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 > 第一章 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老板?
第一章 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老板?
作者:王剑   |  字数:13909  |  更新时间:2015-03-11 14:12:07  |  分类:

职场励志

1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在我们身边,不乏夜以继日加班、身先事卒的领导者,他们一边用“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边抱怨下属的能力不够。他们不知道,领导者的定位是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正是他们的大包大揽,导致了下属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过去的一周里,你有多少时间是在做事,有多少时间是在管人、带人?所谓做事,是指你自己去执行具体任务,亲上执行一线,所谓管人、带人,是指你做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企业目标、给员工分派任务,然后追踪员工执行进程,根据员工的表现加以指点,或给员工做示范,给员工做评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时间列出来,就会发现用在管人、带人上的时间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时间很多,那么你就要开始改变了。因为真正的领导是管人、带人的,而不是做具体琐碎的事情。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司琐碎的事情上,就意味着你在管人、带人上花的精力太少,这势必会影响你带团队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专家在培训课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中层管理者应该用50%的时间管人、带人,用50%的时间做事;高层管理者应用80%的时间管人、带人,用20%的时间做事。如果你喜欢做事,无法说服自己少做事,那么你永远无法成为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因为你这种喜欢做事的习惯,注定了你不适合做领导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领导者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练而不是老板。因为老板可以发号施令,但教练却不同,教练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带的团队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个人能力多强、多么能干。其实,惠普的这个原则很好地阐释了真正的领导是管人、带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看过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的人都知道,球队的整体素质、赢球的场次和最终的排名,才是一个教练水平高低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也许一件事,领导者自己做只需1个小时,但教下属做却要花3个小时,但是领导者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教别人,只有授人以渔,让下属变得更优秀,让团队变得更有战斗力,领导者才是称职的教练。

与此同时,领导者还要容忍下属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差,甚至很多地方不如自己。试想一下,如果下属各方面都比你强,那他就不应该是你的部下,而应该是你的上司了。如果你有这种心态,那么你就有足够的耐心来管理、领导下属、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了。

事实上,领导者管人、带人主要表现在这样两点:第一,用规章制度管理员工,让公司在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环境下运转;第二,善于用人,因为领导者是帅,帅就要会用兵,会用人。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懂得发现下属的优点,让下属做擅长的事情,因此他们身边总是人才济济,各个下属都能在某一方面独当一面。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关于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表明了领导者是帅而非将;是管人、带人的,而非做事的;是把员工放在正确位置上,让员工发挥自己特长的,而非把员工放在错误位置上,泯灭员工优势和激情的。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你看能带领多少士兵?”

韩信说:“超不过10万人。”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有些不高兴:“你能多多益善,那怎么还是被我抓了呢?”

韩信说:“你不善领兵卒,却善于领导将士,这就是我韩信为你所用的原因。”

在这段对话中,韩信提出了关于“帅才”和“将才”的概念。在韩信看来,他是一个将才,擅长带兵打仗、攻城拔寨,而刘邦是帅才,擅长领导大将,给大将放权,让大将去战斗、去执行任务。事实就是如此,刘邦不仅领导着韩信,还领导着张良与萧何。这三人在刘邦手下,各自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施展才能,最后帮刘邦夺得天下。

领导者是帅才,管理者是将才,帅才比将才高一个层次,帅才偏重于战略思维,其学识和涵养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眼界,以保证总揽全局、放眼长远。而将才是在一定范围内掌控局势,带领下属完成统帅分派的任务,他们偏重于战术或方法的研究。

对于领导者而言,你要做的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塑造下属,而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条件,帮助团队获得成功。通过发现下属的优势,给下属安排正确的职位,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才是领导者真正要做的事情。

2巧妙带人比费尽心思管人更重要

有一位非常负责的管理者,每次分派工作都会从开始到结束,事无巨细,指示得非常清楚。比如,安排下属布置会议室,他会对下属小张说:“摆100把椅子。”对下属小李说:“买10斤茶叶。”对下属小黄说:“买10箱水果,5箱橘子。”对下属小邓说:“会标上的字要用毛笔写,找谁写……写多大……”

也许开始时下属们尚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大家肯定不会太情愿,因为他们会觉得上司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婆,什么事情都管,管得那么细,让他们没有一点自主权,干起活来挺没劲的。尤其是当上司的主意并不高明,他们提出意见上司又不采纳时,他们更不愿意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办,但又迫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执行。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责任感吗?会把任务执行到位吗?

