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丝绸之路的故事 > 第二章:千年佛国—于阒
第二章:千年佛国—于阒
作者:徐艳华   |  字数:5412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13:16  |  分类:

爱国教育

曾经的辉煌

不知是历史的幸运还是不幸,英国冒险家斯坦因是第一个揭开古于阗国都约特干神秘面纱的人。斯坦因于1900年10月到达这里,通过四处 挖掘,卷走了大量文物,也使得于阗古国走入人们的视线。

于阗,即今天的和田。早在公元前2世纪,于阗这个城邦之国就已 经出现了。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这一地区是我国西部边陲一块蕴金藏宝、宜农宜牧的热土。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产品非常 丰富,桑蚕和丝织品也很发达。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化河和卡拉喀什 河流经这块绿洲,河中盛产质地上乘的美玉,其中一些呈白色,润如羊 脂,因此得名“羊脂玉”。

于阗古国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大国,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手工纺织业非常发达。闻名于世的玉石,曾远销东西各 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月氏回来时就是经过于阗返回中原地区的。 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原史书中才有于阗这个名字出现。“于阗” 一名 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此后,、《奴书》、《后汉书》《魏书》等 正史都记载了于阗古国,《法显传》、《洛阳伽蓝记》等也都对于阗做了记述。

于阗在各种古书中也曾被称为五端、兀丹、斡端、忽炭、扩端、鄂端等,到清代时就成了和阗,到1959年,“阗”字简化为“田”字,和阗就成了和田。历史上,唯独《大唐西域记》将于阗称作“瞿萨旦那”。 我们在前面说过的“传丝公主”的故事中就提到了这个国家。

于阗早期的居民以伊朗的西徐亚人、印度人和汉人为主。西汉时, 于阗国都设在酉城,人口达一万九千多人,全国有三千三百多户,战士 两千多人。西汉末,中原发生战乱,于阗国乘机向外扩张,称雄丝路南道,全国巳经有三万多户",八万多人。其国土东起罗布泊,

南邻吐蕃,西南至葱岭,西北 到疏勒。晋代时,于阗国王被 册封为“晋守传中大都附奉晋 大侯亲晋于阗王”。公元445 年,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杀死了于阗王,占据了于阗 国。公元6*8年,吐谷浑被唐 太宗打败,于阗复国,正式隶 属于唐朝。公元674年,唐在 其地设毗沙都督府,封于阗王 尉迟伏阁雄为都督。

后来,于阗王尉迟屈密即 位,将王子送到长安做质子,被授予相当于都督的毗沙将军衔位,标志 着于阗与唐朝正式确立了君臣关系。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 的封建割据状态。公元912年,尉迟僧乌波继位,成为于阗王,他自称 “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氐为姓。这位于阗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李圣天。自李圣天以李氏为姓后,原本由尉迟家族统治的于阗政权就被 人们称为“李氐王朝”。公元9)8年,统治中原的后晋曾派张匡邺等人来 到于阗,册封于阗王尉迟娑缚婆为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宋朝建立、中原统一后,于阗与宋朝的交往更加密切,多次进贡玉 石。于阗不仅与宋朝来往不绝,有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而且与宋在西北 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家族结为姻亲。当时曹议金的长女嫁给甘州回 鹘首领,次女嫁给李圣天为皇后。这位皇后贤惠能干,在于阗王室中有 很高的地位。在敦煌莫高窟中头戴冕旒、身着法服的“大朝大宝于阗国 大圣大明天子”李圣天的巨幅画像后,即是“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 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的画像。

于阗国在西域各国中算得上相对强大繁盛的国家。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发生战争,不久战败,于阗国就此消亡。这 个由尉迟氏建立的佛国,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 北宋仍有极强的辐射力,与中原王朝联系不断,朝贡不绝。其王朝经历 了 13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下属王朝,国祚之长与生命力之惊 人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

清代褚延璋曾有一首律诗描写这一地区:“毗沙府号古于阗,葱岭 千盘积翠连。大乘西来留法显,重源东下问张骞。渔人秋采河边玉,战 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可见这里自古就是 富庶之地,并且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邦。

“圣战”与宗教的改变

在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于阗是个有名的信奉佛教的国家。这 里是我国佛教入传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要道,凡传入中国 的经典,十之八九都要经过这里。于阗原本盛行小乘,然而到公元5世纪初,盛行大乘佛教,并逐渐 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

佛教在于阗地区真可谓兴 盛一时,公元4世纪末,东晋 高僧法显曾到过于阗。他在行 记中说于阗国是“其国丰乐, 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 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 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垦 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 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 供给客僧及余所须……”隋唐 时期的于阗地区是西域一个比 较强大、文明程度较高、具有 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权。玄奘取经途中,也路过于阗,受到了热情接待。当时,于阗国已大半是沙磧, 但气候和畅,人民的性情也温恭有礼而崇尚佛法。

