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身边朋友害了你 > 第十三章 做好友情规划大师,让朋友都能成为真金朋友
第十三章 做好友情规划大师,让朋友都能成为真金朋友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4056  |  更新时间:2015-03-11 16:37:41  |  分类:

社科心理

常常有人会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好朋友生活中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好朋友同样可遇不可求,想要获得一个能够体谅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信任自己、尊重自己的朋友,往往很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懂得及时去做好友情规划,需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式,从而打造出最纯粹、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坦诚相见的朋友,这份感情才经得起考验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保护色,每个人都在渴望获得外界认可的时候保持着谨慎和防备,这种防备心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就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会越困难。因为这种隔阂的存在,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遮遮掩掩,有意隐藏自己甚至会因此而撒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别人之间的感情肯定会显得很脆弱、很单薄,而且也难以长久地继续下去。

这种防备之心和隔阂在朋友之间也存在,很多人虽然和周围的人结交了朋友关系,可是内心仍旧很保守,非常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所以常常会刻意防备别人,防备对方伤害自己。为此,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和对方透露心事,不会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不会真心实意地为朋友付出一切,不会始终保持坦率和真诚。正因为这样,这些人常常会和朋友闹矛盾,常常会伤害朋友,会破坏之间的友情。

有家调研机构曾经对人际关系做过研究,发现在所有绝交的朋友之中,大约有73%的朋友都是因为彼此不够透明而导致关系破裂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数字,在社会化日益加强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坦诚相对,更需要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不过,由于现实利益或者性格原因,很多人都选择遮遮掩掩,而这直接导致朋友之情的基础不够牢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感叹人心不古,都感叹现在想要和别人说真话太难,尤其是想要听到真话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弄不好你就可能会被别人利用,弄不好你就会被人伤害。在这样人人自危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也缺乏信任和理解,纯粹的友情几乎很少能够见到。

其实,与朋友相交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对方也未必真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坏、那么精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毕竟都是相互作用的,你认为对方很坏,所以处处提防,那么对方同样会这样对待你。而当你坦诚相见,用自己的诚意和坦率来打动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可能会因此而信任你,会对你打开天窗说亮话,会愿意对你保持坦诚。

“哥哥”张国荣是娱乐圈中大哥级的人物,但是他对于每一个人都很友善,都能够和对方坦诚相见,因此张国荣堪称是娱乐圈中的老好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抱有成见,也不会有人肆意攻击他,就连当时的最大竞争对手谭咏麟也认为张国荣是难得的老好人,对于自己的歌迷攻击张国荣一事,他也表达了歉意,甚至主动退出各大颁奖礼,防止给张国荣带来不便。在娱乐圈中,尔虞我诈的现象非常常见,为了各自的发展,明星们常常相互倾轧和陷害,总是互相防备着,而像张国荣这种能够坦诚相对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张国荣曾经说过:“名和利是可以自己争取的,但一个人的‘心’是无价的。我是个很容易交心的人,就算是第一次见面,我也可以跟人讲心事。”当然,张国荣本身也很脆弱,他坦诚:“我很害怕被人出卖,尤其是当我真心对人的时候,这比失去了名和利来得更痛苦……我只和我喜欢的人交朋友。”

对于那些被张国荣当成交心朋友的人而言,他们的确是幸福的,当然他们在承接张国荣的真挚友情时,也被对方的感情所打动,所以他们也愿意真心实意地对待张国荣,也愿意和张国荣坦诚相见。很多明星都承认自己曾经和张国荣谈心,双方常常聊得很投机,完全是老朋友之间才会有的信任和理解。

正是因为如此,张国荣一生有很多的朋友,而且这些朋友基本上都是交心朋友,感情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张国荣逝世十余年,依然有无数的歌迷,依然有无数的艺人会凭吊他,会一直将他放在心里。像这样的情形,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很少见的。