管理者们要明白,反感被别人管是人的本性。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小孩说:“你凭什么管我?”“我不要你管!”就连小孩都有排斥的情绪,更何况成人呢?而且管人还有诸多危害,对下属的成长极为不利,对企业效益的提高也不利。

首先,过度管理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原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有100种,管理者让员工用某一种,而这种办法并非最好的,但员工只能照办。渐渐地,员工会懒得思考办法,只知道按照管理者给出的办法执行,这样员工的创造性就慢慢丧失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对创造者来说,最好的刺激是自由——有权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管理者越俎代庖,无异于给下属的思维上锁,锁住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锁住了他们的创造性。

其次,过度管理会导致下属不自信,不利于锻炼下属的实际工作能力。许多管理者继承了为人父母者的品质,对待下属就像父母对小孩一样,生怕员工把事情办砸了,千叮咛、万嘱咐。这很容易影响下属的自信心,不利于下属提升工作能力。

员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摸索、尝试的过程,走一些弯路、摔一些跟头有什么关系呢?反而会让下属变得更坚强、更成熟。如果处处呵护着下属,下属就会变成未经世面的“弱智儿”。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才不会事无巨细地管,他们往往只告诉员工期望得到什么结果,而不会告诉员工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让员工推销一批商品,他们只会告诉销售目标、产品的价格、相关的经济合同等,而不会告诉他们去哪儿推销,怎么向客户推销。这样下属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想办法完成任务。所以说,巧妙带人比费尽心思地管人更重要。

通用集团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掐着员工的脖子,你是无法将工作热情和自信注入他们心中的。你必须松手放开他们,给他们赢得胜利的机会,让他们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获得自信。当一个员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将给他让路。”

有个年轻人学做西装,师傅只简单地告诉他一遍怎么做,然后就让他自己做。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就会请教师傅,但师傅只是提醒他、引导他、暗示他,而不会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师傅说:“你自己想半天甚至一天,实在想不出来我再教你,这样印象深刻,否则,你问我我就马上告诉你怎么做,你明天就会忘掉,到时候还是不会,还要问我。”

这位师傅不愧是一个教练型的领导,他懂得巧妙带徒弟,激发徒弟的思考意识,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把方法告诉徒弟。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那么你很有必要学习这位师傅的带人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带人”也是“管人”,但它比管人更高级,涵盖面更宽。如果管理者只是单纯地管人,就算你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也不可能把人管好,而且你管得越严,越适得其反。只有懂得从管人上升到带人,才能把企业管好。要想用好人,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1)用“理人”代替“管人”

管理管理,重要的不是“管”,而是“理”。中国人经常说:“你为什么不理我?”“半天都没人来理我。”中国人对别人的不理睬、忽视很在意,因此,管理者要注意这个问题,少管下属,但要多理他。

你理下属,下属也会理你,这就叫“敬人者人恒敬之”。而管就是看不起,表明我比你能力强,比你职位高,你要听我的,这会让下属没面子。总之,要想员工尊敬你、服从你,你就要多理他,少管他,让他知道你器重他。

(2)用“安人”代替“管人”

仅仅是“理”人还不够,要想下属努力工作,最高的境界是“安人”。你把下属安抚好了,即使你不理他,他也会好好工作。所谓安人,通俗的解释是把人安顿好,人一安顿好,就没事了。安顿好了下属,就容易打动下属的心。这表现为尊重并信任下属、敢于放权,不要一开口就说:“我看你也做不好。”这样下属真的会做不好。你要说的是:“你放心去做吧,我相信你能做好。”这是一种激励人的方法。

