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男生小说 > 历史小说 >末世黎明 > 第二十六章 询谋
第二十六章 询谋
作者:老童生   |  字数:3995  |  更新时间:2020-01-10 14:55:51  |  分类:

历史小说

不说魏忠贤“心满意足”的离开武英殿的事,单说被王承恩引领着徐光启他们一行人去皇上的书房候旨一事吧。

当皇上说:让王承恩带着他们这些人,去朕的书房候旨的时候。别人没大感觉,可是徐光启知道啊:皇上的书房?什么时候有的专用的书房了?在哪个宫殿啊?

徐光启满带疑惑的带着一众人,随王承恩奔“书房”而去。路上,徐光启那是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疑惑:前边不是乾清宫吗?这王承恩糊涂了?敢抗旨?一会儿皇上找不到人可怎么办!

实在忍不住的徐光启向前赶一步,小声问王承恩:“王公公,皇上不是说让咱们到他的书房吗?您这是……?”

王承恩被徐光启问的先是一愣,接着恍然:感情儿咱这皇帝改建“尚书房”的事儿很多大臣还都不知道啊,特别是外臣。也难怪,这本来就是皇帝自己的私事嘛,虽说皇家无私事,可皇上把这乾清宫中,前排中中间本就置有宝座的大殿,改为专供皇帝自己办公用的书房也不为过啊。所以,朝堂之上的反对上也不大,可以说是没有,就算是略有的微词,也被深深的埋在了心底永不得见光了。

“哈哈,徐大人有所不知,皇上自登基以来,一直为国事忧心。按皇上自己的话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心情和心态励精图治心态的处理朝政,特把宫中正殿改建成书房,以营造一种舒心、安静、专心公务的场所,也就是这书房了,这书房啊被皇上钦点御名为“尚书房”。皇上说了,这“尚书房”,有“中天立极、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要、万事以国政为先”的意思,这样能时常提醒自己要励精图治,不能荒废了国政。你瞧,这门外的这块石碑上可不就刻着铭文嘛!这可是万岁爷的亲笔题词纂刻的!”王承恩哈哈一笑,连忙解释着,还不忘指给徐光启观看皇上的亲笔题词。

徐光启对这乾清宫的印象还是蛮深的: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徐光启没有想到皇上把正殿改称为书房-“尚书房”了,还有如此的特殊的释义。

顺着王承恩的指点,徐光启快步走到了宫内正殿门前站定,略俯身凑向前细细观看石碑上篆刻的铭文。其他人听了王承恩的讲解后,也都随着徐光启凑上前细细观摩。

两个老外又一次被这内廷正宫大殿给震撼了一把:大明朝真不愧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强国、超级大国啊!内心暗暗下定决心:我们要是能定居下来有多好啊!一定要争取居住在这北京城!可是能拿出什么来以表诚意,以打动大明的皇帝答应我们的“定居”请求呢?

现实就是,上一世他们还真就定居在了北京。

徐光启以前是来过这乾清宫的,轻车熟路,他看了皇帝的亲笔题词,还真有股名家的韵味在里边,犹如并称“南董北王”的董其昌和王铎中的“南董”的韵味堪称“劲健洒脱,矫若惊龙”。别说,还透着一股浓浓的龙之意境。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官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他也是明末著名书法家。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在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徐光启抬头又看到大殿的“门楣”上,还用一块长方形红褐色(难道是寿山石?)石板上雕刻着墨色的几个大字:“尚书房”。就这字,那真个是笔酣墨饱有种,笔走龙蛇、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之感,若不是王承恩早就说过事出自皇上的御笔,不知道的,乍看之下,还就真的以为是出自哪个名人大家之手呢。

所为“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徐光启心中感叹:这皇帝还真会别出心裁啊,这励精图治的决心看来还真是不小。大明中兴有望了!

步入大殿内,也较之以前大不一样,现在倒是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之感。

看到此处,会有人问,不都说崇祯是文盲吗,怎能写的出神入化一手好字了!这么吹捧他合适吗?

至于崇祯是不是文盲一说,咱在前文已经交代过了,无须再做重复的解答。但是,要注意的是,别被清朝的篡改的所谓历史所蒙蔽,事实证明一切,那就看看真实存在的情况吧。

有记载、亦有实物证明崇祯皇帝的书法非常不错,崇祯皇帝书法到底不错到什么程度呢?

据传崇祯初学“董其昌”书体,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南董北王”中的“南董”,崇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很强,他习作的进长很快,习作不久,其遒逸、秀润已超出董体很远。

现在能见到的有,其所书的唐人诗句:“当轩半落天河水,绕径全低玉树枝”。其书字大五寸,龙盘虎踞,焕然天章。可见崇祯书法技艺的精湛、奇伟。

还有比较常见的是崇祯书法:“九思”。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还有崇祯御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另外崇祯帝《行书七言联》:“花发南枝新栋宇,庭生瑞桂壮飞翚。”此件作品高近两米,宽近四十厘米。远观此件作品,结体之大方、用笔之痛快、线条之凝炼厚重、气势之宏伟磅礴,非亲眼目睹而不能形容。

这些足矣了吧!就这些吧,再多的话,就有点显得啰嗦了。

武英殿,朱由检正兴致勃勃地和杨嗣昌和曹文诏交谈着呢:“二位爱卿是如何一同进京了?”