坦诚相对是与人密切交往的一个前提条件,一个人越是坦诚,对方往往越是容易接受你,也越是愿意与你相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小时候谨遵母亲的教诲,结交的朋友都是一些老实可靠的人,这种人虽然不善言辞,可是却愿意坦诚相对,几乎没有什么害人之心。已故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也是如此,尽管他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但是他也渴望结交朋友,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和朋友在一起畅谈心事。了解杰克逊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只要你能够真诚地对待他,那么他也一定会真诚地对你敞开心扉。杰克逊曾经说过自己最喜欢动画片中的米老鼠,从这一个方面其实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真诚透明得像一个孩子,只不过多数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放下戒备走近他,所以才觉得和他会有距离感。

当然,想要做到坦诚往往很困难,这需要我们彼此信任和理解,需要我们放下一些戒备之心,需要用心去打动别人。

首先,你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朋友,不要欺骗对方,也不要刻意去隐瞒什么。谎言换来的只会是谎言,欺骗带来的也会是无止境的欺骗。你今天对朋友撒谎,那么明天对方也会编造故事糊弄你,如此一来,你永远都无法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

其次,适度分享秘密。能够分享秘密的一定都是好朋友,所以为了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有时候你应该主动敞开心扉,和对方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这样就能够有效打通相互之间的隔阂,为双方关系的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倾诉,朋友有时候充当精神寄托和心灵港湾的作用,如果你有什么心事,有什么烦恼和委屈,那么不妨坦然地告诉朋友,这样就表现了你对对方的信任和亲近,相信对方也一定会有更加友好的表示。

最后,不要轻易怀疑朋友,当你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时,不要草率地将问题归结到朋友身上,不要怀疑朋友是不是对自己不忠,是不是暗中做了什么手脚。如果你总是过度敏感地看待自己的朋友,那么这种防备之心注定会成为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障碍,很显然你也不要指望对方会对你无条件地信任,不要指望对方会对你放松警惕。

如果你想要赢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想要让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那么你就不要太过自私,也不要处处设防,更不要刻意对朋友撒谎。只有拿出你的诚意和真心,只有坦诚面对朋友,对方才愿意更加接近你、信任你,才愿意放下戒备和你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友情规划者,你需要开放自己的胸怀,需要消除内心的隔阂,毕竟一个封闭和怀疑的人往往会让友情过早地夭折。

寻找共同爱好,让友情变得更加坚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同、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更容易亲近,关系也会变得更为紧密,毕竟志同则道合,拥有共同爱好等于为双方的感情上了一道保险杠。正因为如此,为了确保友情能够更加巩固,我们应该寻找一些共同爱好,这样可以为友情锦上添花,确保友情的稳固。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人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去结交那些和自己并不像的人,不要去结交那些兴趣爱好不同也不相投机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兴趣爱好、人生志向都不相同的人通常都会存在隔阂,会出现一些相互抵触的情况。而那些爱好相同或相近的人基本上都能够找到更多的话题,能够找到更多的共同点,这样一来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可以说,趣味相投是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同的兴趣爱好往往更容易引起朋友之间情感上的共鸣,这对于友情的巩固和提升往往会有很大的帮助。古人结交朋友大都会寻找志向相同的人,有些人甚至会坚持“非同类朋友不结交”的原则。由此可见,兴趣相同是交友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交友的一个助力,毕竟很多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又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加深了联系。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四处干谒和结交社会名流,也和很多名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贺知章将李白介绍给了朝中大臣以及玉真公主,而吴筠甚至冒着声誉受损的危险将李白举荐给唐玄宗,最终李白官拜供奉翰林。

李白之所以能够得到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总是能够和朋友寻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他在江陵遇到了深受皇帝恩宠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才气过人,是生平难得一见的人才,于是两个人结为朋友。李白知道对方喜欢书法,而且具有仙风道骨,所以他主动和对方谈论道家学术,这样一来两个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而在和其他诗人结交的时候,诗歌和酒成为了促进友情的关键,这两样几乎是这些朋友之间共同的爱好。正因为如此,这位和杜甫相处时间短暂的谪仙人,竟然能让杜甫始终牵挂和思念。

