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79  |  更新时间:2016-07-15 16:50:40  |  分类:

儿童教育

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关于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人认为是周公所作而经后人增益所成的。现在一般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作者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尔雅在先秦并未被看做“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尔雅三卷二十篇。唐朝以后始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现存的尔雅为十九篇,与班固所说的二十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分篇的方法不同造成的,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是由于原来有一篇“序”的失落而造成的。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著作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史记中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史记中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