在西域地区伊斯兰化之前[这片绿洲是丝绸之路南线上最重要的佛 教文化中心。在于阗佛教艺术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 影响。

据《于阗授国记I中记载:公元70年左右,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毗 罗折那来到于阗弘法。于阗王尉迟胜继位后,下旨把佛教定为国教。当 时,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一,于阗国都要举行重大仪式。通俗地说,就是 带有礼佛意味的狂欢游行。那一天,于阗的国都中街道清扫得非常干净, 城门上高挂着帷幕,到处张灯结彩。尊佛的国王偕王后参加巡礼,举国 出动参加这场欢乐的仪式。备受尊崇的瞿摩大寺赶着高三丈左右的供有 佛像的车子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佛像车庄严神圣如同行宫,以僧幡盖 顶,佛像立其中,整个佛像车金碧辉煌。当它来到距离城门百步远时, 身穿崭新的衣服的于阗国王要摘下王冠,赤着双足,手持华香走出城门 迎接佛像,焚香散花礼佛。佛像进入城中时,王后带领众多穿着华丽的 宫女们在城楼抛撒花朵,一片五彩缤纷的欢乐景象。于阗国一共十四座 伽蓝各行像一天,行像仪式完毕后国王与王后才回到宫中。在一千五百 年前的于阗古国,佛教徒们在笑语欢声中庆祝自己的节日,气势之宏伟, 场面之壮观,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因此,说于阗是当时 佛教的圣地之一,并不为过。

斗转星移,历史不断变迁,这一地区逐渐伊斯兰化了。公元9世纪 末到13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 了一个以喀什噶尔为都城,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突厥地方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哈喇汗”。这就 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喀喇汗王朝”,又叫“黑汗王朝”。当时,喀喇汗人 大多信奉佛教。

公元893年,萨曼王朝(位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割据王朝) 以“圣战”名义入侵喀喇汗王朝。在军事的沉重打击下,喀喇汗王朝决 定主动改信伊斯兰教,以使萨曼王朝没有继续侵略的口实。经过先后两代喀喇汗王的努力,喀喇汗王朝二十万突厥游牧民皈依伊斯兰教。阿尔 斯兰汗实现本国伊斯兰化,巩固了统治地位,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也 开始像萨曼王朝一样展开了对外扩张,并将信奉佛教的于阗国定为了征 服的目标。

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 教徒改信伊斯兰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 改变宗教的暴动时,于阗对于受迫害和暴动失败的佛教徒给予了收留, 这下更让喀喇汗王朝有了发动“圣战”的口实。

大约在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出动了浩浩荡荡的军队,向于阗发 动了一场以扩张为实际目的的“圣战”。一场恶战迫在眉睫,为了取得宋 王朝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奔走于开封、敦煌和于阗 之间,于阗国的三位王子也分别赶赴沙州和开封,请求支援。可此时的 宋王朝内部事务纷扰,难以从军事上对于阗国给予援助,只派了一个一 百五十七人的佛教僧侣使团前往,以表示支持。幸好,于阗得到了高昌和吐蕃的全力支持与援助,占 据了明显优势。经过历时八年 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喇 汗王朝国都喀什噶尔,当地居 民纷纷归顺,喀喇汗国王战败 后逃往中亚,他的宝物、妻子、 大象、良马等都成了于阗军队 的战利品。

不料好景不长,喀什噶尔 很快又被喀喇汗王朝夺回。旷 曰持久的拉锯战又开始了。在 一场恶战中,于阗军队虽然顽 强抵抗,但被敌车击破。最终, 敌军兵临于阗城下。无奈之下, 于阗王决定投降,全国改信伊斯兰教。于阗将领乔克和努克拒绝改变信仰,率领一部分同样信仰坚定 的军民向昆仑山退去。喀拉汗王朝军队顺利占领了于阗。

乔克和努克在昆仑山中与追击而来的敌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敌来自 远方,不熟悉昆仑山中的地形,常常不知方向,屡屡受到乔克和努克的 袭击,伤亡惨重。在策勒一带的南部山区,双方又一次遭遇。战斗前, 雇佣军为了鼓舞士气,举行了一次大型的礼拜。于阗军队利用敌人做礼 拜的机会突然发起攻击。敌军在做礼拜时没有带武器,又来不及备马, 见于阗军队杀上来了,顿时四散奔逃,陷入一片混乱。就这样,敌军被 乔克和努克率领的军队彻底歼灭。这一次惨败,直接导致喀喇汗王朝在 于阗的胜利化为泡影,只得在懊恼中立即撤军。