可以说,李白善于投其所好,善于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才能够使他始终交友广泛,而且获得了朋友的信任和支持。很多朋友一生都对这位大诗人推崇备至,将其写入自己的诗文当中,而彼此之间的友情更是光耀千古。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保鲜”,比如感情保鲜、爱情保鲜,其实友情也需要保鲜。毕竟当朋友长时间相处之后,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那个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的朋友会出现很多缺点,会发现朋友开始不那么关心和在乎自己,会发现朋友不那么亲切。这种情况其实往往和“友情变质”有关,当友情过了保质期后,就会失去原先的亲密度,而为了维护友情,为了让友情更加坚固,那么我们就要懂得给友情保鲜,就需要寻找增进感情的切入点。很显然,寻找共同的爱好恰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够为感情注入新的活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具有趋同性,也就是说两个人接触的时间越长,那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况就越严重,慢慢的,两个人就会相互趋同。比如说我们常常觉得男女结婚之后,会越来越有夫妻相,原因就在于两个人结婚后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开始相互影响,相互磨合和妥协,最终两个人会慢慢趋于一致。朋友之间其实也是这样,当朋友相处的时间越长,这种趋同性也会增多。这个时候,如果更容易寻找到共同爱好,这样就可以和朋友产生更多的共鸣,更有助于巩固双方的友情,甚至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数学家高斯是一个天才,而这样的人也注定了会是寂寞的。不过高斯尽管很孤僻,还是拥有非常好的朋友,这个人是和他从小一块长大的人。这个朋友对高斯非常关心,常常抽空来探望他,有时候看到高斯在做研究,他就默默地坐在一旁,什么话也不说,等到高斯做完研究之后,他才和对方说话。

后来,他因为无聊而经常坐在一旁翻阅高斯的书籍,他甚至有兴趣来学习这些知识,并慢慢地掌握了很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在这之后,他开始不断向高斯请教,两个人慢慢从普通的朋友关系发展成为学术上的交流者,这下双方有了共同的语言,而高斯也更加乐于和和这个朋友聊天,两个人很快变得形影不离,以至于有人怀疑高斯的性取向有问题。实际上,高斯只是找到了一个能够了解自己的知己而已。为此,高斯经常将自己的钱财交给这个朋友保管,而朋友也从来都尽心尽力地帮忙。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去寻找一些共同点,去寻找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样我们就等于为朋友关系安装上更多的保险杠,而且朋友关系一定会变得更加亲密。当然,想要寻找共同爱好,首先一定要充分了解你的朋友,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他的朋友们都愿意和他多做交流。原因就在于罗斯福在每次交谈或者会面之前,一定会想办法弄到朋友最近的资料,会对朋友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能在谈话中抓住对方的兴趣点,能够寻找到让对方和自己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朋友自然会对这些谈话印象深刻。如果我们也能够事先做好准备,能够努力去寻找一些共同的特点,能够寻找一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那么朋友之情就会越来越浓厚。

做到信任和理解,朋友才会为你挺身而出

著名社会行为学家麦克说:“从现在开始,把心交给每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做人需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做朋友更是需要如此,那么你是否相信你的朋友?你是否愿意相信朋友会真心对待你,你是否愿意去理解朋友的行为和想法,是否理解他们内在的苦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朋友不帮助自己,总是抱怨为什么朋友总是对自己的事情满不在乎,甚至非常冷漠,你可能会因此而怀疑对方是不是和自己有什么矛盾冲突。其实,就在你怀疑朋友的时候,在你抱怨和指责朋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朋友不愿意帮助你,为什么对方不那么信任你。原因也许就在于平时你对于朋友其实也不够信任,你不能理解他们,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对你总是保持距离,总是不敢轻易靠近你。

如果你平时就不信任对方,认为对方没有能力,认为对方什么事情也干不了,那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方就会感到疑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站出来帮助你,万一把事情搞砸了,不仅不能够替你分担压力,不能帮你解决困难,反而有可能会受到你的指责和谩骂。在这样的情形下,朋友宁可选择不插手,也不会做那些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法兰西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曾经和惠灵顿带领的欧洲盟军在滑铁卢进行大战,当时两军打得难分难解,战况十分胶着,可以说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谁的援军能够最先到达,因为最先到达的人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此之前,拿破仑打败了普鲁士军队,而且他也委派格鲁希元帅一边追击普鲁士的残余部队,防止他们和惠灵顿会合,同时还要留下部分军力原地待命,尽量和拿破仑保持联系。