朱由检倒是挺关心这事,他很奇怪啊,他两个怎么会一同进京的呢?自己下诏的时候只是说让他们进京见驾,又没有说让他们两个一同进京,也没有说蒙古大草原的事以后就由他们两个“主持大政”了,所以才有此一问。

“噢,皇上,臣是在会同馆那里看到曹大人的,对年不见感到很高兴就叫住了他聊了一会才知道他也是要进京见驾的,一合计这不就一块来觐见陛下了。”杨嗣昌忙道。

“嗯,是啊,臣刚到会同馆那里,准备进宫见驾呢,就听到有人叫臣,臣也是多年不见扬大人了,高兴之余一聊才知道扬大人此次进京的和臣的目的一样,所以就相约一同来了。”曹文诏也道出了原由。

“哦,原来如此啊,今日能见到二位爱卿,朕很是高兴。在你们之前,徐光启徐大人他们一行人也是今日才到的。”朱由检高兴中透着轻松暇逸。

“徐光启大人也来了?”杨嗣昌、曹文诏几乎是同声问出了口。

“是啊,就比你们早了半天,哈哈。”朱由检也是直乐呵。

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得,朱由检端了端表情:“召你们前来,是有件要务托付二位爱卿。既然你们两个一块进了宫,那就说明,朕的抉择暗合天意,大事可期。这可是件关乎帝国兴衰的大事,须由二位一同去完成!”

看着刚才还乐呵呵的皇上,把表情端的很是肃穆,就知道皇上要说正事了,也赶紧的端正了一下坐姿。当听到皇上说,事关帝国兴衰的大事要自己去完成,心里也是很是期待,哪个男儿不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更何况是帝国新君的重托呢!

看着面露期待着色的这两位文武大臣,朱由检好像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杨爱卿,你先来说说,你对当下帝国现状有何见解?”

杨嗣昌见皇帝向自己问策,略一思考,沉吟了一下方做出回答:“陛下,当下中原及西北发生饥荒,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老百姓的生活不到保障有的就迈出了罪恶的一步,就如陕西发生了暴乱一般。臣希望朝廷能加大开采矿藏的力度来缓解财政压力,筹措粮食安抚百姓、解散暴乱的民众。这事只要施救措施到位,监察反馈及时,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朱由检记得,杨嗣昌这些话在自己上一世的时候也提出过。看来历史的轨迹有时候是很难人力改变的。朱由检想到这里,也不由的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嗯,那杨爱卿对后金以及蒙古各部落有何对策?”朱由检还是想知道杨嗣昌现在的想法,虽然上一世得杨嗣昌带过兵也有不少战功,但是,现在的朱由检不想让杨嗣昌手染军务。

原因在于,杨嗣昌虽然很有才能,但是他对所有事都要管,交给属下的事也不放心,常常会错失良机。军中意见就极不统一时,会因为杨嗣昌做事婆婆妈妈的性格,决策的通过半天才能执行,战机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许这就是杨嗣昌最终率军惨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朱由检还是信任他那种坚持原则立场的性格的,当年就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依附宦官,导致他和东林党人间感情发生了破裂。

所以,朱由检就想用他的文才以及“婆婆妈妈”事无巨细、又有耐心的性格,去串联蒙古各部。

杨嗣昌眉头紧锁,既像是在思索皇帝的询问,又好像再下什么决心似得:“陛下,臣那就说了,但请陛下恕罪。”

见状,朱由检用肯定的语气道:“无妨,今日咱君臣畅所欲言,没有什么罪不罪的,爱卿尽管说就是!”

杨嗣昌定了定神:“陛下,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鉴于当前阶段,帝国讨伐后金的战事不利,加之天下已有动荡之势,故,臣以为对后金先采取妥协的策略,与之和谈,先稳住他们,朝廷应借此机会集中全力平息“中原、西北群盗”以安天下,而后再图后金!另外,陛下,臣建议重责言官,现大部分言官还地方民间、士林间造势,大谈国政,误导民众,而他们却是一些不顾帝国现状和眼下的处境,只会空言误国,干扰朝政决断的无知之辈!”

听到这话,朱由检深以为然,询谋继续:“嗯,此事容后再以。那,爱卿对蒙古各部有何对策?”

倒不是说后金的事不重要,只是现在就杨嗣昌而言,朱由检还是更关心他对蒙古各部的见解。上一世的杨嗣昌可是没有对蒙古各部的经验,不放心呢。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