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1953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6:22  |  分类:

文学名著

第三章 问人间何处美丑当别论

海大鱼

寓言出处

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事欣赏

靖郭君田婴要在他的封地薛筑城,门客纷纷劝阻,他拒不听从,并命令门吏:“凡陈言阻挠筑城的,一律不予通报。”众人无可奈何。

一天,国中有个人求见,声明:“我只说三个字,多说一字,甘愿自投油锅受烹。”靖郭君破例接见。这人进来只说了个“海大鱼”,转身就走。靖郭君莫名其妙,急忙高喊:“客人留步。”那人回答:“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无妨,请说吧。”于是,来人振振有词谈论出一番道理:“您没有听说过大鱼吗?茫茫大海,遨游其间,网不能捕,钩不能钓,可是一旦飘荡失水,滞留沙滩,任凭蝼蚁咬食,也无能为力了。现在,齐国好比您赖以生存的水,您永远有齐,何必再筑薛城?反过来说,如果丢掉了齐,即使把薛城筑得耸入云天,又有何益,和失水大鱼有什么两样?”一席话把靖郭君说得点头称是,放弃了修筑薛城的计划。

寓言解读

说话办事要讲究方法,否则好事会办成坏事。

嗟来之食

寓言出处

选自《礼记·檀弓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故事欣赏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化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寓言解读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尹绰之爱

寓言出处

选自《说苑》卷二。《说苑》包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共20篇。每篇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即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

故事欣赏

尹绰和赦厥同在赵简子手下做官,赦厥为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从来不说让主子不高兴的话。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子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赵简子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3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生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寓言解读

可见,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田饶事鲁哀公

寓言出处

选自《新序》。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是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生于动荡的西汉后期,是继孔子、荀子之后对中国的文献整理和流传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议论批评时政得失,故屡遭谗谤,仕途非常坎坷。《新序》一书是刘向针砭时弊的力作。

故事欣赏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是鲁哀公并不了解田饶的远大志向,总是田饶平平相待。田饶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决意离开鲁哀公到别国去。

田饶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

鲁哀公不明白田饶的意思,问道:“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

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鸡吧!你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双脚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见食物时总是‘格格’叫着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管雄鸡有着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雄鸡经常在您身边,您每天见惯了它,习以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觉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优点与才能。而那鸿雁,从千里之外飞来,落在大王的水池边,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鱼鳖;落在大王的田园里,毁坏大王的庄稼。鸿雁尽管没有雄鸡的那些长处,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鸿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鸿雁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大王对它怀有一种神奇感,它的一切作为,大王都认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请大王让我也像鸿雁一样远走高飞吧。”

鲁哀公说:“请你别走,我愿意把你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

田饶说:“您认为我平淡无奇,并不觉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写下我的话,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田饶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去了。

燕王让田饶做了相国,田饶从此有了机会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本领。3年以后,田饶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富足安定,边境平安没有盗贼。田饶名声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鲁哀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万分感叹,对当年没能留下田饶真是后悔莫及。为此,他一个人独居3个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标准,以示自责。鲁哀公发自内心地慨叹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饶离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饶能再回到我身边,可是,我知道已经很难了。”

寓言解读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好高骛远,崇拜引进的人才,认为他们才有真才实学。特别是做领导的人,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远,放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

次非斩蛟

寓言出处

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故事欣赏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游时来到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锋利的宝剑,高高兴兴地回楚国去。