实际上,任命格鲁希为元帅也是迫不得已的,这位元帅一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业,也没有什么能力,很多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拿破仑并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尽管对方中庸无能,但还是一个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人。还有一点,格鲁希元帅和拿破仑也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拿破仑深知对方带兵打仗的能力很有限,所以只安排了他负责追击,然后尽可能和大本营保持联系。

结果当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拿破仑一直希望不远处的格鲁希元帅能够尽早前来支援自己,而另一方的格鲁希元帅却始终按兵不动,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带兵打仗,他所能做的就是执行拿破仑原地待命的命令。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最后也没能等到老朋友格鲁希元帅,而惠灵顿却迎来了救兵,最终打败拿破仑,而这也直接宣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于格鲁希元帅这样的人,这种朋友常常会在你危难的时候选择隐身,常常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隐形人。这种隐形有时候恰恰源于你对他的不信任,源于你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理解,这种信任缺失或多或少都会让对方在行动中有所迟疑,从而直接影响对方的表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总是在你遭遇困难的时候袖手旁观,很显然你不愿意相信他拥有这样的才能,也不愿意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你剥夺了他的自信。

此外,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你不信任对方,也不能够理解对方,那么对方肯定也不会信任和理解你,他在帮助你的时候同样会感到为难,同样会觉得很矛盾,甚至对你也会产生误解。如此一来,当你遭遇危机或者困难的时候,对方往往难以站出来为你解决困难,因为在这样一份残缺的友情中,他并没有什么必要来帮助你,为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去付出,这显然不是友情上所规定的义务。

信任和理解是朋友交往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毕竟所有的交往都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也做不到的话,朋友关系肯定会大打折扣,互帮互助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信任是相互交往的基础,缺乏信任的话,朋友之间就会相互防备,甚至是相互攻击,到最后,朋友就只会成为一个空壳。

而理解是一种促进感情的方式,很多朋友之间非常坦诚,平时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可是即便如此,友情还是会出现问题,两个人还是难以成为真正的交心朋友。原因就在于彼此缺乏了解,彼此都不能够理解对方,看人看事总是带着有色眼光,总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性,总是带着非理性的感情色彩。我们对于朋友的认知甚至会发生偏差和误差,这种误会往往会成为破坏友情的因素,到最后,朋友很可能会与你反目成仇。如果你能够主动去理解别人,主动去体谅别人,那么朋友没有任何理由弃你不顾。

管仲和鲍叔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好朋友,这两个人原先各为其主,管仲侍奉齐国公子纠,而鲍叔牙则辅佐公子白。当这两位公子在争权夺利的时候,为了维护公子纠的利益和地位,管仲曾经射了公子白一箭。幸运的是白并没有受伤,白当上齐国国君之后,称为齐桓公,而齐桓公很快处死了公子纠,并且准备处死管仲,但是鲍叔牙却替管仲求情,他认为齐桓公不仅不能够杀害他,还要给予优厚的待遇,要重用管仲。

正因为如此,他强烈建议齐桓公封管仲为上卿,而这个职位原本是齐桓公封给鲍叔牙自己的,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非常疑惑,鲍叔牙回答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上卿。”齐桓公最后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作为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并没有因为各为其主而打击对方,相反,他对管仲的为人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他。年轻的时候,管仲生活条件不好,家庭负担比较大,那时候他就和鲍叔牙一起投资做生意,可是从来不出本钱的管仲最后分钱的时候竟然比鲍叔牙要多,鲍叔牙从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生活负担更大,更需要钱,而且管仲也并不是贪图小利益的人。有时候,管仲帮鲍叔牙办事,结果把事情搞砸了,这时候鲍叔牙认为管仲的做法并没有错,并不是认为管仲能力不够,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管仲还数次当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很多人都认为管仲没有真才实学,鲍叔牙则说管仲只是怀才不遇而已。即便管仲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鲍叔牙也坚定地维护他的声誉,觉得管仲逃跑只是因为惦记家中的老母亲而已。

