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男生小说 > 军事历史 >走出国门的领袖——邓小平 > 第一章 巴蜀走出一个邓希贤
第一章 巴蜀走出一个邓希贤
作者:刘金田   |  字数:2227  |  更新时间:2011-07-29 11:12:17  |  分类:

军事历史

邓小平7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1岁走出家门考入广安县高小,14岁走出广安来到重庆;16岁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离开四川,走出国门,奔赴法兰西。

1920年9月的一天,一艘名叫“盎特莱蓬”号的法国邮轮,离开上海黄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马赛。船上载有90名中国学生,其中有80多名来自四川。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他这时的名字叫邓希贤。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父亲邓绍昌,清末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具有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时,参加过广安的革命军,还曾但任过广安县团练局长。母亲淡氏,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但思想较一般人开通。生了5个孩子,邓小平在弟兄中排行老大,深得母亲的宠爱。邓小平的弟弟邓垦介绍说:“我母亲是非常爱小平同志。他是那个旧社会的妇女嘛。他(邓小平)是长子。因为我那家里当时困难也很多,父亲长期不在家,虽然也有点土地,我家是个40亩土地,40亩,在我们那里叫两百挑。5挑为1亩,合成亩嘛,大概就是40亩地,欠了很多债。我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当时维持那个家庭是很困难的。她就很希望小平同志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

邓小平5岁入学,原名邓先圣,私塾先生认为“先圣”这个名字不好,可能是觉得这是对孔夫子的不敬,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乡间小儿怎么敢称为“先圣”呢。于是,私塾先生自作主张,把他的名子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20年。

1911年,7岁的邓小平进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堂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4年后他考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堂住校读书;14岁时,邓小平考入了广安县中学读书。不久,他走出广安,来到重庆。

邓小平走出广安,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辛亥革命时,邓绍昌加入大汉蜀北军政府的革命军,驻扎在广安,曾带长子邓小平来到军寨里过了两夜。这件事在邓小平的心里留下了“不浅的印象”。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1912年4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以宣传意义、指导旅行、介绍学校为目的,以节俭费用,推广西学为宗旨,指导和帮助自费青年赴法留学,提倡科学救国。1915年在法国的华工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1年后蔡元培先生在法国发起成立“华法教育会”。1917年在北京又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很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便推向全国。华法教育会在上海、成都、长沙、广州、济南、天津、武汉等地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留法预备学校和留法预备班。

重庆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是1918年开始筹办的,筹建人是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温少鹤等人。正在重庆的邓绍昌,听到这一消息后,便托人捎话到广安,叫邓小平中断中学学业,直接到重庆赶考留法预备学校。

邓垦回忆说:我的父亲在重庆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写信回来,要他(邓小平)去读留法预备班,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我父亲呢,极力主张,我母亲舍不得,不赞成,家里面还有一场争论,最后还是同意他去了。我那时只有八岁嘛,才开始上学。但是他走的那个情节,我知道,家里都集中啊,欢送他嘛,然后他嘛就很简单地去了。行李,那个时候,四川农村里面出个门,背个包袱,里面有几件换洗衣服就走了。我那个家离重庆还有两百多华里,还要经过一个合川县。

邓小平和族叔邓绍圣、同乡胡伦来到重庆后于1919年9正式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及工业常识等,学习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语并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作准备。

据邓小平当时的同学jiangzemin(克明)回忆:“邓小平同志是稍晚才进入这所预备学校的。他那时就显得非常精神,总是精力十分充沛,他的话不多,学习总是非常刻苦认真”。

邓小平除了认真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行径的斗争。

jiangzemin(克明)说:“我们预备学校的同学,为抵制日货、反对卖国贼,曾经集体到重庆卫戍司令部去示威请愿,在那儿坚持了两天一夜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结果。我们回到学校后,就自动把带有日本商标的牙粉、脸盆等用品摔在地上焚烧,洋布衣服也撕毁,表示再不用东洋货。”

邓小平后来回忆,由于参加了这个运动,爱国救国思想有所提高,所谓的救国思想,无非是当时在同学中流行的工业救国思想,在那幼稚的脑海里,感到中国衰弱,希望他强大起来,而认为工业现代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便满怀希望到法国求学。

1920年7月19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生在重庆商会举行毕业典礼。毕业之后,经过法国驻重庆领事馆的口试及体格检查,年仅16岁的邓小平取得赴法勤工俭学资格。

1920年8月,邓小平回到了广安,向母亲及家人辞行。这时,邓家正值困境,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维持,两年间淡氏苍老了许多。儿子要远离故土留学西洋,母亲似有预感是生离死别,起初说什么也不放儿子走。亲属们都来做工作,终于淡氏以理智战胜了感情,同意了儿子的远行。母亲为邓小平准备了行装,坚持把他一直送到船上。她没有想到儿子这一走竟然真是母子二人的永别。从此,邓小平再也没有回过广安。1926年,淡氏因思念长子,心身交瘁,溘然长逝。当时,邓小平正在苏联学习,未能为母送终。后来他时常怀念、追忆母亲。

8月28日,邓小平和80多名同学一起,搭乘“吉庆”号邮轮启航出川。

邓小平第一次走出巴蜀这片“壶中天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