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最经典的悬疑故事 > 第二十五章 美国首都凶杀案
第二十五章 美国首都凶杀案
作者:盛文林   |  字数:4949  |  更新时间:2016-07-13 18:27:15  |  分类:

儿童教育

美国首都凶杀案

作者:帕特里夏麦吉尔

华盛顿有一份名气不大的慧星报,发行量很小,不过它倒颇有雄心壮志,极想胜过同业中最强的竞争对手。在该报市区新闻编辑部,主编斯坦莫里斯正在拆阅邮局送来的信件,远处角落里有人在掷骰子玩,一名勤务工在用一个铅笔头破解报纸上的文字谜语,这春意浓浓的早晨倒也宁静。

莫里斯把那些垃圾信件一封封地扔进纸篓,其中包括一封画家对作家的球赛预告,一次保健讲座的通知,一台露天音乐会的节目,等等。最后他从一只封信中抽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只写着“Sicsempertyrannis”(拉丁文,意为“暴君就该如此下场”。)。他挑了一下眉毛,又看了一眼,耸耸肩膀,把它也丢进了纸篓。他摸摸兜儿里的零钱,站起来,向掷骰子的人那边走去。

两个小时过后,他排好了一个版面,回到自己的写字台前,准备再赶一篇报道。这时,电话铃响了。

“喂,是啊,”他答道,“什么,林肯纪念堂?知道了,警长。好的,我们立刻派记者前去,谢谢你的通知。”

挂上电话之后,他冲屋子尽头喊道:“杰米,赶快行动。有个家伙在林肯纪念堂被谋杀了,一群中学生在参观的时候发现了那具尸体。叫瓦特跟你一块儿去,让他从各个角度给那具尸体拍些照片,记住,背景要带上林肯塑像。”

杰米和瓦特走了半个钟头之后,莫里斯忽然想起一件事,急忙奔到纸篓前翻里面的废纸,真叫那名勤务工感到纳闷。后来那名记者和摄影师回来时,发现莫里斯情绪十分激动。

“没多少油水,”杰米对他说,“尸体已被验明,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国家档案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已经采访了全部情况。”

“没多少油水?”莫里斯发着颤音说,“杰米,咱们在尽力支撑着这份报纸,这可是今年的头号新闻,瞧瞧今天早晨收到的这封信。”

杰米不太感兴趣地把那张揉皱了的小纸片接过去。

“明白什么意思吗?”莫里斯问,“那正是当年约翰威尔克斯布恩(美国演员,1865年4月14日在剧场刺杀了林肯)在刺杀林肯之前叫嚷的那句话。这意味着那名凶手要重演那次暗杀事件,而且事先向咱们慧星报打了招呼。快把你掌握的材料写篇报道发出去!”

杰米看出主编那股兴奋劲儿,便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公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往轻里说,他们不大相信其中的说法。慧星报的竞争对手随即发表了一篇题为多么靠不住啊!的文章总结了公众的观点,并且谴责该报伪造那张写着拉丁文字的纸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目的不过是想引起一些轰动,增加该报发行量罢了。甚至连那位一向对莫里斯友好的警长在后者建议他化验检查那张小纸条和信封时也嘲笑他,因为那都是市面上出售的极普通的廉价信纸信封,根本查不出什么名堂。

两天来对这起凶杀案件的调查毫无进展,连慧星报也把“警方受挫”的消息移到第九版上去了。可是第三天,莫里斯在写字台上又发现一个跟上次一模一样的信封,邮戳是前一夜盖的。他战战兢兢地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又只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在老地方偿还新债。”他连忙伸手去抓电话机,可是还没拿起听筒,电话铃却响了。

“是啊,我是莫里斯。”他说道。

他听了一会儿,两只眼睛睁大了。

“什么,财政部门口?老天爷!警长,听我说,我刚刚又接到一封信——别紧张,绝对不是耍花招,你听我说嘛……好,好,我这就派记者去。”

莫里斯心里不太痛快,觉得受到了曲解。他又派杰米前去采访,这次受害者是政府印刷局的一名职员。那人也是被枪杀的,警卫在次日早晨打开大门时发现了他的尸体。这起接踵而来的凶杀使公众对慧星报的说法有点相信了,这次报道把新近的凶杀案与当年联邦政府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遭人枪杀的案件联系了起来,并作了分析比较。然而,警方对此却仍持怀疑态度。慧星报的另一竞争对手发表了一篇论新闻道德的社论。文章并未点慧星报的名,却强烈指出,一份胡编乱造的报纸会给整个新闻界带来坏名声。