有这样一个真心、知心的朋友,有这样一个时时站在身后信任自己、理解自己并支持自己的朋友,管仲无疑是幸运的。当鲍叔牙去世之后,管仲曾经在坟前大哭,他感慨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好朋友往往不是觥筹交错的玩伴,也不是利益捆绑的兄弟,而是真正能够交心的知己,是懂得彼此信任和理解的同伴。信任和理解是你把握友情的基础,连信任和理解也做不到的话,那么好朋友也就名存实亡。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想要获得一个真正了解自己、体谅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首先就应该主动信任和理解别人,就应该懂得给予对方足够的精神支持,这样才能换回朋友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那么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方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经常换位思考,对方也会体谅你的良苦用心

庄子在秋水篇中记载了他与惠子的一次经典论辩,当庄子看到水中的游鱼悠闲自得时,忍不住感叹水里的鱼一定很快乐,他的朋友惠子听完之后立刻质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则反驳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一问一答就是对于换位思考的思考。惠子认为庄子没有站在鱼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所以不能妄下结论就觉得鱼会很快乐。而庄子刚好以此为突破口,认为惠子同样不是自己,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清楚鱼会不会很快乐。

由于个性、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世界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出现分歧,对于事情的看法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差距,这也是引发争论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朋友如果想要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就要懂得去为对方多做考虑,要懂得换到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其实惠子之所以会误解庄子,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站在庄子的立场上来想问题,而在生活中,这种不为朋友考虑,没有站在朋友立场上看问题的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和朋友之间发生分歧和矛盾。有时候即便是对方做对了,也会引起我们的误解和不满,也会被我们骂得狗血淋头。原因就在于两个人没有站在同一个立场看问题,从而制造了矛盾。如果我们愿意为对方考虑,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那么这些分歧就会尽可能地减少。著名的人际关系学专家张晓涵曾经说过:“朋友之间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印的,没有任何一个朋友会完全支持你,完全认同你的看法,我们只能让彼此的观点靠得更近一些,只能想办法让彼此之间走得更近一些,而这显然需要彼此都为对方多做考虑。”

朋友之间就应该相互谅解、换位思考,当我们在做某个决定时,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应该多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怎么做,如果是我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会拿出怎样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我这样做,他们会怎么看,会怎么去想,会有何种反应”,如果你能够经常多为朋友们考虑一下,那么很显然他们也会反过来为你多做考虑,这种良性的互动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进一步消除了彼此的隔膜。

换位思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体现,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而且个人的主观性通常都比较强烈,都对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比较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会伤害别人。所以有人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就是选择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因为经常换位思考,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朋友的想法,从而有效消除分歧和矛盾。并且我们往往能够做出准确的预判,不仅能够投其所好,还可以事先替朋友完成想要做的事情,如此周到细心的做法,自然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可和信任,对方也会主动体谅你的良苦用心。

1971年,博克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新校长,但是在上任之前,很多人都对他进行质疑和抨击,原因很简单:博克曾经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众所周知,斯坦福是哈佛的死对头,而且因为哈佛自身所犯下的愚蠢错误,才导致了斯坦福的诞生,哈佛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学似乎总是在千方百计地针对自己,从这一个层面来说,哈佛人对斯坦福大学抱有成见和敌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在1971年,这种敌意却集中爆发出来,谁能够容忍一个对手的学生来自己这儿当校长呢?这不仅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而且还表现了斯坦福大学对哈佛大学的侮辱,难道哈佛大学的校长还需要让别人的学生来担当吗?

