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收藏常识 > 砚台的收藏
砚台的收藏
作者:盛文林   |  字数:5122  |  更新时间:2016-07-19 15:51:36  |  分类:

儿童教育

端砚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砚台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重点的收藏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江西婺源的歙砚,西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

四大名砚

端砚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廷珪受到南唐李后主的常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砚台的优劣

面对种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它的收藏投资价值呢?第一个就是材质,名砚比一般的砚要材质来得好,价格总是比一般的砚来得高。另外,砚台的雕刻工艺,也是决定砚台收藏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此外,砚台的造型品相,也是一个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型、圆型的砚台要比品相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如民国时胡子良刻的歙砚,身价要高过没有铭文的砚台。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报。为此,行家提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

看:

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

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

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

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

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

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古墨收藏常识

古墨

墨锭,历来备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并加以收藏。自宋以后,名墨就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

历代文人大多有藏墨之好,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司马光都爱收藏墨锭。这种藏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这一时期,墨的装饰图案更是千变万化。

中国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上已有墨书文字,经化验其墨迹为黑色碳素。传说古代曾用漆书,但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早期的墨尚不能制成墨块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时撒在砚上,用研石压住磨成墨汁。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汉以后出现了一些名墨,起初是由书法家监制的,如魏韦诞之墨“一点如漆”,南朝刘宋张永之墨“色如点漆”。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唐末李超(原姓奚),曾在易州制墨,后避乱到歙州。其子李廷珪是南唐的墨官,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珪墨实物已无存,近代所称李廷珪墨皆不足凭信。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数十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元代则有朱万初、潘云谷、吴善、吴良国、沈学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见其实物。

古墨收藏难度很大,因为墨是古代文人书画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存世数量有限,价格相对稳定。按用途划分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注重实用性,观赏墨则注重形状、色彩和装潢。好的观赏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收藏那些精美的观赏墨至今已很不易,且价格不菲。

古墨鉴别

墨的鉴定、鉴别,也和收藏的其他门类一样,要求多看实物、多记实物,要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相互印证,加以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多看实物可以对某一名家名作的墨质、题识、图案、墨品、风格认识越加深刻。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加强对墨品的了解。要大体熟悉古墨源流的发展演变史,包括主要产地和名家墨的著名墨模式样等。

另外,从质地来说,要能区分新墨和旧墨。例如,新墨带灰色,虽浓厚不朗润;旧墨纯黑朗润,色泽纯黑,色感厚实。新墨气味有燥性;旧墨有一股自身的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且显出一种古朴的色调,等等。总之,要求鉴藏者要具有相当的知识和经验。

古墨的鉴别具体如下

1墨质

墨质坚如玉石,表面丝丝起发理,显示浑厚气魄,是为佳品;颜色黑而带紫,掂在手上以沉重为佳;从墨的质地看墨裂纹处可看出,墨色黝墨,坚而有光,理细如犀,质温如玉。再看古墨表面的漆皮,凡年代越远,漆皮越显浑厚,并呈现蛇皮断纹与古琴上漆皮断纹极相似。又像古瓷开片,有纹不裂,隐蕴在漆皮之间,同时闪出蓝色光彩。近代仿品和现代仿品漆皮上没有蛇皮断纹,只有断裂纹。

2墨模

从墨模看,由于受明清两代书画流派风格的影响,其墨模雕刻显然也有时代的区分。明代的书法多遒劲,雕刻手法则需要深厚才能显示其雄健,阳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崭然。清代书法多秀润,雕刻手法精秀润细。绘画与书法也基本一致,因之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成为两大不同流派;明代墨模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也法多柔妍精细。

3馨香

古墨气味馨香,无怪味,当代所制墨常有怪味,而且使用时常粘笔,这是胶质太重的缘故,而古墨由于年代久远,胶质自然退去,故书定流畅,墨色醇和,这也可以作为鉴别的特征之一。

