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590  |  更新时间:2016-07-19 15:42:51  |  分类:

儿童教育

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若有兴趣,收藏者可以研究。

青铜器的作伪和辨伪

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即使是精美罕见的珍品也不胜枚举。但是,中国青铜器伪作及赝品之多也是惊人的。据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专家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一书统计,历代伪器及疑伪之器多达1600余件,其中清代乾嘉以来近百年的伪作就超过1000件。大陆著名青铜器专家容庚在西清金之真伪佚存表中也有统计,在有铭的1176件青铜器物中,伪作就有317件,可疑的尚有173件,于此可见青铜器作伪之一斑。当然,伪作青铜器有的还是非常精美,已达乱真的地步,尤其是一些赝品,模仿之逼真,使人真伪难辨。有人认为:既然仿器水平已经达到真器水平,又有什么必要去辨伪、鉴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对青铜器的鉴定、辨伪工作非常重要,其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伪器无论做得多么精美、逼真,但它毕竟是伪器,它不是商周时的铸件,也就不能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更不能反映当时的冶炼水平。伪器充斥的话,无疑影响了中国青铜器的声誉。显然,鉴定工作是必要的,这是维护中国青铜器形象的重要之举。

第二,伪器常使藏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假乱真的伪器常使古玩商和收藏家因辨不出真伪而受骗上当,有的人甚至倾家荡产。如民国时期,北京“式古斋”古玩铺,曾花1万元买进一件提梁卣,这是一件赝品,本来该店主想借此倒卖发财,这时却卖不出去,店铺也因此倒闭。又如上海人吴启周与美籍华人卢芹斋合办了一家美国最大的古玩铺,吴启周做了一辈子古铜器生意,竟也买了自己的外甥叶某伪造的殷墟铜器,而且金额高达5万美金。最后竟因这件赝品而导致古玩铺关张。由上二例可知,作伪手法之高超,后果之严重。显然,青铜器的鉴定、辨伪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青铜器伪铭文影响后人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青铜器铭文是中国真器的重要特点之一,有的铭文甚至长达四百多字,这些文字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铭文大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情况,对我们认识当时的风貌很有帮助。而伪铭则根据自己的需要,恣意拟文,铭文内容完全可能背离当时的真实状况,使治史者出现错误判断,伪铭影响显然恶劣。如北宋徽宗年间曾伪制大晟编钟(仿春秋宋公戍编钟的形制)336件,现藏故宫有两件。其有“太和·夹钟清”一件曾遭金人掠走,并将“大晟”二字刮去,伪铭“太和”,宋本已作伪,而金人则伪上作伪,青铜器伪作显然影响了我们对真器的认识。

总之,伪作既影响中国青铜器声誉,又常使藏家受骗上当,蒙受经济损失,伪铭甚至影响史家的历史研究,使今人不能准确地了解商周的社会生活状况。

常见青铜器作伪、作假。

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地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形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青铜器造假地方外。青铜器常见的造假手段如下:

1仿古法。铜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其铜质、花纹、颜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又称“插帮车”。铜器作伪法。或用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按格局修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成新器。

3改造法。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7增铭法。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连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铭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其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截然不同。

8补铭法。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