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391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5:00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15章阿育王石柱

今天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上,有三只威武的雄狮,底座两侧一牛一马,中间是一只有24根辐条的法轮,下面是一行醒目的梵文“Satyameva

Jayate”,意思是“真理必胜”。在印度还常用它来装饰钱币、邮票和印鉴。

这个图案的原型是印度教圣城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里发现的一个阿育王独石柱的柱头。柱头是用灰色砂岩雕凿而成,工艺精细,虽经历了两千多年,表面仍光亮可鉴。柱头上端是四只象征力量、勇气和统治四方权力的雄狮,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圆形底座四周有四只较小的动物:东面是大象,南面是马,西面是公牛,北面是狮子,代表四个方面的护卫者和被统治者。它们之间还各有一只小法轮,是阿育王“达摩”(梵文意思是“法”)政策的象征,表示法轮所及,无不慑服的意思。原来雄狮背上的一只大法轮已经失落,印度宪法规定用它作为国徽图案时,只是将立体雕塑改为平面图形,所以只能看到三只狮子和下面的两只动物了。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原名阿输迦,意为“无忧”,故又称“无忧王”,于公元前273年即位。阿育王一生当中的转折点是他即位第十二年远征南方强国,位于今奥里萨邦的羯陵伽。据阿育王留下的铭文记载,这次远征中杀死10万人,俘虏15万,因战乱丧生者更不计其数。阿育王目睹战争的残酷和屠杀的惨相,另一方面又感到仅以武力是不能稳坐天下的,所以在佛僧的说教感召之下,皈依佛教,立誓放弃暴力,以达摩制胜。他为了宣扬佛法,还亲自到各地巡游,广建佛塔。所到之处将颁布的敕令镌刻在摩崖、石窟和石柱之上,保存至今的有近四十处。摩崖铭刻又分为“十四摩崖铭文”和“小摩崖铭文”,石柱铭刻分为“七石柱铭文”和“小石柱铭文”,后者中最著名的就是鹿野苑的狮身独石柱柱头。

阿育王究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功绩呢?

第一,他结束了列国时代小国林立、征战不已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奴隶制帝国,使孔雀王朝得到了暂时的统一与繁荣。他建立起了完整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中央设18名“蒂尔塔”,梵语意为“国王的顾问”,又称“摩诃摩特罗”(高级官员),全国共分4省(一说5省),各设总督辖制,省下分县,并设乡长、区长、镇长和法官等行政司法官吏,还广设密探,及时了解地方官吏和百姓的情况。

第二,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如扩建人工水利灌溉工程,禁止大规模杀牲献祭,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设立27种主管官员,由国家垄断矿业、冶炼业和盐业,并设市场监督、量衡监督、船舶总监、税监等官吏,统一度量衡,对工商业实行严格控制。还修筑了交通干道,由首都华氏城通往西北地区,与伊朗相通,向东伸展到孟加拉,总长约1150英里,宽一般为32英尺,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设医院收容病人,还设立世界上最早的兽医院。

第三,采取“达摩制胜”的宗教宽容政策。印度自古以来教派林立,有极为复杂的宗教矛盾。阿育王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力提倡佛教,以“达摩”为全国人民应当普遍遵守的社会伦理准则,并广派使节,宣扬佛法,使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有利于缓和尖锐的宗教和阶级矛盾,同时他对婆罗门教等其他教派也采取宽容政策。

第四,发展文化事业。公元前253年,经阿育王赞助在华氏城召开第三次佛典大结集,修纂佛经,经、律、论“三藏”齐备,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各地修建的阿育王石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建筑和雕刻的优秀样板。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