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初中生阳光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章 走进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心理学
作者:王立新   |  字数:7101  |  更新时间:2015-03-27 16:24:22  |  分类:

爱国教育

第1课了解心理学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心理学,而研究心理学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颗心,每颗心都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关于心理学的联想

同学们了解心理学吗?你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每根线的末端写上你能联想到的与心理学有关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物品。

心理趣图

图1图2

图3图4

图1中两条竖的线一样长吗?盯着图2看一会,你发现了什么?反复看一看图3,你发现了什么?数一数图4中共有多少个人头?

心理学相关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一百多年来,心理学成为当代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有人曾这样形容心理学的发展说,哲学是她的父亲,生理学是她的母亲,而生物学则是她的媒人。经生物学为媒介,哲学与生理学相结合,生育的新生儿就是后来独立门户的科学心理学。

由于心理现象十分复杂,目前已形成不同理论流派来解释心理活动,最有名的三大理论流派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流派、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流派和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流派。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衍生出很多心理学学科分支。如与生命科学相结合,衍生出生理心理学;与工业相结合,衍生出工业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衍生出认知心理学;与教育科学相结合,衍生出教育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衍生出咨询心理学。目前,我国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一百多所大学建立了心理学院、心理系、心理研究所或心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就是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并给以相应的科学指导。心理测试可以分为科学心理测试和趣味心理测试两类,后一种仅供娱乐而已,没有科学依据。例如:走在路上,你看到有钥匙遗落在地上,你觉得:A一大串钥匙;B两三把钥匙;C只有一把钥匙。解释:A你对未来有美好憧憬;B彷徨、面临选择;C.你对未来方向十分明确。该测试就属于趣味心理测试。科学心理测试主要分为智力测试、人格测试、自陈量表三种。智力测试:1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SC);2瑞文智力量表(CRT);3中国比内量表。人格测试:1艾森克人格量表(EPQ);2卡特儿人格测试(16PF);3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自陈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2抑郁自评量表SDS;3焦虑自评量表SAS。

现在心理测试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要注意的是,心理测评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无论任何人,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不要把心理测试结果当成是“终生的标签”。人是发展成长和变化的,心理测评仅仅提供个人在进行测试的那个时间点的状况特点,因此过分夸大心理测评的效果也是不对的。

测谎仪与心理测试

现代测谎仪只有一本32开的书本大小,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组成。传感器有3个:皮肤电传感器,戴在人手指上,用来测量皮肤电阻的变化;呼吸传感器,系在人的胸部,测量人呼吸的变化;脉搏和血压传感器,戴在人腕部或臂部,测量人脉搏和血压的变化。确切一点说,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按照心理学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人在说谎时的心理变化必然引起一些生理变化(皮肤电、脉搏、血压、呼吸等),它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通过测谎仪测定这些生理参数的变化就可以分析心理变化,从而判断是“真实”还是“谎言”。

测谎仪并不能直接探测人的心灵,而是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事先编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逐一向被测人提问。测谎专家一般不与被测人员面对面,测谎专家眼睛要盯住电脑显示器上的图谱,同时用余光注意被测人员的面部表情。测谎专家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是一种机械的声音。测谎仪在检察、公安部门运用比较广泛。虽然测谎仪不能作为破案的唯一直接依据,但已经成为审讯破案辅助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网上有一款类似测谎仪的创意整蛊玩具,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玩具原理是根据人的脉搏跳动引起的皮肤电阻变化来判断人是否说谎。当然,产品仅作为朋友之间或者聚会时开心、整蛊用,并不能作为专业测谎仪使用。

学习了这一课,你对心理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2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世间最强大的莫过于心灵的力量。

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

热身游戏:雨声变奏曲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何利用身体发出的声音来模仿雨声呢?试着这样做,小雨——手指相互敲击;中雨——两手轮拍大腿;大雨——大力鼓掌;暴雨——跺脚。根据老师的“雨声”口令,作出相应的反应。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

