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147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5:00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4章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是雅典人,出生在一个雕刻匠的家庭,母亲是个助产婆。青少年时曾随其父学手艺,后致力于哲学和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在大街、市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同各式各样的人谈论各种问题,如战争、政治、婚姻、友谊、爱情,特别是道德问题,成了一个不取报酬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否认人民群众有政治能力。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法庭以教唆青年反对传统的罪名处死。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了解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根据他的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和柏拉图写的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人物的《对话集》。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研究社会伦理道德为主。他反对研究客观自然界,认为那是神所掌握的领域,人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去认识。他说,人只能认识自己,指的是人的精神或灵魂。他认为认识是从对自己的知识怀疑开始的。他常说自己一无所知。因为他把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概念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它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掌握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他自己是无知的。他确定了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概念的抽象思维,即从个别或特殊事物中求出具有高度概括的一般概念或“普遍定义”。这是他留下来的主要哲学遗产。但是,苏格拉底夸大了概念,认为概念能产生事物,一般能先于个别,这是不科学的。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是建立在知识论的基础上的,他的著名格言是:“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从此出发他还提出了专家治国论。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美德”,反映的是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规范,是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只有富有的奴隶主阶级才能掌握知识,他的这一观点是反对当时的雅典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但是,他看到知识的积累和德行的内在联系,要求人在追求知识中完善自己的道德,其中有积极的因素。

他还认为美德和知识都不是来自客观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是人们并不能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把别人先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来,或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的“助产士”。他的方法是惯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辩论来发现真理和传播知识,他并不把现成的道理奉献给人,而是接二连三地向人提问题,使对方作出错误的回答,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无知,然后引导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实质是归纳下定义的方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