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男生小说 > 历史小说 >末世黎明 > 第十一章 五旨连发
第十一章 五旨连发
作者:老童生   |  字数:3911  |  更新时间:2020-01-10 14:55:49  |  分类:

历史小说

朱由检不知道明年-也就是崇祯元年,所发生的那三起兵变,是不是和自己干掉魏忠贤有关,因为原因都是欠响银饥饿所致啊。魏忠贤当权这会儿,这九边军饷筹集、下发的那算是充盈、及时。对于这几次兵变,朱由检还是很担心,内心充满了忧虑:

七月二十日,蓟镇兵变,蓟门驻军由于饥饿索饷;

七月二十五日,宁远兵变,辽宁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其余十三个营起而应之,缚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上。八月初,袁崇焕与兵备副使郭广密谋,诱捕其首恶张正朝、张思顺,斩首十五人,平定了兵变;

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兵变,固原(今宁夏固原)发民兵变,当时边兵缺饷,士兵乘农民起义爆发之机,一齐造反,劫夺固原州库。巡抚胡廷宴与延绥巡抚岳和声互相推诿,哗变士兵多加入农民起义队伍。

看到了吧,都是在魏忠贤挂掉后(倒不是说,离开了魏忠贤不行,而是没有了一个过渡,直接断档了),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欠响。

除此之外,还有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朱由检安定好了自己的大后方-后宫,现在又在为明年的这些头疼事开始筹划了。

粮饷问题必须解决,这中间不光是户部钱粮不盈实,还有一个很严重问题就是:下发过程中的层层扒皮克扣兵饷、吃空饷!这个顽疾必须根除,否则发下去的饷银再多也无济于事。

太和殿是开大朝会的地方、英武殿是皇帝开小朝会的地方、乾清宫是皇上休息睡觉的地方。但是这几个地方留给朱由检的只是痛苦的记忆,特别是那些让他感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陈设,他非常的不喜欢,看到这些就会勾起一些不好的记忆。他要另避空间,给自己弄个让自己即能舒心处理安住、又能安逸的休息的场所。

太和殿他只是略加清理了一番,所用之物稍加更换,其它的到也没用大动,毕竟这里几乎天天在用;

而英武殿和乾清宫则不同,他都要进行大的修缮,但是花费不能太多,又不是重新盖房子,只是把里边的房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拆分、隔离。英武殿很快就完工,里边着实敞亮了不少,进来就能感觉呼吸顺畅了不少。

乾清宫倒是费了他不小的心思,卧室被安置到了正东侧而且是南北通风极佳,采光也很好,只不过就是出了卧室不再是客厅了,朱由检把这卧室给分割成了一个独立的房间,还置了个小院子,倒也显得幽静、舒雅,这里只能从正南门进去睡觉;正西侧的耳房,也被朱由检弄成了一个临时休息的地方、如办公累了,就在此处稍躺一会;中间的原先的客厅,则被朱由检能成了一个标准的书房,办公用具一样俱全,朱由检的设想,是在这里可以单独接见大臣,属于小朝会中的小朝会。整个乾清宫的院子都被朱由检安排人手进行修缮,要有让人一踏进到院子,就能感知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在里边。

这不,刚从太和殿返回的朱由检,就直接来到了书房,就急吼吼怒道:“现在的朝堂,干不了什么大事,都看着魏忠贤的眼色行事,好吧,朕暂且不动你们。等朕安排好了就有你们好看的,再这样光出工不出力的就有你们好看的!”

回头看到了王承恩站在一旁,朱由检冲他招招手:“承恩。”

“微臣在。”王承恩快步向前来到崇祯身旁垂手应声,虽说嘴里说着“微臣”,但是他还是觉得太监在皇帝面前就应该称呼:老奴、奴婢的合适。但是,知道皇上不喜欢这种称谓,也不敢乱来:臣就臣吧。也许是身体上的缺陷,导致的心理上的阴影在作祟。

朱由检看着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看着自己长大的“大伴”:“你说魏忠贤会死心塌地的做好这商税改革一事吗?”

“陛下,微臣觉得,这魏忠贤是个聪明人,他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保住他的身家性命。还有他那些朋党也是如此。”王承恩略做停顿想了想,接着说到:“他们的家人、后辈应该留在京师。陛下,京师治安要比其他地方好上太多,您说是吗?”说道这儿,王承恩便守住了话头。

朱由检认真的看了看王承恩,大有深意的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由感叹:是一个即忠心又有能力的可用之人啊。

“汝之深意,朕明了。那找个时机就给魏忠贤他们几个下道旨意吧,就说为免除其后顾之忧,他们的家人子侄之安危朕担之。要他们放手大胆的去做,朕在京师看着呢!”朱由检接纳了王承恩的这个建议。

朱由检虽然感到,这大明即将开始的乱局如麻,但也得一件一件的来解决不是嘛:“得让帝师孙承宗到北京来一趟了,朕还有很多事需要这样的干练老臣来担当的,谁让这天下动荡呢不安、时局不稳呢。老大人对不住了,安度晚年以后再说吧。”