(3)用“传帮带”代替“管人”

“传帮带”是独具特色的用人方法,“传”是指传授、传承,“帮”是指帮助,“带”是指带动、带领。在“传帮带”中,管理者与教练的角色合二为一,然后运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帮助下属成长,带领他们共同完成使命。

3领导者要有狮子的威严,狐狸的智慧

管理,不外乎人、事二字。把下属和事务应付自如,处理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已然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管人和管事二者是不同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彼此糅合在一起的。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不可分散开来。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说:“一个称职的君主,必须具有狮子般的威严、狐狸般的狡诈。”这说明统御能力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出手的魄力,二是善于出手的智慧。没有魄力,会优柔寡断;缺少智力,会独断专行,二者缺一不可,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领导与员工所肩负的使命不一样:在公司中,领导者肩负的是公司生死存亡的重责,所以他跟下属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想人所不能想,看人所不能看。下属由于处于较低的位置,是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作为领导者又每天日理万机,没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向下属解释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事实上,江湖上有一招“狮子吼”,就是用一种狮子一般的威严,让员工被自己的气势慑服,这样,自己的命令会很容易实施。

与此同时,作为领导要时刻应付来自内部的麻烦和来自外部的压力,仅仅有魄力是不足以应对如此多的内耗和外耗的。狐狸作为智慧的代表,意味着领导必须有一个机智的头脑,而且更多时候,狐狸更是作为狡诈的代表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意味着领导要善于运用手段,让自己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马基雅维利认为,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要以超越世俗的眼光来对局势进行审视,这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某些时候,不妨露出自己“老狐狸”的一面,给耍心眼的人予以震慑。这种震慑更有威胁性,它是在向周围人宣布:你们的小手段都是我玩剩下的。如此一来,捣乱分子必然会安静下来。

“宽严相济”是儒家智慧的精髓,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与提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宽严相济”的管理思想,是根据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提出的。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员工所犯的合理过失,给员工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另外,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公司制度,维护制度的威严,对于严重失职行为绝不姑息,使员工在一种严格管理氛围下工作。

管理者没有霹雳的手段,便没有权威;若一味严惩严打,员工则不会心服口服。优秀的管理者,总能把握好宽严的“度”。在原则和法规面前,管理者必须分毫不让,严厉无比;而在原则之外,为增强管理效果,老板还要善于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对员工循循善诱。“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既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又可以引导他走上正确的方向。

管理者在管控员工时,既不能使员工傲慢妄为,又不能使员工笨手笨脚、顾虑重重;要把火攻与水疗结合起来,既能给员工当头棒喝,规范其日常行为,又能与员工深入长谈,帮助员工成长。严惩不贷能够镇住了局面,菩萨心肠能够凝聚人心。要实现宽严相济,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形成“宽”与“严”的良性互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确保管理行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狮子一般的魄力就像一柄大锤,击碎挡在面前的每一堵墙,但是许多细小的事务就像一只只蚊子,妄图吸干企业的血液,这时候狐狸的智慧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可以弥补大锤的不足。二者水火相济,阴阳相辅,才能达到和谐、圆满的效果。

/0/

现代社会,人心越来越虚伪。如果不用霹雳手段剔除害群之马,对其他员工就是一种残忍。害群之马会危害整个群体,对这类人的姑息就是对整个群体的不负责,管理者的菩萨心肠也必然无法显示。

那些聪明又有魄力的领导,会让下属心甘情愿去执行命令,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凝聚企业核心骨干,培养员工的意愿,培养员工的能力,影响教化员工的思想,让决策深入人心,促使团队全力以赴。

4事必躬亲的人,没有做领导的命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刚刚起步,资金、人力不足,为了节约用人成本,他们的老板或管理者往往事必躬亲,一人多职、一人多劳。当公司逐渐发展壮大时,他们原本可以把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但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事必躬亲,所以依然凡事亲力亲为。因此,他们经常感叹“太忙了”,以至于有些重要的事务都无法及时处理,这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其经营形态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其规模也会扩大,企业管理者还想事必躬亲,再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毕竟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事必躬亲,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试问,又有几个管理者比诸葛亮高明呢?

