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640  |  更新时间:2016-07-15 16:49:04  |  分类:

儿童教育

周礼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却无法确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书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书中没有直接的证明。更为麻烦的是,西汉立于学官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有师承关系可考,汉书的艺文志、儒林传都有明确的记载,无可置喙。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端绪可寻,而且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作为主流派的意见,古今判若两途。古代学者大多宗刘歆、郑玄之说,认为是周公之典。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是五帝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经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学者以五帝、三代为圣明之世、至治之极,其后则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将周礼的著作权归之于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近代学者大多反对古人的这种历史观。从文献来看,比较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有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经亡佚。最初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的周官篇。但是,尚书二十八篇,每篇不过一二千字,而周礼有四万余字,完全不像是其中的一篇。荀子·王制所记官制,大体可以反映战国后期列国官制的发达程度,但是总共只有七十多个官名,约为周礼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周礼那样的六官体系。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东周职官记载,但没有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国。

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持其它意见的学者也不少,彼此争论很激烈。争论的实质,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即周礼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社会?它的发展水平究竟与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千年历史中的哪一段相当?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复杂,所以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的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个。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礼原名周官,此书名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该书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虽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却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阴、阳是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天下万物,非阴即阳。周礼作者将这一本属于思想领域的概念,充分运用到了政治机制的层面。周礼中的阴、阳,几乎无处不在。天官·内小臣说政令有阳令、阴令;天官·内宰说礼仪有阳礼、阴礼;地官·牧人说祭祀有阳祀、阴祀等等。王城中“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是阴阳思想的体现。南为阳,故天子南面听朝;北为阴,故王后北面治市。左为阳,是人道之所向,故祖庙在左;右为阴,是地道之所尊,故社稷在右。如前所述,周礼王城的选址也是在阴阳之中。所以,钱穆先生说,周礼“把整个宇宙,全部人生,都阴阳配偶化了”

战国又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阴、阳二气相互摩荡,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间万事万物,都得纳入以五行作为间架的体系,如东南西北中五方,宫商角徵羽五声,青赤白黑黄五色,酸苦辛咸甘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礼中也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在周礼的国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鸡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众所周知,在五行体系中,鸡为木畜,羊为火畜、犬为金畜、豕为水畜、牛为土畜。周礼五官所奉五牲,与五行思想中五畜与五方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具有明显的五行类象的思想。与此相呼应,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一职,夏官有“羊人”一职,秋官有“犬人”一职,冬官有“豕人”一职。

综上所述,周礼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周礼中没有先秦礼制的基础。恰恰相反,作者对前代的史料作了很多吸收,但并不是简单地移用,而是按照其哲学理念进行某些改造,然后与作者创新的材料糅合,构成新的体系。

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家本各为畛域,易家言阴阳而不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及阴阳;儒家讳论法治,法家讥谈儒学。阴阳与五行,经由邹衍方始结合;儒与法,经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阴阳、五行的结合,肇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周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法、阴阳、五行诸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精致的程度,超过吕氏春秋,因而其成书年代有可能在吕氏春秋之后,而晚至西汉初年。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