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3541  |  更新时间:2016-07-15 16:47:40  |  分类:

儿童教育

易经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目前的观点还没有统一,一部分学者考证说,应该是在五千年前,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了卦辞和爻辞。而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本来是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如今,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关于易经的成书时代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认为,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得很晚;周金文中并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在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可能早于春秋时期。第二种说法认为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一些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推断说,这些故事大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而周成王以后的故事都没有引用,因此,易经成书不可能晚于周成王时代。第三种说法认为成书于殷周之际,金景芳等学者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因为“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最终形成了易经。还有的学者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周之际的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应该是成书于殷周之际。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总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所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传一共有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杂卦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序卦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六十四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是根据易经的原理来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了易经的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拳种的理论基础,都直接来自于易经的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的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的原理演变而来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在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有的方面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的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和邵氏易之别。

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的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的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比马克思的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相,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文化领域的影响相当深广,是世界上传承完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化石。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