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男生小说 > 军事小说 >舔血龙牙 > 第六章:尼姑那些事
第六章:尼姑那些事
作者:金蝉   |  字数:3133  |  更新时间:2020-01-10 14:42:18  |  分类:

军事小说

龙牙回头一看汇仁道长手持拂尘就站在身后山坡的岩石上, 还有无染师太也站在那里,无染师太就站在汇仁道长的身边,看得出来他们两个人对龙牙的武功很是满意的,因为他们都在对龙牙笑,心中的那种欣慰是掩饰不住的,龙牙的心一下子被一阵家庭般的温馨所感动,谁说龙牙是没有一个观众的一个人比擂,原来道长和白云庵主持都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保护他龙牙安全,怕的就是龙牙打不过独狼而被狼吃掉!

龙牙非常感激,但是还是提着后腿没有放下来,汇仁道长哈哈一笑,说:“龙儿,该放手了,别糟蹋了那张上好的狼皮!”

汇仁道长不制止,龙牙只要再一用力,这条白狼就会被撕成了两半,这张上好的白色狼皮真得就被毁坏了。眼下龙牙被汇仁道长这样一说,龙牙立刻就放下了白狼的后腿,双手合十对道长和师太请安道:“道长、师太,您们来了,在下不知,请恕罪!”

无染师太笑,说:“算了,何罪之有,免了免了,不要有那么多的礼仪。”

无染师太这样说着还双手合十轻轻念叨一句:“阿弥托佛。”

龙牙与汇仁道长两个人的感情如同父子,而与无染师太的情感宛如母子,无染师太有什么好吃好用的总给龙牙留一份,而无染师太又不是龙牙的母亲,却有一种直觉无染师太是另一个人的母亲,这个人是谁?她就是龙牙的小师妹双叶妙光!

那么龙牙的直觉是怎么来的?龙牙自己也说不清楚,说不清楚的龙牙却对这个直觉有着不可更改的固执,并且还找到了为之相佐的理论根据,比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一首诗是这样写道的: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 记取当年郑板桥。

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期间,曾发生了一件僧尼私通案件:当地崇仁寺和大悲庵门对门,崇仁寺内的一名和尚,与大悲庵内的一名尼姑对门相望,日久生情,导致私下通奸。僧尼的保密工作可能没有做好,这事让附近邻居发现了,邻居知道僧尼心虚,便欲敲诈他们。但僧尼不买帐,于是邻居将此风流事告了官。僧尼被传唤到了县衙,郑板桥见他们年龄差不多大小,是天生的一对,文人郑板桥不忍心“煮鹤焚琴”,拆散他们,于是责令他们还俗,结为夫妻。郑板桥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成全了一桩美好的姻缘。、还有就是民国初年,安徽寿县县城的箭道巷内有座尼姑庵,庵里有一个小尼姑,法号“觉云”。觉云年方二十,人长得漂亮。正值妙龄的觉云,难忍青灯之苦,于是不顾清规戒律,向县衙递交了还俗申清。当时的县长也是文人出身,讲究民主,反对封建,对觉云的行为深表同情,于是在还俗申请作了这样的答复:

小尼姑,名觉云,

喜红尘,厌佛门。

脱袈裟,着锣裙,

准、准、准!

准尼姑寻夫君,

免得僧敲月下门。

说倒僧敲月下门,龙牙理所当然就想起贾岛这个人。贾岛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画: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据《苕溪渔隐丛话》介绍,贾岛写好此诗后,对其中“僧推月下门”一句感到不满意,欲将“推”易为“敲”——“僧敲月下门”。贾岛骑驴行路时仍在想着,一边念叨,一边比划,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形象,还是“僧敲月下门”有感觉?不知不觉间,驴子闯进了时任京城行政长官的韩愈的出行队伍中间。扰乱京官出行,这可是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韩愈在了解情况后,不只未责怪贾岛,还帮贾岛一块思考分析。韩愈认为“僧敲月下门”更好,敲门声在月光下响起别有韵味。两人还由此结下了很深的“布衣之交”——“推敲”一词也就诞生了。

或许有人会惊讶于贾岛的才情,“月下僧人敲门”,一般人怎么也不会想起意境如此幽深的佳句啊。此固然因为贾岛太有才了,但与贾岛的出身和生活环境更有关系。据《唐诗纪事》,贾岛早年曾出家当和尚,法号“无本”。如果贾岛没有当过和尚,他能联想起僧人的夜生活情景?至于贾岛为什么后来又还俗了,也与韩愈有关。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贾岛从长安到洛阳拜见了韩愈,韩对贾的诗文十分赏识,便劝他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但贾岛屡考不中,举进士不第,后来仅做了参军一类的低层小官。

僧人月下敲门”,其实是一件很风流的事情,本是和尚出轨隐语,诗外反映的是过去一些不守戒规和尚与尼姑之间私会的“潜规则”,说不定还真是贾和尚的“经验之谈”。

男人出家为“僧”,俗名“和尚”;女人出家为“尼”,俗称“尼姑”。但一个人只要出家,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都是要断红尘,绝六欲。特别是男女间性事,必须杜绝,为此,过去寺庙里的山门在太阳一落下后,便要关闭,谢绝香客,与世隔绝。

“色,食性也”。尼姑和尚也是人,一个人出家,红尘可断,性欲难灭。若是年老者还好办,有正常性欲的壮男寡女则难了,孤伴青灯是苦中苦啊。于是,总不免有尼姑“思凡”,和尚偷食禁果,难忍寂寞之下,暗渡陈仓,弄出《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月下私会的故事并不稀罕。

特别是在贾岛生活的唐代,社会上对性的要求宽松,比今天还“性开放”,和尚与香客、尼姑与施主、和尚与尼姑之间,风流韵事不断,不论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在当时都不算是新闻。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关系,便是在武则天出家后搞定的。据《唐会要》,“太宗(李世民)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身为已故皇帝的妃子,当了尼姑后是不可能再还俗的,武则天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她与李治“有一腿”,从此事中可知那时寺庵内的“乱象”。

出家人不得有性需求,如果有,怎么办?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尼姑找和尚,和尚约尼姑,一般不会与俗人往来,以维护宗教自身形象和内部秩序。和尚庙附近必有尼姑庵的说法,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南宋周密著《癸辛杂识》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杭州附近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尼姑庵,这庵里便发生了和尚与尼姑通奸的事情。如果有大和尚来庵里了,晚上必会叫出年轻的尼姑陪睡。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和尚,越来越频繁的“来访”,庵里想出了一个法子,专门弄了一间“贵宾房”,名曰“尼站”。尼站内安排不少尼姑进去,接待这些有地位、有需要的和尚。

过去,有的尼姑庵实际就是一处打着“佛门净地”旗号的妓院,庵内的尼姑就是削去青丝的暗娼。在这种情况下,和尚于月色之夜推开或敲开尼姑的房门,更是件自然的事情。为何会有这种“尼姑庵”出现?一是庵主为了“创收”,保持“香火”;二是有的嫖客有特殊的性心理,在腻烦了青楼女子后,对尼姑别有情思,尼姑经不住这种男人三番五次的勾引,而失身为妓。

自从贾岛将和尚风流现象入诗后,“僧敲月下门”,这句过去出家人出轨隐语,便为更多的“俗人”知晓,也就不再成为秘密了,龙牙也注意到了在庙山这座称不上名川的大山上,建有道观还建有尼姑庵。一般说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所在之所,后世亦解为某种处所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清修,返璞归真,清心寡欲,而尼姑庵也是起着同一样的功效,只不过是男女有别,道观为男修行者,尼姑庵为女修行者而已。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