司马懿曾听说诸葛亮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处理,当即断言:“亮将死矣。”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诸葛亮真的累死在阵前。可见,一个不懂得授权、事必躬亲的人,真的没有当领导的命,有的也许只是累死、累垮的命,这样怎么能管理好企业呢?

要知道,当一个领导者琐事缠身时,他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聚焦重要问题。而且由于领导者事必躬亲,很容易导致新人没有成长的机会,能人没有发挥的机会。结果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要么是干脆没有人才可用,最后领导者不得不事必躬亲。这样一来,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就诞生了。

汪先生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总经理,他做事认真细致,凡事都要关注细节。就拿招聘员工这件事来说,公司每招聘一个员工,汪先生都会把关,即便临时的编制增加都要经过汪先生的批准。这样直接导致了汪先生忙得晕头转向,而且让整个管理层感到非常不爽。

公司曾招聘一个营销经理,这个职位在组织构架中属于中层经理,人事部逐级向上汇报,经过层层通报,最后汇报到汪先生这里。前来面试这一职位的不下50个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推荐了5个人。当正式面试开始以后,大家才发现这几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进程。因为人事部的经理要面试,营销总监也要面试,大区经理还要面试,最后汪先生还要亲自询问。

有趣的是,除了汪先生之外,其他管理者在面试5个应聘者时,都不表态相中哪位,也不筛选,可能他们早已习惯了不做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有3个应聘者无法忍受如此漫长的面试过程,中途退出了。剩下的两人最后见到了汪先生,据说汪先生的面试比所有管理者都仔细,他的面试持续了两个小时,但由于汪先生特别忙,因此等待一个面试往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经过6个月的折腾,终于招聘来一位营销经理。然而,最终获得这一职位的候选人陈涛上了半年班就决定辞职,询问陈涛原因,陈涛是这么说的:“我最不能接受公司的是效率问题,连招聘一个促销员都需要大区经理申请,大区经理再向上级申请,下级管理者没有一点权力,有好的想法也不能及时实行。”

陈涛还说:“在这里,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中转站,只要有汪总在,只要他这种管理方式不变,企业整个氛围就变不了。在这种氛围下,大家都觉得很累,都在假装干活,其实大家都没有创造多少价值。”

实际上,正常的面试流程根本不需要这么复杂、繁琐,只要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面试应聘者,选出几个候选人,再将候选人推荐给营销总监面试即可。汪先生做事细致无话可说,但是他的做法直接导致下级管理者手中无权,也导致自己陷入忙碌之中,导致他在琐碎的事务中根本脱不开身。

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放权,懂得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事情应该交给下属。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他们才能轻松地从琐事中抽身而出,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公司命运、事关公司前途的问题上,才能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从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美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就是这么做的,他对部下采取“放任”的态度,把公司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员工去打理。他鼓励员工“先斩后奏”,经常对员工说:“很多事情你们自己拿主意就好,不用事前向我请示,如果每件事情都向我汇报,会错失掉很多时机。”

当然,下放权力给员工,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展不闻不问,任由员工“胡作非为”,而是让员工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管理者只有做到了这点,员工才能有机会获得成长,也才能让自己告别“穷忙”一族,更好地去思考和把握企业发展的大局。

所以,聪明的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抓大放小,要懂得抓权,更应该学会放权,因为“分身”有术的关键在放权,管理好企业的秘诀也在于放权。只有真正放权,才能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员工和下级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才能把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5记住,有益的情报90%来自于公司之外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金钱,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可是信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实地调查,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身为管理者,没有调查、没有收集信息,就没有决策权,而要想收集信息,就要积极走出去,因为90%的有益信息来自于公司之外。