朱由检在书房里转了几圈,看了看自己的书房,还有几处不尽人意的地方,随即安排人尽快完善。

来到书桌前,朱由检挥笔连写了几道圣旨:几个少壮派得以重用,老忠臣干吏更是得到了重用。

第一道圣旨:宣孙承宗任九边总督,速速入京赴职。

第二道圣旨:任都督赵率教为总兵官,镇守永平、蓟州,辖马松、大石、曹墙八路,并兼顾、协防喜峰关等几处相邻的长城防务。要赵率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充分发动百姓的积极性,固城、屯田。(赵率教任前屯卫总兵时就能做到爱民亲民且知兵,还能够亲力亲为的为老百姓示范农作、分发耕牛。朱由检也是为了防患蓟镇兵变动摇根本而做的的提前部署。)

第三道圣旨:裁撤辽东经略一职,任前锋总兵官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所属锦州、宁远、觉华岛、前屯卫等重镇,并重点加强炮船建造来曾强觉华岛的防务,打造一个坚固的后勤基地。要祖大寿充分发动辽东百姓,要他们时刻有抵御后金来犯的准备而参与到固城、固岛的建设中去。

朱由检还特别强调:要求祖大寿不得克扣军饷,吃空饷,特别是外兵更是如此。

第四道圣旨:任命总兵满桂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喜峰、居庸关长城一线。要满桂固长城的同时加强与蒙古朵颜部、察汉部的联络,增加感情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还可多多吸纳善骑射的蒙古兵源。(满桂性格很适合与蒙古部落沟通)

第五道是中旨:即刻宣毛文龙入京觐见,但是此道圣旨,确实需要秘密发出去,所以只能作为中旨了,知道的人不能太多,安全起见吗。

至于为什么任命祖大寿为辽东总兵官?这里边朱由检是有想法的,他知道,虽然后来祖大寿投降了,但那也是他被逼无奈没办法的选择,或许还有朱由检自己还有点责任在里边呢。但是祖大寿还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可以说他和皇太极死磕了大半辈子,并且他的能力都被自己的对手皇太极所欣赏。

祖大寿驰骋沙场多年,大量的杀伤了后金官兵。

崇祯二年(1629年),祖大寿随袁崇焕入卫京师,重创后金军。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气愤率兵东归。后被袁崇焕召回,与后金死战,收复永平等四城,仍镇锦州。

崇祯四年(1632年)七月,祖大寿被后金军围困于大凌河城。被困三个月后,祖大寿诈降,大寿见锦州巡抚邱禾嘉等攻大凌河,乘机率祖泽远等20多人突围入锦州城,此时皇太极已派人将祖大寿避在永平的部分家族劫到沈阳,大寿不予顾及,继续与后金相敌。当年皇帝为祖氏建石坊一座,孙承宗为石坊题字为“忠贞胆智”、“廓清之烈”。崇祯九年和崇祯十一年、十二年,祖大寿奉皇帝三次率兵南下,打击突入内地的清军。

崇祯十四年(16*2年)清军死死困住锦州城,镇守锦州的总兵祖大寿虽数次突围,均未成功。当年八月,洪承畴率八总兵、十三万大军增援锦,却被清军击溃,退缩于松山城中,崇祯十五年(16*3年)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祖大乐等被俘获。当时,被围困一年的锦州,城中已是战守计穷,粮尽食人,人骨成堆。三月,祖大寿听予松山城破,拔剑自刎,被部下急救起,三月十日,部下将七十多岁的祖大寿抬出城外降清。

总的来说,祖大寿应该算得上是个忠臣,而且祖大寿即可统领骑兵野战,还可固守城池坚守,又能熟练使用火器,可以说是个难得的将才。

至于袁崇焕还用不用这个问题,朱由检已经给了自己一个腹稿:用!当然要!而且还是要重用!只不过,用的地方肯定不会是辽东这里了。朱由检真不敢把袁崇焕放到放到这个地方,对当年的那个“宁远大捷”、擅杀毛文龙,朱由检还是心存芥蒂的。

所谓的“宁远大捷”,朱由检认为,那只不过是后金部队没有打下宁远城,而且是传闻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火炮击伤而“被迫”撤军的,为什么“被迫”还要加个双引号呢?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努尔哈赤撤军后大半年才挂掉的,期间他还“出席”过很多的军事、“外交”活动,所以火炮击伤一说很难站住脚。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撤军是在觉华岛被攻破后进行的,后金在觉华岛上杀了几千的商人好几千的百姓,光抢的军粮就有上百万石(有人说都烧了,根本就没抢到什么,说这话的人你自己相信吗?),一百多万石的粮食什么概念,这可是足够努尔哈赤的近10万大军什么都不干吃上一年的。真不知道当时袁崇焕为什么抗命拒绝将觉华岛的军民、钱粮进宁远城,或许袁崇焕根本就没料到有大海相隔的觉华岛会被攻破吧,可当时天气太冷,连海面都结成了坚硬“陆地”,哪还能阻挡得住后金大军上岛啊。即便是犹如一些人所说的粮食都烧了,那干嘛不按着命令把钱粮、人畜接到宁远城里边,那也不至于守军挨饿啊!这是个谜,或许永远是个谜了。

你说努尔哈赤当年得了这么多的钱粮,他还和你在宁远死磕个什么劲啊,他是撤下军队来搬运钱粮去了,实在搬不走了也给烧了个干净。大明又一次血亏了,巨大的血亏啊。

想到这些太心烦,朱由检晃了晃脑袋,把写好的前四道圣旨递给王承恩:“到内阁,让他们速速票拟,你再批红,即可颁发。”

朱由检又拿过另外的那第五道圣旨:“这个是中旨,你即刻派人秘密前往东江镇,将此圣旨亲手交给毛文龙,务必保密。速去!”

王承恩领旨,速速而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