这种阴谋论越传越盛,大家担心这个人会就此毁掉哈佛大学的数百年清誉和名声,以至于博克也觉得自己如果不辞职的话,似乎难以平息众怒。可就在这个时候,哈佛的前一任校长普西忙着劝说众人,他也找到了博克,让他安心留下来,因为他相信博克会是一个出色的校长。与此同时,他也劝说博克应该主动去化解这段恩怨,要懂得体谅那些质疑者的用心,如果不是出于对哈佛热烈的爱,谁会关心谁是校长、谁是叛徒。

几个月之后,博克发表了演说,当时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公开反对他,可是在会场上,博克非常坦率而真诚地说:“我很理解你们对我的厌恶,正如同我当年在斯坦福厌恶你们一样,但当我来到这儿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你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其他的学生,你们的内心充满了爱。我渴望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正宗的哈佛人。今天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拥有共同的爱,这份爱将让我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走下去。”

这次的演讲或多或少改变了人们对于博克的坏印象,他们也愿意理解和体谅博克,愿意给他一些机会。很快,他们的信任就收到了回报,博克提出了哈佛的“核心课程计划”,这样就使得哈佛的办学理念从单纯的注重知识培养转移为注重教养的培养。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新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不断的接触中,他们发现博克是一个非常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先替别人考虑,总是能够先满足别人的心理需求,正因为如此,大家开始将博克当成自己的老朋友。博克成为了在位时间仅次于艾略特的哈佛校长,他直到1991年才正式卸任,而在这20年中,他对于哈佛走向现代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曾经有人问卡耐基:“为什么你总是能够很好地和人相处,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成为你的朋友?”卡耐基幽默地回应说:“这是因为我每次去钓鱼的时候,不会想我所喜欢吃的东西,而是想这些鱼儿喜欢吃什么。”卡耐基的话实际上就证实了一点,那就是他总是会站到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总是会设身处地为被人着想,这样一来,朋友们自然都愿意信任和理解他,都愿意和他有更深的交流。

儒家有一种说法:“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在通达道理之前,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其实这也是换位思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你做什么,都要懂得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换位思考,都懂得为别人多考虑一些,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提升朋友关系,双方会更加信任、更加亲密。

平时经常串门,朋友才会越走越近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我们也可以说:“朋友之间本没有路,走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结交朋友或者是维护朋友之间的情义,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往来的次数,就是想办法增加接触的时间和频率。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因为远方的亲戚很少走动,彼此的感情反而会冲淡,而邻居靠得非常近,平时常常相互串门,走动的次数多了,接触的频率多了,那么感情自然有了质的发展和飞跃。

其实朋友之间也是这样,尽管我们常常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管我们常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坚信感情好的人哪怕是没什么来往,也会成为最好的朋友。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朋友毕竟很少,你走动的次数越少,你的友情越是不巩固,实际上多数人还是要依靠平时的打交道来维持关系,来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简单来说,朋友之间应该多走动,平时多聚餐,多在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在一起聊聊天,或者经常相互串门,这些小细节也许看起来不太重要,很多朋友甚至并不在乎,可是这些小细节恰恰显示出我们对于友情的重视程度。

朋友时间常常串门并不是无意义的,也不是多此一举的行为,而是一种提升友情的方法,毕竟任何感情的存在和继续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精心的维护,而维护的常用方法就是多交流、多交往,通过交往可以进一步巩固感情,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经常相互串门,才会有更多的话题,才会有更多的倾诉和倾听,才会有分担和分享,才会有支持和帮助。串门往往能够将朋友紧紧结成一个团队,能够让双方的感情紧紧维系在一起。

耶鲁大学的社会行为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会产生一些热区,在这些热区之内,可以看出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而热区之外则显得比较冷清。经常相互串门的人,热区的能量会很充足,而宅男宅女们基本上都很冷清,社会交际能力偏弱,朋友不多,而且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不很深,基本属于泛泛之交。当然,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认为喜欢串门的人都会是好朋友,但不可否认的是串门应该是拉近彼此关系、加深朋友交流的好方法,尤其是你如果想要进一步促进朋友之间的交流,想要巩固和提升朋友的感情,那么更需要懂得经常串门。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结束第一任的任期后,回到了老家的庄园里,当时很多农民都想要和华盛顿交朋友,不过却不知道该如何和华盛顿打交道。而华盛顿也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农民对自己有些敬畏,似乎不敢靠近自己,尽管他一再重申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华盛顿就是美国的领袖,他们可不敢靠近华盛顿,也不指望华盛顿真的会愿意和自己交朋友。

