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丝绸之路的故事 > 第四章:道不尽的石窟艺术
第四章:道不尽的石窟艺术
作者:徐艳华   |  字数:4169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13:16  |  分类:

爱国教育

丝绸之路的幵辟,为宗教传入中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宗教文化 (佛教、祆教、伊斯兰教等)输入中国,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佛教文化 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及思想哲学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佛教文化,为石窟在西域、中原的出现、发展、 成熟提供了最初的契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以西 安以西的丝绸之路沿线最为密集。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最先传入了古 代西域(今新疆地区),西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通衢,随之在此形成 了中国最早的石窟群。

岩壁凿窟在中国古已有之,但 石窟寺(既有寺又有石窟,石窟中 有壁画又有塑像)却是佛教的产 物。它是一种出于印度、希腊的纪 念性建筑。东汉时,大月氏的贵霜 王振兴了月氏国,他的孙子迦腻色 王攻取天竺,建立了犍陀罗国。笃 信佛教的他将印度庙宇和佛塔等建 筑传入大月氏,并聘请许多希腊艺 术家和移民为他们作壁画和造像,形成了高度发展的佛教文化,即犍 陀罗文化。后来此派艺术传入了中 国,使中国画家的笔法和雕刻风格 为之一新,许多石窟寺的壁画和塑 像也都受到了犍陀罗文化的影响。 许多石窟建造中,不仅保留了大量中亚佛教的本来面貌,还与西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西域面貌的石 窟文化艺术。在我国甘肃、新疆地区,沿丝绸之路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 的石窟和石窟寺,有学者把它们比喻为“像一个藤蔓上的串串葡萄”。这 些石窟多分布在祁连山崇山峻岭之中或天山南麓,泾水、渭水河谷,还 有的位于各个交通要隘上。现存的石窟是千余年来经过自然与人为破坏 的幸存部分,值得倍加珍惜。广为人知的有位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安西榆林窟、泾川南石窟寺、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新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克孜尔石窟等等,以及相当一批分散在各地的较小的石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敦煌莫高窟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 为中国的“四大石窟”。莫高窟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敦煌是汉、唐国际交通要邑和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一个前哨。十六国时期,全国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只有敦煌与江南的会稽是全国最平 静的地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下来,并与外来文化交流中得到很大发展。位于敦煌东南二十五公里的莫高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 出现的。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一位法号叫乐尊的 和尚路过此地,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顿时萌生了开凿佛洞之 心。他在鸣沙山东麓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历经后世千年不断的凿窟、 造像、绘壁,开成了长一千六百多米,重重叠叠,规模宏伟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石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和彩塑两千 四百多身,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品。莫高窟壁画和塑像受中西文化 交流的影响非常明显,早期北魏石窟中的作品如裸体菩萨等,就带有希 腊、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身缠联珠衣服的隋代菩萨和胡装的唐天子,显 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石窟中,还有直接描绘丝绸之路上商队的壁画。 莫高窟壁画的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 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 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 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在敦煌壁画中,名扬四海的当属“飞天”的形象。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

追溯其渊源,是由于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 “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仙多画 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 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 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于是飞天、飞仙不分。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 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 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 飞神称为飞天。煌飞天就是画在 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 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姿态万千,

有的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 飞,四周天花飞落,飞势动态有 力,姿势自如优美;有的头束双 髻,上体裸露,腰系长裙,肩披彩 带,身材修长,成大开口横弓字 形,逆风飞翔,分别演奏腰鼓、拍 板、长笛、横箫、芦莖、琵琶、阮 弦、箜篌等乐器,四周天花旋转,

云气飘动,衬托着飞天迎风而飞翔,身轻如燕,互相照应,自由欢乐, 漫游太空;有的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 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 洒轻盈的飞行之美……一幅幅栩栩如生,唐代人形容壁画有“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神韵是非常贴切的。

莫高窟除了这大漠黄土之中的石窟和壁画外,还是一个极其丰富的 艺术宝库。比如在藏经洞中发现的五万多件文献和艺术品,即“敦煌遗 书”。这些手写真迹,多半是孤本与绝本,拿出其中任何一件都是罕见的在莫高窟的兴建过程中,古代敦煌地区又连续兴建了敦煌西千佛洞、 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等石窟,它们与莫高窟地缘相近、 内容相同、风格一致,后来被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莫高窟已成了敦 煌石窟的标志。敦煌堪称举世无双的艺术、文化、历史、宗教的圣地, 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1991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艺术 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榆林窟位于甘肃安西县西南五十公里,莫高窟东南的祁连山谷中, 洞窟开凿在榆林河的两岸。东崖三十一窟,西窟十一窟。它开创于隋唐 以前,唐代曾有大规模的修建。现有完整的洞窟十一个,壁画上千平方 米,彩塑一千多身。壁画堪称榆林窟的艺术精华,无论从画面结构、表 现技法、线描功力、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都是高超绝伦的,充分体现 了绚烂富丽的时代特征和精湛的艺术风格。

麦积山石窟位于丝绸之路陇西段南端,甘肃天水市北道区东南约三 十公里处,在群山环抱中崛起的一座浑圆的红色独峰中,因形如农家麦 垛而得名,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经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不断开凿或重修。现存洞窟 一百九十四个,泥塑、石刻七千余尊,壁画一千多平方米。它素以精美 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或是后期“丰满圆润” 的艺术造型,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从其仅存的壁画中, 可以看出古代中原画风的痕迹。在石窟类型上有崖阁、山楼、走廊等多 种形式,它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身的庞大圆锥体的立体建筑。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五十公里处的中路 乡灯山村,它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 史。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的石 窟之一,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石窟鼻祖”。它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 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 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 凉州八景之一。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三层,大小洞窟十七处。其中一 大型洞窟高三十米,宽十九米,深六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一尊,高 约二十八米,宽十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依山巍然端坐, 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 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 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六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 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 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 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 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谷西南五里的文旗山上,与麦积山等同为渭水 流域的石窟之一。现存窟龛十七个,以中部山崖窟中唐图释迦牟尼大佛 为最著名。该佛高约二十三米,造型庄重雄伟,为丝绸之路陇南沿线最 大的唐代塑像。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四十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或就崖开凿,或倚崖垒砌,整齐栉比,雄 伟壮观。“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 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八十三个,其 中有壁画的四十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

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建筑形制上较为复杂,其中以长方形“纵券顶窟” 最多。石窟的壁画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在技法上发掘了新疆传统的凹凸 晕染技艺,在内容上虽着力描绘雍容端庄的佛和菩萨与雄壮刚毅的金刚、 天王等形象,宣扬的是宗教思想,但是我们却能从中看到古代回鹘国王、 王后及各阶层人们的形态和维吾尔族人民的部分物质、文化生活。每当 夕阳西下的时候,石窟及周围群山,漠野火红一片。大地、苍穹融成一 体,构成了一幅神秘的佛国画卷。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 里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 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 在8至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莫 高窟以多姿多彩的佛教壁画闻名于世,而克孜尔石窟更是一条壁画长廊, 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现存诸石窟中都居于首位。

总而言之,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星罗棋布,不仅数量众多,而 且规模宏大。从创建时代看,早在东汉末年,丝绸之路沿线就有石窟开 凿。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如火如荼地开窟造像,乃至隋、唐、五代久 盛不衰,直到宋、西夏、金、元、明各朝,连绵续建。丝绸之路沿线开 窟造像时间之早、经历朝代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世所 罕见。佛教石窟寺是丝绸之路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流 光溢彩的佛教石窟造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