玫瑰花象征着爱情,每个人在买玫瑰的时候,都会挑选最鲜艳的、最饱满的花朵。而那些枯萎的、死掉的玫瑰花往往一文不值,会被扔进垃圾桶。因此,花店的主人才会竭尽全力地为花保鲜。可是在哥伦比亚,有一位花商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枯萎、死掉的玫瑰花当成宝贝,而且每年靠这些花赚了很多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本这位商人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他有一个习惯——逛街,他认为逛街可以搜集信息,发现商机。有一次,他逛街时经过一个花店,看见花店老板把一些枯萎的玫瑰花丢到垃圾桶里。当时他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枯萎的玫瑰花要丢掉呢?难道不可以卖吗?回来后,他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忽然听到电视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男:“请不要离开我,我不想分开!”

女:“现在已经晚了,我们的爱情已经凋谢了。”

“凋谢”一词令商人印象深刻,他顺着“凋谢”一词往下思考:玫瑰花象征着爱情,爱情凋谢了,玫瑰花就枯萎了。反过来,玫瑰花枯萎了,也意味着爱情凋谢了,这个时候情侣往往会选择分手。但有时候情侣想分手,却不好意思说出“分手”二字,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来暗示,而枯萎的玫瑰花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二天,商人再次去各花店门口走动。当他看见有人把枯萎的玫瑰花丢掉时,他马上捡回来,然后进行精美的包装,卖给那些想分手但又耻于说出“分手”二字的情侣。没过多久,他就靠卖枯萎的玫瑰花而发财。

案例中的商人之所以卖枯萎的玫瑰花,就是因为他从花店老板扔掉玫瑰花这一现象中发掘了商机。如果商人不走出公司,就不可能发现有益的信息,不可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致富的商机。由此可见,老板走出办公室,对发掘有益的情报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不管是致富的商机,还是企业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都要靠管理者去外面了解。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玩着电脑,凭空拍脑袋做决策,是不可能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英明的管理者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不仅限于坐在办公室里,一位从事手纸制造业的老板表示,他的成功完全靠收集公司之外的有益情报,例如,他会和客户聊天,和经销商交流手纸的销售情况,还会亲自到商店里购买同行的手纸,然后对比自己的手纸,发现自己手纸的优缺点,做到知己知彼。

柯经理是一家水果罐头生产厂家的老板,公司创办半年来,他和全体员工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寄出了很多样品,但产品的销售量不太好,回头客都是小用户,大的经销商好像都是“一锤子买卖”。这让柯经理感到一头雾水,最后他决定走访客户,了解客户对自己产品的评价。

一个大客户告诉柯经理:“你们的水果罐头味道挺不错,但是质量不如其他牌子的水果罐头,有一位顾客买了几瓶罐头回去后,第二天就来找我,说罐头里有头发丝。食品是吃到肚子里的,质量一定要过硬,否则,你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

之后柯经理又走访了几个批发商,综合大家的意见,柯经理意识到自己的水果罐头质量真的有待加强。回到厂里之后,柯经理要求全体员工严把质量关。一个月后,公司生产的罐头质量果真有了很大提高,产品的销路也打开了。

俗话说:“客户意见值千金。”产品好不好,顾客最清楚,管理者多走出公司,多问问顾客,多访问经销商,多看看同类产品,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通过客户的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从而找到更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才是有效的决策。所以,奉劝管理者们一句:再忙也要走出去,多从公司外部收集有益的情报,为企业的发展铺路。

6不要当救火专家,让员工自己解决难题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丙吉的宰相去吴国巡视,在路上,他遇见一群乡民打架,有个乡民被打死了。对此,他竟然不予理睬,催促随从快点赶路。

走到不远处,丙吉看见一头牛在路边不停地大口喘气,于是立即叫人停下来,向当地百姓调查这头牛为何会大口喘气。丙吉的举动让随从们十分不解,于是随从问丙吉:“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你不去理会,却如此关心一头牛的性命呢?”