几年后,喀喇汗王朝再度恢复了实力,向于阗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于阗国都再次被占领,喀喇汗王朝征服了于阗全境。

这一次战败,给于阗佛教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于阗的佛教寺院被 焚烧,佛像雕塑被毁坏,经卷文书散失殆尽,佛教僧侣大多被杀死,少 数逃到了西藏和青海。于阗国从此被喀喇汗王朝兼并,不复存在了。吞 并了于阗国之后,喀喇汗王朝从于阗人那里知道了宋王朝的富庶、强大, 深知于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源远流长,于阗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所以,在占领于阗后,立即从于阗向宋朝派去了进贡使团。因此喀喇汗 王朝的文字记载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

从此,于阗国开始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新纪元。隆盛一千多 年的于阗佛教,在11世纪彻底衰落了。

昆山之玉

于阗,自古就是玉的故乡,于阗的玉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 誉为中国的国石。

在于阗地区,有一个关于和田玉的神话传说:相传,古代于阗国的 玉河河畔,居住着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和他的徒弟。一天,老石匠在玉河 中拾到了一块很大的质地细腻的玉石,精心琢成了一个漂亮的玉美人。 看着自己雕出来的玉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多可爱呀,我要是有 这样一个孩子该多好啊!”谁知,话音未落,玉美人竟然真的变成了一个 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张开美丽的小嘴,认老石匠做父亲。老石匠高兴极 了,给这个女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塔什古丽”。

后来,老石匠去世了,塔什古丽与父亲的徒弟一小石匠相依为命, 他们渐渐产生了爱情,两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十分沉醉。没想到,当 地有一个恶霸却在无意中看到了塔什古丽,顿时对美貌的塔什古丽起了 歹心。恶霸趁小石匠外出的时候,带着手下一群帮凶抢走了塔什古丽, 逼迫塔什古丽与他成亲。塔什古丽坚决反抗,恶霸恼羞成怒,用刀砍向 塔什古丽。一刀下去,塔什古丽身上蹦出耀眼的火花,顿时火光四溅, 点燃了恶霸的家。恶霸和他的帮凶们在大火中被烧死了。而塔什古丽自 己化成了一股白烟,向美丽高洁的昆仑山飞去,一路上,她的身体里撒 下了许多小石子,落下来,化为玉石的矿苗。

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人们在讲起这个传说时,还会以 一句谚语做总结:“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堂上的地毯。”可见, 和田玉在人们的心中是高贵纯洁的象征。

和田玉,古时称作“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维 吾尔族称“哈什”。它的出产地就是号称“群玉之山”的昆仑山,美玉就 夹生在海拔三千五百米至五千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 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每年5到8月份,昆仑山上的雪水融化以及 下雨产生流水,就会将这些碎料冲刷入河水之中。经过河水的冲刷以及 河底砂石的磨砺,这些玉石就会被打磨成上等的和田玉。

众所周知,和田玉是玉中上品,按类型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以 前者更为名贵。宋代张世南等人撰写的《游宦纪闻》中说,于阗国出产 的玉可分作五色,白如脂肪,黄如蒸粟,黑如点漆,红如鸡冠或胭脂。

和田玉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 下的原始人就发现了和田玉,并制成了生产用具及装饰物品。自殷商时 代起,成为宫廷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视其为宝物,商代已形成规模开 发。在殷墟的“妇好”墓中,曾出土了七百多件玉饰随葬品中,绝大多 数都出自和田。

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代,和田玉备受世人的青睐,并成为了帝王 玉。皇宫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多用玉制作,而 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

公元940年,后晋的高居诲出使于阗,描述了于阗采玉的情形:于 阗境内有一条玉河,流至牛头山后,分成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条 支流。虽然发源于同一条河流,但是各条支流中出产的宝玉颜色却与支 流的名字一样。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涨,玉石就从昆仑山顺流而下。 每年出产玉石的多少,由水势的大小决定。到了七八月份,河水水势减 缓,人们就可以到河里采玉了。因为河里玉石太多,采集过程并不艰难, 当地人把采玉叫做捞玉,可见当时和田玉的开采多么容易。当时于阗国 国法规定,玉石的采集要由官府首先进行。如果官府没有去采玉,任何 人都不许到河边去。因为玉石资源丰富,于阗国里的大小器物以及衣服 上的某些零件常常是用和田玉做的。

高居诲的记载,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和田玉石的分布、采集季节、采 集方式等。从他的记述可以看出,玉石采集是于阗国的重要产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