次非在返回楚国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江,便乘船渡江。当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时,忽然从水底游来两条大蛟,异常凶猛地向这条小木船袭击过来,很快地从两边缠住渡船不放,情况非常危急,所有乘船过江的人都吓呆了。这时,次非向摆渡的船夫问道:“您在江上摇橹摆渡多年了,您曾经见到或听到过有两条大蛟缠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船夫回答说:“我驾船渡江几十年,也不知送过多少人过江,不说没见到,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没有危险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这两条恶蛟的话,全船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立即脱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从吴国干遂得到的宝剑,对船上的人说:“这两条大蛟如此凶恶,也只不过是这江中一堆快要腐烂了的骨和肉,还怕它干什么?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丢掉了这柄刚刚得到的上好宝剑,哪怕是我个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说完,他就毫不犹豫地手持宝剑跳到江中向缠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人与恶蛟的争斗,次非挥剑斩了那两条大蛟,从容不迫地上到船上来。就这样,次非斩除了两条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寓言解读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着大众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许绾谏筑台

寓言出处

选自《列子》。现实中的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隐居郑地40年,不为人知。《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故事欣赏

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锹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寓言解读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在劝说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就算你的建议是合理的,掌握沟通的技巧会事半功倍。

越人遇狗

寓言出处

选自《伯牙琴》。邓牧宋末元初著。

故事欣赏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吗?”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寓言解读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楚王好细腰

寓言出处

选自《墨子·兼爱》。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71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53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

故事欣赏

这是春秋时期的一天。楚灵王正坐在宝座上上朝。楚灵王对大臣们说:“告诉你们,你们现在的体态太臃肿了!本王不喜欢这样!本王喜欢有纤细腰身的人!好了,退下吧!”

大臣们陆续走出宫殿。其中一位名叫吴信承的大臣在心中盘算:这是个得宠的好机会呀!只要我能使自己的腰比其他人细,皇上就一定会重用并赏赐我了!

想到这儿,他赶紧跑回家中,对家人兴奋地说:“大家听好了,今天皇上说,他喜欢有纤细腰身的人,从今天起,我要减肥了,每天就只吃一顿饭!”他的妻妾和仆人们也十分向往荣华富贵,知道这样能得宠,于是欣然答应。

从那天起,吴信承每天一有空闲就不停地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跑步,直到出了一身汗,再也跑不动的时候才停,而且无论多么虚弱也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此外,吴信承从早到晚都把腰带束得紧紧的。有时,他饿得体力不支,肚子“咕咕”直叫,十分难受,可他还是为了得到楚灵王宠信而继续强忍。

就在吴信承一天天瘦下去的同时,朝中的其他大臣也做着同样的努力。于是,每天上朝时,楚灵王都能看到越来越瘦的大臣们。灵王并不知道,大臣们成天减肥而无心朝政,反而还认为大臣忠于自己,是很好的现象。

过了几个月,吴信承已经细腰成功,拥有了纤细的腰肢。只不过,和其他官员一样,他每天上朝之前整装时,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再扶着墙壁吃力地站起来。而且,到了这时,文臣已没有力气写奏章,武将也没有力气挥舞刀剑,指挥军事了。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一直都在欣赏臣子们纤细腰身的楚灵王终于发现,满朝的文武官员都脸色黑黄,说话、走路都有气无力,政事也不如从前管理得井井有条了。

寓言解读

“楚王好细腰”的闹剧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灵王以个人的好恶去规范臣下的行为,并以此决定亲疏,这就必然会引起下属臣僚的刻意逢迎和拼命邀宠。如此上下互动,渐成风气,势必会酿出大祸,危害国家,毁掉个人。应该说,这个历史故事,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安身立命,也不失为一个深刻的教训。

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来修身养性,同时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悲的下场。

蔡邕救琴

寓言出处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故事欣赏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灼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寓言解读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不识自己的字

寓言出处

选自《冷斋夜话》。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宋代筠州人。《冷斋夜话》所论内容较杂,介于笔记、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

故事欣赏

宋朝有个丞相叫张商英,他有个爱好就是书法,他特别喜欢写草书,闲来无事,他便提笔龙飞凤舞一阵,甚是得意。其实,这张丞相的书法很不到家,字写得不合体统,他还孤芳自赏。当时,很多人都讥笑他,而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老习惯写字。

