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收藏常识 > 古籍作伪与鉴别
古籍作伪与鉴别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353  |  更新时间:2016-07-19 15:44:27  |  分类:

儿童教育

正如今天的不法书贩、书商,为牟取暴利而大量印制盗版图书一样,古代的图书也存在着严重的盗版现象——古人称之为伪作。古代由于印刷技术落后,图书出版数量很少。有的古籍经过多年流传之后,逐渐流佚或失传。而有些利欲熏心的书商,或是沽名钓誉的学者,往往用新本冒充旧本,或将普通本伪造成善本,有的甚至请雕刻高手摹制稀见的古籍版本。例如隋代有位学者刘炫,为迎合隋文帝酷爱易经的嗜好,竟伪造了连山、归藏两部易经图书,献给文帝邀功请赏。晋人郭象为了求取名利,曾将向秀注解的庄子解义稍加篡改,署名为己注。东晋人何德盛,甚至剽窃郄绍作晋中兴书为己作。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贾们为了牟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传世本日稀,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特别受收藏家的珍视,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贾见财忘义,运用各种作伪手法,炮制赝品,以假充真。由于各种伪本的出现,又给古籍版本的鉴定增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促进收藏、鉴定者与作伪者斗智的本领。

1作伪的目的

鉴定伪本,首先要了解作伪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较、辨认。古籍伪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种。

商贾作伪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各种价值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题跋、印章等各方面进行伪造。

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编写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书籍的权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种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因此,这类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没有更多的作伪手法。

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学识、眼力不济而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著录书只能作为参考,而不应盲目相信。

2作伪手法

作伪的手法有许许多多,鉴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主要几种。

纸张做旧:

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黄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较少,却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是否为赝本。

伪造序跋:

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伪造牌记:

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裁截目录:

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利用著录书:

有些著录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兜售伪本。

总之,作伪的手法有各种各样,有时只有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结合应用。鉴定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有关资料全面考察被鉴定的书籍,注意去伪取真,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