莫里斯读完那篇文章感到很苦恼,因为他既想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也对自己的报纸的名声十分重视。他真希望,那个无名刺客把他那种免费预告的纸条寄到别家报社。

第二天和第三天,各家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警方仍无进展”的消息。没有发现两名受害者之间有任何关系,两起案件之间也无任何联系。不过两次都是枪杀,而且都跟历史上的一个暴死人物挂得上钩。警方也许是急于要干出点儿成绩来,才勉强同意莫里斯的建议,派了一名警察到市邮政总局去拦截所有写给慧星报市区新闻编辑部的信件——凶手如果还想作案,也许还会事先通知该报社。这项措施直到第三天晚上才有所收获。

那名警察截获了一个熟悉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张小纸条。这次纸条上只写着简短的问句:“乔治华盛顿也躺在这儿吗?”

当天夜里,首都采取了紧急防范措施。至少有十几名警察隐蔽在华盛顿纪念塔周围,另有一名把守电梯,一名在塔楼里守候,两名潜伏在接待室里。杰米又被派去采访新闻,莫里斯本人则随同另一支分遣队赶往芒特弗农,在华盛顿故居和葬地巡逻。

这两处通宵戒备森严,最后却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有那位市区新闻版主编差点儿要狠揍另一家报社的一名记者,因为后者讥诮地对他说:“莫里斯,回家再给自己写张小纸条吧!”

可是没过多久,一起为莫里斯和慧星报辩白的事件就发生了。那件事使整个华盛顿市区陷入一种极端恐怖的氛围,真是自从当年“撕人魔”杰克骚扰伦敦以来最叫人谈虎色变的了。

一个清晨,锻炼的人们沿着泰德尔水库周围的公路跑步时,在樱桃树丛里发现了一具尸体——脑袋上砍着一把斧子。华盛顿居民并非人人都对慧星报有关樱桃树丛和斧头的传奇般报道感兴趣,不过人人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是下一名受害人。那些有色人种商人则略感宽慰,因为最近那名受害者是国家健康、教育和福利部的雇员。“你瞧,”他们相互用一种并不能叫人十分信服的口气提醒道,“凶手只杀政府工作人员,这些疯狂的杀人犯一如既往。”

警方如今时刻监视着慧星报,不断跟莫里斯取得联系,只有一件不大体面的事伤了他的自尊心,那就是警方坚持要他本人和报社全体职工留下各自的指纹。

“我们当然知道你们不会干这种事,”警官笑着敷衍道,“可是局里不断接到外界质问的电话,其实这样做对你们报纸的发行量也很有利,反正查一查也没什么坏处,对不对?”

他们把慧星报报社工作人员的指印和斧头把上的指印核对之后,证明该报社完全清白。警方在采取了这项唯一坚决的行动之后,又在邮局截获了一张纸条,这次上面只写着两个意义含混的字:“Solong”。

警方简直对此束手无策,这两个字不易解释清楚,他们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群众更关心的是应该避开哪些地方,可是这张纸条没提供给他们任何线索。乐观派则感到欣慰,因为这两个字明明有“结束”的意思。“这是自杀的信息!”他们坚持说,“凶手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在说再见了。”

“他是在说再见,”悲观派说,“然而却是指咱们自己再见。他没准儿要扳弄一个什么装置,轰隆一声把咱们这个城市整个从地图上抹掉!”

一夜过去了,没有什么动静。国务院几名密码专家正在绞尽脑汁破译那张纸条上的字。白宫周围增派了特工人员,政府部门各个办公室的职工缺勤率创了历史最高记录。上午也过去了,没有发现新的尸体,可大家谁也没有因此而松劲。

在慧星报报社的办公室里,杰米的写字台上堆满了档案卷宗,他一直在苦心研究那三名受害人的信件,想从中找出一点儿联系。这真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可他终于有了发现。就像玩纸牌拿到了一副同花顺那样,他把三封信啪地一声甩在莫里斯的办公桌上。

“总算找到了,莫里斯!”他高兴地说,激动盖过了疲劳,“差点儿忽略掉,因为这些信看上去都很一般。只有一个人给这三名被害人写过信,你仔细看一看,就会觉得其中蹊跷。”

“奥史密斯,”莫里斯念出三封信上的同样签名,“他是干什么的?”

“是个小城镇的中学教员,写过一本美国史。他花了12年时间才完成了那部著作,却找不到一家出版社给他出版,难怪他精神崩溃了。你看,”杰米指着信中一个段落念道,“我掌握了大量原始材料,作了新的探讨。这本书会使其他教科书都显得陈旧,而且会彻底改革教学法。因此,出版界便联合起来压制我的著作。”

“那他干嘛要痛恨政府职员呢?干嘛不到纽约去宰那些出版商呢?”