一天饭后,张丞相小憩片刻,突然来了诗兴,偶得佳句,便当即叫小童磨墨铺纸,张丞相提起笔来,一阵疾书,满纸是一片龙飞蛇走,让人还着实难以辨认。张丞相写完后,摇头晃脑得意了好一阵,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叫来他的侄子,让侄子把这些诗句抄录下来。

丞相的侄子拿过纸笔,准备用小楷将诗句录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认出一个字,时时碰到那些笔画曲折怪异之处,侄子只好连猜带蒙。可是有些地方,他实在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从哪里断开才对。他没办法,只好停下笔来,捧着草稿去问张丞相。

张丞相拿着自己的大作,仔细看了很久,也辨认不清,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他心里颇有些下不了台,便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呢?我也忘记是写的什么了!”

寓言解读

有些人总爱自以为是,既不虚心,又爱坚持自己的错误,还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结果是越显出自己的愚蠢可笑。

山芋害人

寓言出处

选自《辨茯神文并序》。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故事欣赏

有一天,柳宗元得了重病,脾脏肿得很大,而且时常心脏悸闷。他急忙请一医生治病。医生察看病情后说:“依你现在的病情来诊断,服食茯苓应当最见疗效。”

第二天,柳宗元就叫人到集市上去买了一些茯苓来,自己煎着吃了。结果服药之后,病不仅不见好转,相反的更加重了。柳宗元非常生气,派人把医生找来,责怪他医术不精,开错了药方。

医生听了柳宗元的话十分奇怪,自己行医多年,这种病也见过一些,的确是对症下药的。他便提出看看药渣子,是不是药买错了。医生一看药渣,一阵惊呼:“唉呀,这全都是老山芋呀!是那个卖药的骗了你,你不辨真伪买下来。你自己糊里糊涂不识货,现在却又来责怪我,你也太过分了。”

柳宗元吃惊地望着药渣十分惭愧,慢慢又愤恨起来。

寓言解读

从这故事推广开想,有不少事是与之类似的。人世间,拿着老山芋去冒充茯苓出售,使得人家病情加重的事,其实多得很!又有多少人能够辨别其中的真伪呢?

甘茂渡河

寓言出处

选自《说苑》。本书是刘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故事欣赏

战国时期,楚国下蔡地方有个人叫甘茂。他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出任了秦国的将领,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多次对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秦武王时升任左丞相,任职期间又领兵攻下韩国的宜阳。后来在秦昭王时,因为昭王身边的近臣不止一次地在昭王跟前说他的坏话,他怕有一天昭王会听信这些谗言处死他,于是他就逃往齐国。

甘茂文武全才,既善于指挥军队打仗,又善于治国安民,尤其是能言善辩,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有一年,甘茂出使齐国,途中必须渡过黄河。他在黄河岸边等了半天的时间,也没等来渡船。快到中午的时候,才过来一只渡船。甘茂上了渡船,渡船破浪前进。

船夫问甘茂说:“先生,渡过黄河要干什么去?”

甘茂回答说:“我去游说齐王。”

船夫一听就笑了。他想,黄河水深浪急,自己摆船渡来渡去,如履平地,本领够大的了,还不敢去游说齐王呢!你还没有我的本领大呢,也竟敢去游说齐王?

甘茂问道:“你笑什么?”

船夫说:“我笑你不自量力。”

甘茂说:“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船夫说:“黄河的水面只不过是一条缝隙那么窄,你都不能把自己摆渡过来,还能替国王游说齐王吗?”

甘茂说:“这活不对。你不了解啊!世界上的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办事谨慎而又忠厚老实的人,可以辅佐国王,却不能带兵打仗;骐骥和骒弭这样的骏马,一天能跑上千里远。如果把它放在房屋里,让它去捕捉老鼠,它连一只小猫还不如;干将、莫邪炼的宝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天下闻名,如果木匠拿它去砍木头,还不如一把斧头呢。”

船夫觉得甘茂讲得有道理。

甘茂接着说:“接下来,再谈谈你和我吧,现在操起船桨划船,随着波涛上下行驶,我不如你;但是,游说拥有万辆兵车和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小国家的国王,你也比不上我啊!”