有个叫乔治的农家小伙子早就想要见到华盛顿了,不过他并不像其他人那么矜持,而是非常大胆地给华盛顿带去一棵苹果树,他想要将这棵树送给“国父”,华盛顿很快收下了这个特殊的礼物,而且回赠给了年轻人一本书,在书的扉页,华盛顿写上了这样一行字:“献给亲爱的小乔治。”他还表示愿意和小乔治交朋友。

乔治显然因此而受到了鼓舞,此后他每周都会去拜访华盛顿,当然他都会带上一些特产,两个人每次只是聊一聊天气,聊一聊收成,聊一聊生活中的琐事。华盛顿显然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他也尽可能地将这位小兄弟招待好。几个月之后,两个人就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华盛顿甚至将自己的房门钥匙交给乔治,以便让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去他的书房看书。而在人前,他也以“我的朋友小乔治先生”来称呼对方,这让乔治倍感骄傲。

后来,华盛顿在国会和民众的请愿中再次担任国家总统一职,被迫离开了故乡,而乔治显得非常伤心,华盛顿也对这个小兄弟恋恋不舍,他承诺过几年后一定会回到故乡,而乔治要是有空还可以帮他打理一下院子。华盛顿走后没过多久,乔治就因为心脏病而去世,华盛顿听到这个消息后心痛不已。

一般来说,每个人具有比较强的社会性,而保持社会性的关键就在于交际,而交际不一定非得是公共场合的交流,不一定非得是聚会,不一定非得是在一起参加各种应酬。有时候串门反而更能够拉近感情,因为相比于那些应酬活动来说,经常串门更加人情化、生活化,更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串门是一个小团体内部的社交活动,也几乎是最小单位内的社交活动之一,但是单从联络感情的角度来说,串门的效果比参加那些应酬要好得多,比在酒桌上吃吃喝喝来得更加踏实,那些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朋友也许私底下并没有什么私交,你若是相信了他们,那么最终吃亏的肯定也会是你。

毕竟那些应酬或者社会活动太过形式主义了,各种各样的虚伪感情更是容易让你受伤,而串门更能够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亲密互动。如果你想要结交好朋友,想要真正的提升彼此之间的感情,那么就应该懂得和朋友经常串门,就应该勤走动,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彼此之间的感情。

其实,生活往往如此,一些看似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非常适合充当情感交流的载体和媒介,能够成为巩固和提升友情的重要方法。平时多串门,多去朋友家聊一聊家常,说一说心事,多和朋友的家人打好关系,这样就可以全面提升朋友关系,而相互之间自然会越走越近。

包容别人的缺点,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

善道禅师早年与好朋友论道谈禅,结果两人意见产生很大分歧,对方认为善道禅师根本就没有领悟到什么是佛,什么是禅,于是毫不客气地指着善道的鼻子讥笑说:“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谈论佛法。”这当然只是朋友之间的一句气话,何况这位朋友向来就没有什么好脾气,说话有些冲。但是善道却很生气,他觉得这样的朋友太没有教养,于是决定与对方断交,然后深深记下了自己所受的“耻辱”,决定日后修行归来一定要当面羞辱对方。

后来,善道禅师四处云游,且一路参禅讲佛,佛学修为有了很大的精进,但是仍然有人会对他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些同行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污蔑善道只不过是一个胡说八道的野和尚而已,一些地方的寺庙僧人甚至联合起来排斥善道讲学。受尽非议和折磨的善道这才明白自己早年所受到的那点屈辱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不由得感慨说:“今朝如是大观,往事当真如尘土般渺小。”

