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甘宁青新卷 > 第九章:榆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第九章:榆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作者:杨江华   |  字数:2161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22:24  |  分类:

爱国教育

概況

榆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榆林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 家沟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老一辈革 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 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 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2009 年5月,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 示范基地。

杨家沟是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转战 陕北时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并在此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等11篇光辉著作。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以“亚洲 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1948年3月21日 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是一处清朝时期的窑洞四合院。会议旧 址内,恢复了会场桌椅的摆设,正面墙上悬挂着原中国美院院长靳尚 宜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十二月会议>〉,画上的毛泽东神采奕奕,巨手 挥舞。

走出会议旧址,来到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的大门前,大 门顶上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院地处杨家沟扶风寨半山腰,是马氏 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院落。它把西方建筑文化和陕北窑洞建筑文 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西方建筑之典雅,又体现了陕北窑洞建 筑的雄浑,堪称是中西建筑结合的典范,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

周恩来旧居在毛泽东旧居左侧,为两孔相通的窑洞。走进周恩来 的旧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陈旧、粗制的木桌,毛泽东、周恩来、任 弼时、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人都曾经在这张木桌前作过重 要报告。往里是中共中央前委的小会议室,在这里召开、研究、讨论、 制定纲领性决策的会议。走进里间,是周恩来办公兼住宿的地方。

防空洞是1947年中共中央前委来到杨家沟后,当地民兵为了确保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的安全专门开挖的。现防空洞总长120米,共有96 个台阶。

经过防空洞来到“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广场 正中央竖立着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1947年3月7 曰,米脂县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 为了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他们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 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前身为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分为前 后两个院落,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 氏祠堂”。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纪念馆筹建于2005年9 月,2006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匾上的字苍劲有力,是人民文 学先驱茅盾的手书真迹。整个纪念馆占地6000多平方米,共分为9个 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共收藏265幅珍贵革命历史照片,35件革 命文物。这些照片和文物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当时在陕北时期发生的重 大事件。

首屈一指的窜洞建筑

“新院”地处杨家沟扶风寨半山腰,是毛泽东、周恩来曾经住过的 地方。“新院” 二字是主人马筑平亲自题写的,从内心深处表达出主 人的美好愿望一新的院落,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重新开始。

马筑平出生于杨家沟马氏地主之家,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上海同

济大学,曾去日本学习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到故乡,担任家族学堂校 长。1929年陕北发生严重旱灾,马筑平以工代赈,开始修建新院,精 心设计,亲自监造,改变了陕北窑洞一线齐的陈旧呆板建筑样式,建 为三关两套,就是三面突出,两面缩进,如果俯视,是一平睡的“山” 字,意味着他的住宅和家业稳如泰山。中间突出的为西方教堂式风格, 意味着主人寄托着神的力量。左面缩进去的为日式风格,是为了纪念 主人留日学习的经历。右边缩进去的为陕北窑洞建筑,寓意为主人根 在陕北、永不忘本。整体窑面上设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 合一。窑檐建筑更是民间独有,龙头螭虎(螭虎:传说中没有角的 龙),精雕细刻,穿廊抱厦,搭檩飞檐,檐随窑转,回折连接,落落大 方,让人看后心旷神怡。

整体院落后靠高山,前为130多米的高崖,看起来好像腾龙的九 个黄土山峁,掩映着这处雄伟不俗的院落。毛泽东当年来到门前称: 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设计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周熙瑞,带 着自己的研究生多次来到杨家沟,并在《重回杨家沟》一书中称“新 院”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窑洞建筑。

据房主人马筑平的后代讲,起初准备安九个龙头在窑檐上,但风水先生极力反对,九五之尊,九为极数,只有皇家可用,一个平民百 姓,难以服住,小心遭灾。主人无奈,只安了八个。1961年主人去世 时,对他的儿女说:“我如果知道毛主席住我建造的窑洞,我一定要 安上九个龙头。”

但历史竟是如此巧合,一代伟人毛泽东来到了这里。正中3孔是毛泽东办公、休息的地方,也是设计最精华之处,3孔进出门建在侧 旁,一线相通,陕北窑洞通风难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屋内设有洗 澡间,采用地下取暖,墙壁均用地方土建材料,完全是一个环保建筑。 就在这里,毛泽东战斗、生活了 120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光辉文献, 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编入 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的有29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 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全国胜 利的征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