拉普族少女如果允许求婚的小伙子脱下她的手套,就表示她已接受了他的爱情。手套的特殊语言功能依然存在。

鞋子手套以及其他日常用品的习俗,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独创的,所以这类习俗因地而异,因文化传统而异,不能举一反三,更不可想当然。如有机会到不同的欧美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去,还是“入境问俗”为好。为什么印度妇女爱在眉心点痣?

节日里,我们常可见到一些母亲在孩子的眉心点上一颗红痣,使孩子显得更加活泼可爱。旁人看到,往往会说:“哟!小印度人来了。”

为什么看到眉心痣就联想到印度人呢?原来,印度及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大多数妇女额头正中都有一颗指头大小的红痣。这种痣是人工点就或用红色锡箔贴上的,印度人称之为“特丽佳”或“特佳”。点上红痣,确实使印度妇女平添了几分妩媚。不过,以前眉心痣的装饰作用是次要的,它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往往表示不同的意义。总的来讲,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之为“吉祥痣”。吉祥痣可用于祈福。印度是个佛教国,在参加敬神活动或其他由祭司主持的庆祝活动时,祭司总是边向人们祝福,边代表神向善男信女们的头上涂红粉。他们不是涂圆点,而是在脑门中划一条竖线,这是吉祥痣的一种。过去印度将士出征前,家人都在他们头上涂这种吉祥痣。直到现在,亲人远印度人行时,家人们也常用点吉祥痣来表示对他的良好祝愿。

吉祥痣又有消灾避祸的意义。在印度,当孩子长得很健康聪明时,家长们反而会担心,认为这样的孩子易为妖魔看中,会有灾难临头或中途夭折。因此,故意在孩子眉心点上一颗黑色的痣,以减少孩子的可爱程度,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吉祥痣还有表示身份的功能。过去印度姑娘在结婚时,除了在中间的头发缝里涂上朱砂记外,往往由新郎亲自用朱砂在新娘前额点上吉祥痣,因此,红色吉祥痣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在印度教徒的婚礼上,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相互点痣,表示从此是一家人了。未婚女子与寡妇不能点痣。如已婚妇女不点红痣,会遭到老人与亲友的指责,认为她有意咒她丈夫遭到不幸,别人也会对她的丈夫是否健在表示怀疑。但是现在印度妇女点痣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其他教徒,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甚至几岁的小孩,也都可点上吉祥痣。他们把吉祥痣视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时髦装饰。只有寡妇点痣仍为习俗所不容,但敢于冲破习俗束缚,在丈夫死后仍然点吉祥痣的妇女也越来越多。

现在,吉祥痣的装饰意义大大增强了。它可以有不同颜色,许多妇女为了使自己更美丽,往往准备多种颜色的塑料贴片,穿什么颜色的纱丽,就用什么颜色的吉祥痣,使自己浑身上下色彩协调。吉祥痣还可有不同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脸型、发式、衣着及爱好,点成三角形、五角形的吉祥痣。随着时代的前进,吉祥痣的其他意义或许会淡化或消失,但只要它给人以美感,作为装饰性的吉祥痣就会长久地存在于印度妇女的生活中。世界上的人为什么分为用手指、叉子和筷子进食?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用手指、用叉子和用筷子进食三类。

用叉进食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筷子吃饭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分地区;用手指抓食的人多数分布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用手进食人类最早是用手指进食的。大约在3000年前,中国发明了筷子,逐步推广用筷子进食。后来筷子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叉子的出现要比筷子晚得多,而且最初只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广泛使用小叉子作为餐具是从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不过,普及用叉子进食,即使在欧洲也很缓慢。就在三四百年以前,西欧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用手指抓食,而把叉子视为纨绔子弟习气。中世纪的时候,德国曾有一个传教士把叉子斥为一种“魔鬼的奢侈品”,认为“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不少学者都同意这种看法:使用叉子进食的人历来是少数;人类诞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用手指抓饭吃的。事实上,叉子初入上流社会时,许多国王,包括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法兰西的路易十四,都还在用手抓饭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