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3721  |  更新时间:2016-07-15 16:58:47  |  分类:

儿童教育

道家

道家概说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但是,关于老子其人的传说还有三种:一说老子是老莱子;二说太史儋即老子;三说老子是隐君子。后人对这几种说法皆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虽然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一直到秦朝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朝初年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的文章,把秦的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的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的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的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从此不再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的著作三十七种,九百三十三篇,他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之中。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重点也不相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主要是指黄老学派。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上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被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也有悖逆之处。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

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期人。现存的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的,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

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时,知识分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的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时期人,以庄子注而闻名,主张“独化”理论,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玄学式概念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各顺其适的精神和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为中国的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为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老子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朝的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字左右的老子。

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老子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最多种语言的中国书籍。

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分为上下两册,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两册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六十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尼采曾经说:“老子的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及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就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也就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被八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十三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出版权。

上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