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647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12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5章

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后,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到了隋唐时代,达到极盛时期,形成了宗派林立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有八个,它们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三论宗以三本佛教经典《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得名。这三部经典自鸠摩罗什翻译后,师徒相继,传承不绝。到唐代时逐渐衰落,这一宗派早已不存在了,但对它的研究仍在继续。

天台宗是隋代智凯创立的。智凯晚年住在浙江天台山,完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人们便把他创立的宗派称为天台宗。它提倡止观,止观就是静坐思考,天台宗把止观作为入涅槃(佛教的最高境界)的要诀。智凯以后,经唐宋时期的承传,得到发扬光大,还远传到海外,是中国佛教最发达的宗派之一。

华严宗因《华严经》得名。创始人是唐朝的贤首大师,所以又被称为贤首宗。它把佛教理论分为五教,自己是其中最高的一教,理论过于深奥,不易理解。

法相宗继承了印度的瑜伽学派,是唐代玄奘根据《成唯识论》所创立的,所以又有唯识宗和瑜伽宗的称法。它认为宇宙万物,不过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像,内界外界,物质不是物质,全都是雎识所变。由于它哲理繁琐,与我国思维习惯不相合,在唐朝以后即沉寂了。

律宗以戒律为依托而得名。僧民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就是戒律,创始人是唐代僧人道宣。律宗的特点是强调地狱惩罚,以威胁僧徒遵守佛规戒律,并要学习古印度的生活方式。律宗经唐僧鉴真传到日本,鉴真在日本有律宗初祖之称。

净土宗起源于东晋北魏,形成于唐代。东晋僧人慧远为初创人。这个宗派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所以起名净土宗。它的特点是不用使人厌倦的道理宣扬佛教,而是教人只念佛,修功德,造寺塔,就可以成佛了。由于简便易行,因此得到广泛流传,并远传到日本。

密宗起源于古印度佛教的密教,唐初正式建立宗派。密宗和净土宗一样,也鼓吹快速成佛,但它的一套方法更神秘,有些像巫术,有一套严格的修行规范,不能任意妄为。它只传了两代就衰落了。

为什么说“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当你在游览名刹古寺时,是不是注意到,很多寺庙都叫作某某禅寺,“禅”是指什么呢?

禅是梵语的音译,中文的意思是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法,获得大彻大悟。禅宗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是地地道道中国式的佛教。相传南朝梁武帝时,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授禅法,住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禅法经过几世僧人的传授后,到唐代发展成南北两个宗派。北宗的创始人叫神秀,他主张“渐修”,就是经过长期修习才能成佛,这与传统的佛教没有什么不同。他的主张曾盛极一时,但不久就衰竭了。南宗的创始人叫慧能,也就是被后世尊为“六祖”的禅宗宗派的创建人。他主张“顿悟”,这是与西方佛教根本不同的一种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教派别,支派众多,禅师辈出。直到今天,我国的寺院中十有八九都是属于禅宗一派的。

禅宗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影响呢?这主要得益于它容易使人接受的理论。慧能向佛教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东方人有了罪,可以向西方的佛教寻求解脱和再生;西方人有了罪,又向哪里去求生呢?”也就是说,求佛只有向自己的心中去求,成佛只有靠自己的觉悟。因此,慧能主张不用长期修习,不要背诵佛经,甚至连坐禅也无必要,只要内心深入体会佛的精神,主观上有觉悟,就可以成佛,也就是“顿悟”。这比起其他教派繁琐的成佛途径来,显然是一条捷径,因此很有吸引力。

慧能的“顿悟”说,实际上抛弃了传统的禅法,是对中国佛教的一次宗教革新,它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了,从而显示了它的优势和朝气,很快便受到下层老百姓和上层统治者的普遍欢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化的佛教呢?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逐渐出现了各种独立的宗派,但是它们都是依据印度佛教典籍发挥改造而成的,因此仍带有浓厚的印度佛教的风格。而禅宗则不同了,它完全是中国僧人的独创,是一种新型的佛教。例如,印度佛教讲究坐禅的功夫,也就很重视这种形式;而禅宗只求心定,讲究觉悟,不求形式,还提出“人皆存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方法简便,成佛迅速,与传统佛教有根本的区别。这是中国化的特点,使禅宗比其他教派更受中国人赏识信服,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

为什么唐僧“西天取经”?

“唐僧取经”的故事由于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小说中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与妖魔鬼怪斗争,总能化险为夷。历史上确实有唐僧取经的事情,但与小说的描写有所不同。

唐僧本姓陈,名袆,是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生于602年,死于66*年。他13岁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为玄奘。玄奘钻研佛学很用功,越学越觉得疑难多,无法解释,就产生了亲自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学习的想法。

玄奘来到长安,做出国的准备。但是当时唐朝建国不久,去天竺的必经之路西域古道被正强盛起来的西突厥侵扰得很厉害,朝廷暂时禁止私人出境。原来一些同行的人都对莫测的旅途产生了畏惧,改变了主意。但是玄奘没有被吓住,政府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他就跟着返回西域的商队溜出了玉门关,然后独自向西走去。

一路上艰辛备尝,穿越了被称为八百里流沙的莫贺延碛沙漠,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凌山,通过铁门关天险,路经吐火罗(今阿富汗境内),从627年夏出发到628年夏,整整一年的跋涉,终于到达天竺境内。

玄奘在天竺进入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寺院对他如待上宾,不仅饮食起居与一般僧人不同,学习上也特殊对待。寺院的戒贤住持是著名的佛学家,这时已100多岁不再讲学了,但却为了玄奘破例连讲了15个月。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当时那烂陀寺通50部经论的只有10人,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为了更多地学习佛教,又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外出游学,他去过天竺许多地方,声誉越来越高。

6*3年,玄奘出国已经16年了,他很想念家乡,决定回国去。天竺的朋友一再挽留他,有人表示只要他愿意留下,就为他建造100所寺院。但玄奘谢绝了他们,坚持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6*5年,玄奘回到阔别18年的长安城,他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唐太宗特别召见了他,请他讲述旅行经过和天竺见闻,太宗非常感兴趣,建议他写一本旅行记。

玄奘回到长安后,便开始孜孜不倦地翻译佛经,工作非常辛苦,从早到晚很少休息。他还在慈恩寺修造大雁塔,用来储放经书。做翻译工作之余,他把自己“西天取经”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现在,这本书已被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世界名著。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