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丝绸之路的故事 > 第四章: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第四章:丝绸之路上的行者
作者:徐艳华   |  字数:3391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13:16  |  分类:

爱国教育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唐僧取经”的故事,其实,唐僧是一位真实的 历史人物,即唐代的玄奘法师。他所到的“西天”就是佛教的发祥地印 度,他取回的“经”,除了佛教经书外,还有许多有用的新知识。他通过 丝绸之路往返西域,在这条 悠悠古道上留下了坚定而光 辉的足迹。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 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 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 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 年(公元66*年)。十二岁时 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 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 佛家事业贡献一生。玄奘勤 奋好学,通晓了多部经典,但他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 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二十几岁时就成为了誉满京城的著名和尚。随着玄奘佛 学知识越广博,他的疑问也就越多。他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 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于是,玄奘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 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十八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 了他非凡的五万里西域之行。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 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无奈之下玄奘开始了昼伏夜行的艰难潜行生活。

走到瓜州时,玄奘发起愁来,因为经过打听得知,已快到玉门关了, 这是西去必经之路的咽喉,无路可绕,旁边的葫芦河水流湍急不能渡过。 而从玉门关向西北走四百里,有五个烽火台,都有驻守的兵队。每个烽 火台之间各隔百里,中间没有水草,过了这几道关卡再穿过一片名叫莫 贺延磧的戈壁才是伊吾地区。道路艰险,而他的马已在途中死去了,这 可怎么办呢?等了一个来月,玄奘也没有想出主意,而此时凉州捜捕他 的公文也已经到了。

瓜州有个叫李昌的官员怀疑玄奘就是碟文要捉拿的人,就带着牒文 来找玄奘,他指着牒文说(“法师,你是不是这个牒文中说的人?”玄奘 大吃一惊,吞吞吐吐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李昌对他说:“你必须说实话, 我才能为你想办法。”玄奘把实情告诉他,李昌深为赞许,当面毁了牒 文,帮助玄奘买了马匹,又雇了一个胡人为他引路。

天快黑的时候,玄奘和这名胡人向导一起出发,二更天时就在朦胧 的月色中远远地看见了玉门关(唐代玉门关在今安西双塔堡的葫芦河 边)。在玉门关上方十里的葫芦河只有几米宽,年轻的胡人随从砍下几棵 树,搭在河上,又铺上草和土,搭成了一座小桥让玄奘过河。过河后, 玄奘送这名胡人一匹马表示感谢,然后孤身西进。

走了八十多里路后,看到了一座烽火台,玄奘怕被发现,白天隐藏 在山沟里,夜里才出发。一天玄奘走到烽火台不远处看到有水,赶紧过 去喝水、洗手,正准备用皮囊盛水时,一支冷箭射了过来,差点就射中 他的膝盖,紧接着又是一支。玄奘连忙大喊:“我是从长安来的僧人, 不要放箭!”

台上的人引玄奘去见守台的军官王祥,玄奘据实告诉他自己出关的 目的。王祥听后对玄奘表示非常敬佩,但他担心路途艰险莫测,玄奘根 本到不了印度。王祥劝玄奘回敦煌去,由他引见在那里可以得到礼遇。 玄奘谢绝了王祥的好意,表示自己西行的决心已下定了。王祥十分感动, 命士兵为玄奘装好面饼和水,亲自送出十多里路,分别时指着前方对玄 奘说:“这条路可以到第四烽火台,到那里找我的同宗王伯陇,对他提 起我,一定就会得到关照的。”说罢哭拜而别。

玄奘到了第四烽火台,果然受到了关照,并告诉他不用通过第五烽 火台而直接通向莫贺延磧沙漠的路。玄奘走出一百多里后却迷失了方向, 水源没有找到,反倒在饮水时失手打翻了皮水囊,眼看着仅有的一点儿 水瞬间渗入了沙土,玄奘焦急万分。不久,他又遇到大风,顿时飞沙走 石,昏天黑地。玄奘被困在荒漠之中,四天四夜没有喝一滴水,简直陷 入了绝境。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他发誓说: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 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幸好到了第五天的夜里,忽然感到一股凉意,醒 来后向前慢慢寻找,终于在十里之外的地方发现了一小块有水草的绿洲, 人和马终于得救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经过了几个月的跋涉,玄奘来到了火焰山 下的高昌国(今吐鲁番地区),高昌国王热情地接待玄奘,苦留不成的情 形下,送给玄奘黄金百两、银钱三万,绫绢等许多丝织品,马三十匹, 足够玄奘往返所需。同时还命二十五人随从,写了二十多封国书,给沿 途的各国,然后洒泪分别。玄奘从阿克苏北天山的穆素尔岭到达西突厥, 在高峻的雪山上走了七天,随行的僧徒冻死的有十之三四,牛马损失很 多。好不容易过了天山,沿伊塞克湖以西向前,通过阿姆河北和铁门峡 谷到达今阿富汗,又爬过兴都库什山东达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南下 到今巴基斯坦、北印度。经过近两年的岁月,渡过了无数危难,终于到 了印度的王合城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学府和佛教圣地,有主客僧徒约两万人, 从大乘经典到因明、声明、医方、术数都研习,大师云集。玄奘在这个 寺中受到僧众的欢迎,生活上享受十位高僧才能受的待遇,出入可以乘 象。他在此居住了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 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 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 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 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 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 “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 “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从早 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 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 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 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

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玄奘在印度周 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 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贞观 十九年(公元6*5年)春天,四十四岁的玄奘载满名震五印的声誉回到 长安,夹道相迎的有数十万人之多。次日,长安街上陈列着玄奘带回来 的佛舍利,金檀佛像七尊,经论六百五十多部,从朱雀街排到弘福寺, 长达数十里,群聚无数瞻仰者,烧香散花不断。玄奘的西行求法,往返 共历经十七年,行程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 在中土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唐太宗召见玄奘,敕住弘福寺,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 典的翻译,历经十九年,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总计有一千三百多卷。 所译经典数量庞大,不但惊人,而且译笔信实,讲究逐字逐句符合原典 的忠实原则,杜绝古代译经家信笔直译的翻译手法。因此,后世的译经 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 译”,同时尊他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之一。在他所译的经典之 中,大多是唯识经论,玄奘也成为中国唯识宗的初祖。中国佛教经过法 显、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 学也日益昌盛于中国。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 迹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 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 的名称改译为“印度”。书中所记印度地理的概要,极为精到,能描绘出 印度真实的轮廓。可以说,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 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 总之,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 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 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 同时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 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 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 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和令人钦敬的一生,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 人”,实在是当之无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