丙吉说:“路上打架杀人之事自有地方官吏去管,如果我去过问,就是越俎代庖;而在温度不高的天气,牛大口喘气可能是瘟疫的前兆,这关系到民生疾苦,这些问题地方官员一般不会注意,我作为宰相,肯定要调查清楚。”

故事中的丙吉,不去过问路人打架一事,而去调查牛为何大口喘气,正是因为他清楚自己作为宰相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对于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情,他选择让地方官去处理,这样既避免干预下属工作,又避免给自己增加负担,以便把精力投入到该做的事情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一定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确什么事情是自己该做的,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该做的。对于那些不该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员工自己去解决。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即使你精力再旺盛,你也不可能拥有“分身术”,你也只有两只手。如果公司停水了你管,公司断电了你管,员工上班迟到、早退、抽烟你还管,那么你整天就陷入这些琐事之中,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时刻追在问题后头,你又怎么有精力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呢?

柯建是某公司的企划部总监,每当他和朋友谈及近况时,他就会说:“最近忙死了,公司有新品上市的企划,我要做产品定位、广告创意、软文写作、上市活动设计、物料制作等等一大堆的事儿,我还要巡视市场、拟定促销方案、媒体购买和执行促销活动……”

朋友们感到奇怪,就问:“你是部门的领导,你手下还有一帮人,他们干什么去了?怎么都由你来干呢?”

“他们?别提了,他们有他们的事做,况且这些事他们也做不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当柯建忙碌时,他的下属们都在做什么。

当柯建坐在电脑前面苦思冥想几个小时,只为写一个企划案时,他的下属们已经浏览了很多网页,然后在互联网上看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NBA直播;当柯建为了制定一份新的市场管理制度,把头皮都抓破了时,他的下属们已经聊完了国内明星的花边新闻,开始将话题转移到科比的风流韵事上了;当柯建为了一份印刷品、几样物料、一则报纸广告,多次往返于公司与印刷厂、广告公司、报社之间时,他的下属们正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吃着零食,天南海北地神侃瞎聊。

为什么柯建不将手头的工作分一部分给下属做呢?他完全可以安排下属做市场调研,安排下属负责软文写作,安排下属拟定促销方案。难道他担心下属做不好?如果他的下属连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都无法胜任,那当初公司又为什么经过层层筛选,将这些人招进他的部门呢?

请不要笑话柯建,因为很多管理者和柯建有类似的表现——上班比谁都早,下班比谁都晚,做的事比谁都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而他们的下属却闲得没事可做,只好通过上网、游戏、看新闻、聊天来打发时间。管理者为什么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因为很多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事情,都被他包揽下来了,结果导致下属没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让下属感受到领导的不信任,极大地打击了下属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怎么可能带好团队呢?

当今社会,企业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管理者就有必要整合全体员工的智慧,迅速地制定决策以把握市场良机。这就要求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让员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而不必层层上报、等待审批。

在这方面,美国达纳公司就做得很好,他们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给员工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他们认为这对员工来说是一种信任,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信和潜能,同时也是锻炼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果你也能够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注重提高员工自我完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得到信任和鼓励的员工肯定会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从而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使企业的工作绩效大大提高。

7带人要刚柔并济,做领导要软硬兼施

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东西如果太刚硬,就容易折断;一个东西太柔软,就会显得萎靡不振。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处处表现得强硬,往往树敌众多;处处表现得软弱,又会被人欺。作为企业领导者,更不能陷入太刚或太软的极端,太刚会使你显得太严肃、古板、不通人性、没有人情味、不可接近;太软会使你显得没威信、无法镇服下属。因此,领导者最佳的境界是刚柔并济、软硬兼施。