寓言解读

人各有长短优缺,用人之道首重取其长、补其短,使人能够适才适用、尽其所能。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应只考虑时下热门的职业,而应依循自己的兴趣与特质,才能行行都出状元。如果不明此理,猫看门,狗抓鼠都是放错位置,终究不能发挥各自的才能。

林回弃璧

寓言出处

选自《庄子·山林》。庄子的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故事欣赏

周朝有一个诸侯国灭亡了,亡国的难民中有个叫林回的人,他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负着婴儿逃难。

难民中有人不理解林回的选择:“你是为了金钱吗?如果是为了金钱,一个婴孩能值几个钱?”又有人问:“你不害怕受牵累吗?一个吃奶的婴儿在战难时,给人添的麻烦简直说不完。国难当头,真不明白你抛弃宝玉,背上婴儿这个包袱是为什么?”

林回背着孩子说:“那块宝玉是因为值钱才和我在一起。这孩子因为是我的亲生骨肉,和我的感情连在一起。”

和金钱利欲结合在一起,遇到天灾人祸,患难之时便会互相抛弃;和骨肉情义友谊结合在一起,遇到患难便会相依为命。互相抛弃与互相依存,实在是相去十万八千里啊!

寓言解读

用金钱利欲结成的关系是暂时的,不能经受患难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谊,患难与共才是长久和永恒的。

为争权夺利而泯灭亲情,反目成仇的故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可见世人的劣根是亘古不变,长存于文明社会之中的。

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外藏不成

寓言出处

选自《吕氏春秋·遇合》。

故事欣赏

一位姑娘出嫁做了别人的妻子。

这时,有人来告诉她的父母说:“您家姑娘这门婚事不一定能白头到老。不如让她早做准备,把贵重衣料器物,藏在外面,以防万一。”她的父母觉得有理,于是就让女儿经常悄悄地把东西藏在娘家。

后来,她的公婆知道了,生气地说:“身为我家媳妇,却有二心,这样的人不能要。”便把她休了。

姑娘的父母更以为那个出主意的人有远见,肯忠心为自己着想,很是感激,一辈子都友好相待,而不知道为什么姑娘会有那样的下场。

寓言解读

应分清忠言和谗言,忠言可听,切勿轻信谗言,以免上当。

自知之明

寓言出处

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事欣赏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体格魁伟,相貌堂堂。

一天早晨,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对着镜子端详,问妻子:“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谁长得漂亮?”妻子说:“夫君漂亮多了,徐公那能比得上你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长得漂亮,于是又问妾,妾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漂亮呢!”第二天,有个客人来找他,跟他商谈一件事情,邹忌又问客人:“我与徐公谁长得美呢?”客人十分肯定地说:“徐公不如你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看了半天,自愧不如;暗中照照镜子,相形之下,更觉得比徐公逊色多了。邹忌心里很不平静,晚上,他躺在床上,反复思考,自己本来不及徐公,为什么这三人都说自己美呢?最后,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侍妾说我漂亮,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呀!”

寓言解读

在赞扬声中要头脑清楚,分析原因,切勿忘乎所以。

神偷妙手退敌

寓言出处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故事欣赏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长的人,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起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若惊了。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谏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一时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锋三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子发同意了。

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寓言解读

小偷,如果损害社会人民,的确该绳之以法;如果改邪归正,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时也能干出大事来。没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人如何利用他们。

可及若不及智愚皆境界

常言道,难得糊涂,糊涂难得;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历史智慧点点滴滴地告诉我们,聪明与糊涂是相对的。很多人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也有很多人自以为才华横溢而张扬跋扈、盲目自傲、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结果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人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凡,在消极中表现不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同样也有人大愚若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成就大事。

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的提高,对事大度开放,有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这才是正确的做人原则。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