亲爱的同学们,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你也许会觉得很陌生。它在先进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早就被广泛普及了。美国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学校、社区就设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80年代以后,关于中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相继出现。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的心理训练课程,如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另一种形式是放在社会学科里,作为社会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上是模仿美国模式。有的是单独的一门课,两周一课时,由班主任担任;有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社会课,由社会课老师担任。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新鲜事物,就像若干年前的计算机课一样,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开设,仅仅在一些大城市、中等城市学校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得到了普及。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往往由专门的心理老师授课,每周安排051课时。最近,国家教育部门已对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门作出部署和安排,不久的将来,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会成为中小学一门常规课、必修课。

心理活动课课程特点

开放性:不同的人群就有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我们的课堂根据同学们的实际心理需求设计活动,不完全参照教材。同时,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不像其他的课程有标准答案,在这里,我们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畅所欲言。

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活动课程。强调让同学们在参与游戏、活动中有所感悟,得到启示。例如: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与快乐,我们就可能设计一个活动“解开千千结”让同学们来参与。

打鱼者的醒悟

有三个打鱼人聚在一个河潭边打鱼,忽然他们发现有人从上游被冲进水潭挣扎着求救。其中一个打鱼人便奋力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上来。但在这时,他们又见到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另一个打鱼人又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又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这时三个打鱼人己经手忙脚乱,筋疲力尽了。此时,有一个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去了上游,想去做某种性质不同但目的一致的工作,想去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并且想在人们的入水处插上一块木牌以示警告。他这样做了。可是,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入水潭。三个打鱼人身处水潭边,仍然要忙于从水中救人的工作。后来,另一个打鱼人似乎终于醒悟了,他说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去做另一项工作:去教人们游泳。这似乎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水性,像他们三个打鱼人那样,即使被冲下深水或急流中,也能够应付,不至于付出性命的代价。

如果以此来比喻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第一次跳入水中抢救落水者的工作就好比心理治疗。这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但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花费治疗者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治疗的人往往会感受到深刻的痛苦和不安。后来有一个打鱼人去上游对人们进行劝说,就好比是心理咨询,这也是一项充满意义的工作,但一般来说,它也只是对前来咨询的人发挥影响。最后那位打鱼人终于醒悟了,立志要去教人们学会游泳,这个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他找到了“落水者”需要被抢救的根本原因,并致力于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目前你有哪些烦恼?哪些烦恼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烦恼是自己难以解决的?你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获得哪些帮助?

第3课健康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在贫穷国家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一切的成绩和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讨论:下列说法正确吗

请你判断下列有关健康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身体没毛病就是健康的人。()

2心理健康=没有烦恼。()

3心理健康就是能压抑悲伤情绪不外露。()

4心理成熟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5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剧情大猜想

一位男士与一位女士第一次约会,这位男士迟到了10分钟,他向那位女士说:“对不起,我迟到了,我是去看我的心理医生,在那里耽搁了一点时间!”

请大家猜想:在中国,这位女士会如何看待那位迟到的男性?他们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在西方社会又会怎样?

健康的定义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概括说来,完全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四个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90分以上)

2自我认知完善。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既不自卑也不自大,能愉快地接纳自我。

3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生活环境,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

4正常的情感发展水平。能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大部分时候有稳定、乐观的情绪。

5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即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大致相当,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具有一定的安全感。不悲观失望也不杞人忧天。

7有良好的道德。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人的心理状况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两端游走的动态过程,既没有绝对存在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绝对静止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升入高一级学校时,很多同学会对陌生的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等产生不适应,会怀念过去的人和事,对目前的人和事产生排斥感。

2学习问题。常常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糟糕、学习缺少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委曲求全,并因此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情感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相矛盾等问题而引起的悲伤、焦虑、恐惧、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中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偏激、敌对、孤僻、忧郁等。

6志愿与择业问题。如何选择自己的志愿,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填报志愿时有哪些技巧,面临这些问题时,中学生们或多或少会受到困扰,产生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类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常常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大多由现实的社会因素引起,往往是暂时的,经过主动的心理调节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绝大多数中学生都能恢复心理平衡并迅速适应环境。

三条心理健康“求助热线”

当我们遇到上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恢复良好心境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支持系统,在遭遇困惑时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求助热线”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这三条心理健康的“求助热线”是:自己、亲友与心理老师。

第一条“求助热线”:自己

有人说能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有人说能拯救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要能欣然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也要能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但是,有些人却并不了解这些,只要快乐,害怕困难,对自己基本不了解,即俗语所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时就需要运用以下两条“求助热线”。

