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3668  |  更新时间:2016-07-15 16:59:12  |  分类:

儿童教育

庄子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编著的。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今安徽亳州)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把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未始有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庄子的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所传诵。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或冲虚真经。于公元前450年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的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颇富教育意义。

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而这些书都以严肃著称,而不像庄子那样语涉荒诞。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强调了这样的道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强调了这样的道理: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今人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可称善本。

抱朴子

抱朴子是东晋道家的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的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葛洪

作者葛洪(公元284年—364年),字稚川,两晋时学者、文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为司徒王导主簿,又被征为散骑常侍、大著作,不就。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

抱朴子今存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五十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抱朴子·内篇有宋本,今存辽宁省图书馆。道藏本亦为古本。明刊单行本以鲁藩本为善。清代刊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佳。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