他后悔自己当初一怒之下与朋友决裂,实在显得心胸狭隘。如果自己当时能够包容对方的这些小缺点,那么根本就不会与人绝交。想到这儿,他更加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打击,对于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一些明显的缺点也懂得包容,最终成为了闻名于世的得道僧人。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陷,你的朋友也自然不能幸免,而且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两个人频繁接触并且相互熟识之后,彼此之间的缺点往往会显现出来,而且会不断被放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当两个人长时间相处后,吸引力不再,矛盾则越来越多,缺点自然也会不断被拿出来说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情感危机”,双方也因此会出现相互厌恶、相互攻击的情况。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朋友做到十全十美,没有必要总是抓着朋友的缺点不放,当你把别人的错误和缺陷当成一件卑微的小事看待时,对方也会因此而感激你的宽容和大度,如果你总是拿对方的缺点说事,那么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你的朋友也许总是喜欢开玩笑;也许不够体贴你、关心你;也许常常会和你争吵;也许常常会在你面前炫耀;也许他能力不高,没有办法帮助你;也许常常会干一些蠢事,甚至给你带来麻烦;也许好管闲事,常常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也许常常会想从你身上占一些小便宜;也许动不动就向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也许你的朋友会有一些小缺陷,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缺点,但是只要朋友对你真诚,只要朋友没有真正想过要去伤害你,只要朋友一直以来都将你当成最牵挂的朋友,那么你就要懂得去体谅对方,包容对方,要懂得忽视对方的那些缺陷。

据说能言善辩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请过一个朋友当秘书,这个秘书是个结巴,但是拿破仑每次都愿意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讲完,从来没有因此而责怪过对方。“喜剧之王”卓别林的朋友总喜欢在酒桌上骂人,但卓别林仍然愿意和对方一起喝酒,一起分享心事;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发表进化论之后,遭到了朋友的否定和攻击,对方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反对他,达尔文却显得很平静,他说:“我朋友是一个喜欢否定和质疑的人,无论对谁都是一样,我喜欢这一点。”这些伟人也许都有一些不那么“靠谱”的朋友,他们的这些朋友有明显的缺陷,而且还经常制造麻烦,但是他们仍然包容和接纳了朋友,因此最终也赢得了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阿拉伯作家阿里有两个好朋友吉柏和马沙,吉柏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而马沙则善于宽容别人。有一次三个人去山中旅行,马沙不幸滑倒,幸而被吉柏伸手抓住,才没有跌入万丈深渊。马沙非常感激对方,于是在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后来两人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吵,结果怒火中烧的吉柏顺手给了马沙一个耳光,马沙于是跑到海边的沙滩上,写下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我一个耳光。”

事后,阿里问马沙为什么一件事要刻在石头上,另一件事则写在沙滩上。马沙非常坦诚地说:“我永远都感激吉柏的救命之恩,所以要刻在石头上,永生不忘。至于他打了我一个耳光,这件事不值得再去提起,因为我知道吉柏就是那样的人,所以随着沙滩上的字迹被海水冲刷后,我也会将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正因为这样,吉柏始终都将马沙当成弟弟一样来看待。

都说责人之心勿严,尤其是面对朋友,我们更应该懂得包容,更需要用宽容之心来面对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对方的缺点,更不应该嘲笑和排斥这些缺点,攻击别人的缺陷,或者拿朋友的缺点说事,只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作为朋友,你要做的是包容,是帮助对方改正缺点,这才是朋友最应该去做的事情,才是朋友应该承担的责任。

哲学家康德经常会和朋友在一起探讨哲学,而朋友在谈话的时候则喜欢吃苹果。当然,康德对于朋友的吃相实在不敢恭维,因为朋友每次吃苹果的时候,总是将果皮一口口咬下来,然后吐得满地都是,这让康德看着有些别扭,尽管他自己没有因此而责备朋友,但是当其他人看到这一幕时,常常摇头。康德曾经隐晦地劝告朋友改掉这个不良习惯,毕竟在别人面前这样邋里邋遢显得不够礼貌,对个人的形象也会有影响,不过朋友似乎没有听进去。后来,康德干脆每次都帮朋友削好苹果,放在托盘里,这样对方就再也不会随地吐果皮了。

佛说:“朋友是十世修行而来的缘分。”好的友情往往非常珍贵,好朋友固然也是非常难找的,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好好维护和珍惜这段友情。好朋友显然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对待朋友的心应该十全十美。对于相互之间的一些小分歧小矛盾,我们应该懂得及时化解掉;对于朋友身上的一些小缺点,对于朋友所犯下的错误,我们则要尽量给予包容和宽恕,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朋友更多的信任和赞誉。如果我们总是严苛地要求朋友,总是对朋友的缺点感到头疼,那么这份友情只会被你的狭隘心胸破坏掉。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