第二条“求助热线”:亲友

亲友是我们最可信赖的人,他们让我们在这个世上不觉得孤独,能直接感受到人间温暖,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深切依恋的最主要原因。亲友能极大地满足我们感情上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亲友是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遭遇困难时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亲友并不都能理性且准确地分析我们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下面这条“求助热线”。

第三条“求助热线”: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求助热线”。心理老师的同理心、倾听、无条件关注等,会让你有一种被接纳、被尊重、被呵护的感觉,他(她)能让你坦然接受自己的沮丧、脆弱、愤懑、忧伤等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能让你拥有一双慧眼,让你有机会、有能力跳出自己的圈子,更理性、更客观地评判自己与周边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采取有效的行为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平复我们心灵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当事人,可以学会积极面对问题,积极处理问题,我们的心灵会在积极应对中得到成长、成熟,为今后更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走出心理咨询误区

误区1:有精神病的人才去接受心理咨询。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而精神出了问题的人一般是不具备主动求助意识的,能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恰恰说明这个人的精神是正常的。

误区2: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谈话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聊天,它是致力于解决来访者心理困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聊天”。当然,除了谈话外,心理咨询还有其他方法和手段,比如心理测验、音乐干预、绘画干预、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

误区3:心理问题一次就可以解决。

心理问题往往无法通过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如对错误观念的转变、不健康行为方式的消除、童年不幸经历的创伤等都不可能一夜之间得到解决。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当然,求助者自身的努力配合十分重要。

误区4:阅读心理自助书籍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自助书籍往往对心理问题提出一般性判断方法和解决方案,但由于求助者缺乏专业的知识,仅仅对照书籍极有可能会对自己进行“误诊”,严重问题简单化或乱给自己贴标签,随意给自己诊断为强迫症、恐怖症等。并且,书上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因此当个体出现心理困扰自己不能解决时,还是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误区5:心理问题不解决也不要紧。

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问题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患者无法或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心理疾病由于没有那么明显的症状表现,很多患者会忽视,直到问题严重了,才求助心理机构,往往为时已晚。如患有抑郁症的人拒绝治疗,则时时刻刻存在自杀的可能,一不留神,或许就给家庭和亲人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

学校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轻微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同学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遵循先预约后来访的程序。在心理咨询时,心理辅导老师会始终坚持真诚、理解、尊重、保密的原则,来访同学亦有匿名的权利。

咨询前、同学们如果能做好以下几点准备,更有利于心理困惑的解决。

1想好怎样表述自己的困惑与问题。找老师前理一理自己目前的困惑是什么,尽可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给老师。

2把心理辅导老师看作是平等、友善的朋友。既然选择前去求助心理老师,就要信任老师,相信老师在咨询时也一定会怀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你。

3“如实回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既然希望心理老师帮助你解决心理困惑,就必须真诚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那样更有利于老师帮助你分析、解决问题。

4不必过分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不要担心向心理老师袒露心声后,老师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你,或者担心你的“心声”会被泄露出去,因为绝对保密是心理老师的职业道德之一。

5不要期望由心理辅导老师替你“决策”。心理老师可以针对你的心理困惑,结合心理学理论给你一些建议,但最终怎样做还是要你自己做决定。

6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能彻底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若干次心理咨询,作为来访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亮亮的故事

七年级学生亮亮近半年来经常头晕、头痛,睡前心口像猫在抓挠一样,很难入睡。自己很努力地克服,可是效果甚微,尤其是考前这种症状会加重。半年下来亮亮的性格开始变得急躁不耐烦。妈妈带他去看了很多医生,也查不出什么毛病,各项身体指标都显示正常。无奈之下,医生建议求助心理医生。亮亮一听要去求助心理医生,很生气地对妈妈说:“我才不去呢,我又没精神病!”

嘴上虽然这么说,但私下里亮亮却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恰巧某一天心理课上老师提到一个名词:“心理问题躯体化”,这让亮亮心里一惊,自己的症状与此很相符。亮亮决定不再“讳疾忌医”,他主动找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下,亮亮逐渐找到了“病根”,症状慢慢得到缓解。此后,亮亮还经常主动给爸爸妈妈上“心理课”,介绍心理课上学到的一些知识,用这些知识来开导爸爸妈妈。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