“他原希望政府能把那部著作接过去出版,每所公立学校和每个图书馆都收藏几本。这三名被害人都收到过他的请求信,可都婉言谢绝了他的要求,因此他认为他们都参与了那项阴谋。他本人呢,却一直生活在历史氛围里——明白了吗?他因此打算让历史重演!”

“听起来还真有点儿道理。”莫里斯微笑着说,连连点头,“可是问题在于他给多少政府机关部门写过这类信?在他的名单上,谁是下一名受害者呢?”

杰米摇摇头:“这会有上百个答案,也许是五角大楼哪位将军拒绝使用他那本书作为基本教材,也许他曾经要求新闻总署把他那本书寄往海外,随便你说个部门,我都可以给你联系上。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事赶快在报纸上用大字标题公布出去,敦促所有收到过史密斯信的人尽快躲起来,并且要求人身保护。”

“对,可以这么干,只要他还没下手,就如同……”莫里斯顿住了,“就如同——如同——嗯,他寄来的每张纸条都有含义,这张也不例外。如同,等一下,”他使劲拍拍自己的脑门,想找出个答案。“Sic(拉丁语”Sic.“如同之意)与英语”Sick“(生病之意)读音同。)——Sic——”

“他当然是犯病了,”杰米同意道,“这家伙就是个疯子!”

“我指的不是这方面,我在想第一张纸条上的字:Sicsempertyrannis,我们把它译成‘暴君就该如此下场’。可是,我们也可以把它译成‘如同暴君那样的下场’。现在‘solong’中的‘so’也有‘如同’这个意思!我以前怎么会没有想到呢?现在几点钟啦?”

“11点40。”

“国会12点开会。快,快走!”

他拉着杰米冲向门口,跟走进来的警长撞了个满怀。他俩也拉着他一起上了汽车,叫司机以最快的速度驶往国会大厦。

“要去干什么?”警长问道。

“如果咱们运气好,”莫里斯气喘吁吁地说,“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抓到凶手。运气如果不佳,就会有一名参议员死于非命。杰米,跟他讲讲史密斯那些信吧。”

警官默默地听着。

“真叫人难以置信,”他说,“可咱们现在去追捕谁呀?莫非你已经知道谁是下一个要被杀害的人吗?”

“眼下还不知道,”莫里斯承认道,“可我知道那家伙要在哪里作案,怎样行凶。”

汽车在国会大厦前停下,莫里斯急忙跳下车,首先奔上台阶。参议院外边像往常那样乱哄哄的,像是马上就要开会了。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学生正在倾听一名导游讲解。

四周的光线挺亮,莫里斯眯起眼睛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电梯门打开了,一位年老的议员走出来,几名助手提着公事皮包簇拥着他。莫里斯一眼就认出那是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今天他要在会上发表有关联邦教育经费拨款的讲话,史密斯当然也给他写过信。

突然莫里斯看见有个人影在一根柱子后面晃动,他急忙奔向那名议员,把他扑倒在地。

“准是那个杀人疯子!”学生们欢乐地嚷道,并朝那两个摔倒在地的人那边涌去。“这回可抓住凶手了!”

一声枪响使他们愣住了,就在莫里斯扑向议员时,杰米也朝那个躲在柱子后面的小个子猛冲过去,他正好把那人的手臂朝上掀了一下,一颗子弹嗖地一声打在了电梯上方的铸板上。

那名警官几乎在同一时刻拔出枪冲了过去,在大家还没弄清到底是谁枪杀谁之前,他俩已经把史密斯押送进了一间小屋。

几名助手把那位参议员搀扶起来,他战战兢兢地揉着大腿和胳臂。

“小伙子,看来你救了我的性命。”他对莫里斯说,“不过我下一次不一定再经受得住这种救护办法了。”

“议员先生,对不起,我的动作太粗鲁了。”莫里斯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又补上一句,“我希望您能给慧星报写篇专稿,谈一下您今天受到枪击而侥幸脱险的感受。”

“好的,完全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议员同意道,“可你怎么会想到在这儿抓到那个凶手呢?”

“他在新近一张纸条儿上透露了。”莫里斯解释道,“其实‘Solong’并不是‘再见’的意思。那个‘So’字是‘如同’之意,也就是说:”如同朗那样——如同休伊朗那样。‘“

“可怜的休伊,”议员说,“我跟他很熟,他被人暗杀,至今已经过去25年了。”

“对,”莫里斯说,“他是在巴吞鲁日正在州议会发言的时候被人暗杀的,您在国会大厦这儿也正要向参议员发言……所以,那名凶手又要以他的方式让历史重演。”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