4包装

从墨的装潢来看,明清时的佳墨往往都有原来的包装如漆匣、楠木匣、古锦套等。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某些制伪者以仿墨配真匣,所以鉴定时应以墨本身真伪为主要依据。

5常识

墨的历史

墨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指的是天然的石墨和经蒸煮后鼎鬲腹下的墨胭脂,即炭黑。邢夷制墨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以及审美观等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而天然墨被渐渐淘汰。

人工墨的形成的各种形式,直至用墨模制成各种形状,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古代制墨所采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漆烟和桐烟。最先使用的是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墨的烟料需经过燃烧才能制成,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的墨锭才是成品。墨的产地

古代有名的如:陕西糜(千阳县)、安徽徽州都曾以制墨得名,至今人们还习称“徽墨”。

墨的种类

以制作原料划分: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油烟墨质地坚实、细腻、耐磨、色泽乌墨发亮,但用胶量较重。松烟墨的特点是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轻质松,入水易化。好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将李廷珏墨、龙尾石砚、澄心堂纸誉为“天下之冠”。

以制墨名家划分:南唐李廷、明代罗小华、清代曹素功和胡开文等等。

以制墨对象不同划分:

(1)普通墨:一般人用来书写的墨,形式简朴,墨品名称与墨家字号直接用金蓝色书写。

(2)贡墨:古代封疆大吏请墨家制造进呈皇帝或按旧制征贡的墨,都署有进呈者的名款,有的也署墨家的名款,多为墨中珍品。

(3)御墨:皇帝用墨。唐以后设墨务官,专制御墨。清代御用墨分两类:内务府墨作所制和徽州墨家所制。

春华秋实御制墨(清乾隆)

(4)自制墨:按照制墨者意愿制造的墨。

(5)珍玩墨:不为使用而为欣赏珍玩制作的墨,形状大多小巧玲珑,大小盈寸,烟料、做工都属上乘,艺术性极高,是墨中珍品。

(6)礼品墨:作为礼物馈赠的墨。有寿礼墨、婚礼墨和赠送学生墨等。多注重外表形式,装潢精美。

(7)药墨:当做药物治病的墨,一般是松烟墨,有些直接署药店名款。

明、清两代制墨工艺较前代发达,名家辈出,实物流传亦较多。有关明代制墨家的记载有明末麻三衡墨志·系氏一章里所记的110余家,明末万寿祺墨表记载的30余家。清初张仁熙的雪堂墨品(公元1670年)、宋犖的漫堂墨品(公元1684年)和漫堂续墨品(公元1710年)记载了约200家。清代造墨家多于明代,但文字记录没有明墨多。清末和民国初年藏墨家盛昱和袁励准的墨录(陶湘涉园墨萃)都只收明墨。

清代和明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江西等地也有造墨的,但远不及徽州。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县(今安徽歙县)、休宁(今安徽休宁)、婺源(今江西婺源)三县。歙县制墨的名家有程公瑜、吴守默、程正路、曹素功、汪近圣、程一卿、程怡甫、方密庵、汪节庵、方振鲁、江希古、汪希古等;休宁有叶玄卿、叶元英、汪时茂、汪次侯、吴吴生、吴天章、胡星聚、王丽文、叶拱辉、汪启茂、汪斗山、王尧章、汪采章、胡开文等;婺源有詹云鹏、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从先、詹俟三、詹子云、余子上、余福从、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晋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墨的相关藏品

在拍卖会或古玩市场中,除了关注那些历史上著名墨家制的好墨,还应有意识地留意一下与墨锭相关的周边品种,比如“墨床”,即搁墨用的小案架,虽然它在市场上的数量和价值都不及笔筒、臂搁,但藏墨之人一定会对“墨床”感兴趣,因此在市场上浏览“墨床”的价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再比如,我国制墨历史悠久,记载墨的书籍当然也很多,这种书籍就叫做“墨谱”。约从明末开始,这些著作便把墨作为鉴赏收藏的珍品来论述。为此,从积累资料的角度来说,藏墨者也不会忽视“墨谱”的收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