古今中外,高明的领导者往往深谙“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智慧。他们一会儿唱红脸,一会儿唱白脸;一会儿和和气气地表扬下属,一会儿杀气腾腾地怒斥下属。这样一来,他们既让人尊敬,又令人畏惧,从而很好地慑服了下属。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有一次,松下公司获得了一份很大的订单,松下非常重视这笔生意,就把这笔生意交给一向沉稳的冈田负责。没想到,冈田因一个很小的疏忽,把这单生意弄砸了。松下把冈田叫到办公室,对他大发雷霆。由于情绪激动,他在斥责冈田的时候,不停地用手杖敲打地面,把手杖敲弯了。

批评结束之后,冈田垂丧着头准备离开,松下却把他叫住,用很温和的语气说:“对不起,我的手杖弯了,你能否帮我把它弄直?”冈田拿起手杖,用力地在地上敲打,内心的不良情绪在敲打的过程中得以发泄。当他把敲直的手杖交给松下时,松下说:“干得不错,手杖比之前更直了。”

松下这一招确实很厉害,他在厉声斥责下属之后,马上通过表扬表现出自己柔和的一面。这种行为向冈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而且受到批评的不是他本人,而是这件事本身。

冈田被松下肯定之后,转忧为喜,并为自己的错误深深自责。后来,他对松下一直忠心耿耿,是松下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正如一个在战场上指挥的将军,令旗一挥,必须全军冲锋陷阵,若稍有心慈手软,必挫伤进攻的锐气,降低战斗力。企业领导也一样,在正确的前提下,该一锤定音时,绝对不可以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可能;对某些屡教屡犯者,绝不可以“开恩”,而要不留余地地做出处理。

在表达“刚”的时候,夹杂一些“柔”的成分,会使你显得有情有义。例如,当下属亲近领导者,向领导者表达意见或建议时,如果领导者正襟危坐、不理不睬,那么下属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是,对下属的行为表达肯定和欣赏,保护下属的积极性。

同样的道理,在对下属表达“柔”的同时,也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刚”。在该刚的时候刚,在该柔的时候柔,做到刚柔并济,才能更好地驾驭下属。比如,下属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你就要来硬的,就要“唱白脸”,甚至还要“唱黑脸”,表现得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该批评的批评,该惩罚的惩罚。

在下属犯错时,如果你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一味地做老好人,害怕得罪人,对下属唯唯诺诺。那么,不但会破坏公司的制度,还会损害你个人的威信,引起其他下属的不满。当在唱白脸之前,可以先唱红脸,适当肯定下属,然后再唱白脸,义正辞严地指出下属的问题。这就是管理学上常说的“胡萝卜大棒子”,鼓励与批评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是一位忠于原则和底线,又忠于结果的领导者。当年他新官上任,公开宣布:通用公司在市场上必须进入前两名。

对于韦尔奇的刚性要求,很多员工心生抱怨。但是韦尔奇不为所动,无论产品销售的业绩如何,他总嫌不够,一时间,让人觉得他很没有人情味。但事实上,韦尔奇并非没有人情味的领导,他也十分注重柔性管理。

一天,有一位中层经理在韦尔奇面前作报告,由于紧张过度,他两腿不停地抖动起来。韦尔奇发现这一情况后,就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如此紧张。这位经理坦白地说:“我太太跟我说,如果这次报告砸了锅,我就完了。”

韦尔奇听后,马上安慰他,还让人送来一瓶高级香槟和一束红玫瑰给这位经理的太太,并附上一张便条,上面是韦尔奇亲笔写的一句话:“你先生的报告非常成功,我们非常抱歉害得他在最近几星期忙得一塌糊涂。”这件事让这位经理和他的太太十分感动。

太刚硬的领导者,会让人敬而远之。只有懂得刚柔并济,才能达到让人又爱又敬又惧怕的效果。不过,什么时候该“刚”,什么时候该“柔”,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硬”,领导者需要拿捏准确,只要在正确的时候、对的人身上,运用得当,就会取得成功。

8不想自己累趴下,就把潜力股培养成“接班人”

诸葛亮屡出奇谋,帮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智慧的象征,长留于中国人的心中。然而,蜀国还是灭亡了,而且是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为什么蜀国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其实,这里有诸葛亮的责任——没有把有潜力的人培养成接班人。

自从刘备白帝城托孤以来,诸葛亮事必躬亲、不辞劳苦,但他唯独忽视接班人的培养。当他用兵点将时,我们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多数时候是诸葛亮一个人在决策,致使广大谋臣缺乏实战决策的锻炼,造成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尽管后来诸葛亮选定姜维为接班人,其实主要是让他做事,在如何制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等方面缺乏悉心的培养和指导。诸葛亮如此做法,就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觉得不行,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意思是,每次吃得那么少,事务繁杂、事必躬亲,肯定活不长。果然,最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一个人干到死。蜀国随着他的逝世,形势急转直下,很快就灭亡了。

回到企业管理中来,有不少管理者立志高远,雄才大略,经过一番艰辛的打拼,终于使企业站稳脚跟,但是打江山容易,管理江山却不简单。公司规模越大,员工数量越多,他们管理起来越累,他们和诸葛亮一样,不重视培养接班人,事必躬亲,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出现了“活不过三代”的现象。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90%。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95%的家族企业无法摆脱“活不过三代”的宿命,90%以上小企业甚至活不过两代。当然,也有企业管理者注重培养接班人,使企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企业越来越有生命力。在这方面,联想公司就得益于柳传志重视培养接班人,并培养出了合适的接班人。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柳传志就开始着力培养联想的接班人,他把杨元庆、郭为作为接班人的重点培养对象。柳传志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让他们逐渐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一方面在价值观、思想方法甚至工作技巧等方面,与他们求得一致。

柳传志要求他们主动思考,把自己当成创造执行的发动机,而不能做被动式接受、传递的齿轮。在工作上,柳传志会指导他们,但是绝不代替他们。同时,柳传志还把权责利说得很清楚,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施展才能,在工作中锻炼自己。

柳传志的做法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群策群力,避免重大决策失误;二是让杨元庆和郭为有职有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当他们有能力独当一面时,柳传志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思考公司发展更重大、更长远的问题。

从如今联想的发展来看,柳传志在培养接班人一事上是比较成功的。先有杨元庆、郭为,后有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在他们背后还有一批优秀的干将,使整个联想大家庭的人才队伍充满厚度。

在IBM,有一个接班人计划,俗称“长板凳计划”。IBM要求管理者必须确定,在未来一到两年之内,谁来接任自己的位置。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后,又由谁来接任。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每个重要的管理岗位都有至少两个接班人。

“长板凳计划”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在该系统中,有一个标准、两个序列、三种方式和评委审定。所谓一个标准,指的是领导力模型;两个序列是指行动和专业;三种方式是指案例培训、实践磨炼和发掘“明日之星”。明日之星环节完成之后,待成绩通过,才有资格成为正式的经理人。

每一年,IBM都要在全球5000多名管理者中挑选近300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种培养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训练;第二阶段让培养对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不同的经验;第三阶段是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使每个培养对象的能力得以释放;第四阶段是要求培养对象将个人的成功扩大到团队。IBM的这种培养接班人的方式,就很好地避免了在接班人选择上的失误。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也许做不到为世界500强企业培养杰出的CEO,但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有了合适的接班人,企业管理者就不用担心:如果哪一天,企业没有了我,会陷入瘫痪。正如保洁公司的前任CEO雷富礼所说:“如果我下周乘坐飞机失事,第二天一早就会有人接替我的位置。”

尽管企业管理者的人生充满了无法预知的状况,比如,病痛、灾难等,但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像柳传志、雷富礼那样,如此坦然地面对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与柳传志在同一时期创业的企业家,大多数习惯了“一手抓”,他们都是企业强人。比如,宗庆后兼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于一身,创办企业30余年,却没有带出一支可以信赖的团队,这是不明智的。如果你想缓解公司的接班人危机,不妨像柳传志那样,把有潜力的人才培养成接班人。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