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分品质篇
作者:张兵   |  字数:15992  |  更新时间:2009-12-14 16:44:40  |  分类:

儿童教育

从小培养男孩宽容大度的胸怀

孩子今天跟这个同学闹别扭了,明天又和那个同学因为争一点东西而告到了老师那里去,星期天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你争的脸红脖子粗……都是个小男子汉了,怎么像周瑜一样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如何从小就培养男孩宽容大度的“王者风范”?

负荆请罪

——主动认错又何妨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有七个国家,分别叫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百姓挨饿受寒,生活得很苦。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所以它常常欺负别的小国。秦国喜欢请别的小国的国王来做客,在宴会上取笑他们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赵国的国王就常常被秦王取笑。

一天,秦王又派使者来请赵王去赴宴。赵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蔺相如,他聪明过人,主动请求和赵王一起去。宴会上,蔺相如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赵王保住了面子,秦王没有能够取笑赵王。从那以后,秦国不敢再欺负赵国了。

回国后,为了奖励蔺相如,赵王封他做了个大官。把国家的大事都交给蔺相如去做。赵国有位大将军叫廉颇,他每次率领士兵打仗都能取得胜利,非常厉害,大臣们都非常尊敬他。

廉颇看见赵王这么喜欢蔺相如,心里很不开心。有一天,他和别的大臣在聊天时说起蔺相如,很生气地说:“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的!国家都是靠我们这些将军在战场上打下来的,他只是嘴巴厉害,随便说说就被封了大官,我真不服气!”旁边的大臣们也附和道:“是啊!是啊!”廉颇狠狠地说:“以后我要是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我的厉害!”

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很生气,但是蔺相如却对他们说:“以后,你们要是遇到廉颇的手下,一定要客气,对廉颇更要尊重!”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出门只要遇到廉颇,他一定会把道路让出来,自己在小巷子里先呆着,等廉颇走后才走。时间长了,廉颇的手下就很看不起蔺相如,说他胆小如鼠,他们也常常欺负蔺相如的手下,但是蔺相如一点也不在意。大臣们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蔺相如这样做是害怕廉颇,纷纷嘲笑他。

蔺相如什么都没说,像往常一样工作着。一天,蔺相如的家人实在忍不住了,就抱怨起来:“你的职位比廉颇高,你看着我们被他们欺负嘲笑,怎么也不说话呢?难道你真的这么怕他吗?”蔺相如平静地摇了摇头,问道:“你说,秦王和廉颇谁更厉害?”大家回答:“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接着问道:“上次我和赵王去见秦王的时候,我有没有害怕?”大家说道:“没有”。蔺相如笑着说:“既然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颇呢?”大家急忙问到:“那你为什么老是让着廉颇呢?”蔺相如答道:“一个国家文武百官要上下一心,团结在一起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负。现在秦王不敢欺负我们国家就是因为我们上下一心,文武百官都团结在一起。如果我和廉将军闹别扭的话,秦国要打我们赵国就很容易了。”大家听后都纷纷点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没过多久,这些话让廉颇知道了,他很是感动,又觉得非常惭愧。他说:“没想到蔺相如如此为国家着想,和他比起来,我太自私了!我只想着自己的面子,却忘了国家大事。”晚上休息的时候,廉颇想起这件事,心里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第二天一早,廉颇脱了上衣,光着胳膊,身上背着荆条(一种用来打人的东西)来到了蔺相如的家门口。一路上,人们都好奇的看着他,还有些人在后面跟着,想看看廉大将军到底要做些什么。

蔺相如听说廉颇来到门口,慌忙迎了出来。谁知廉颇一看到蔺相如就跪了下来,向他承认自己的过错,请求他责打自己:“你一直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我却为了自己的得失和你计较,你多次忍让我,而我却以为你胆小怕事。和你比起来,我实在惭愧,你重重的骂我,狠狠地打我吧!只有这样我才能原谅我自己!”蔺相如赶忙扶起他,两人从此团结一心保卫赵国。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错了,却因为怕别人的责罚而不去认错。我们总是习惯地给自己找借口,把错误怪罪到别人身上。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大家对待错误的态度却不一样。勇于认错,才能改正错误,才能得到别人和自己的谅解,也才能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李世民虚怀纳谏

——宽容是一种帝王风度

在我国古代有个非常辉煌的朝代,那时候国家十分富强,外国人都喜欢来中国游玩或者做生意,这个朝代就是唐朝。

唐朝第一个皇帝叫李渊,他有三个非常有名的儿子。大儿子是李建成,另外两个叫李世民和李元吉。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打算等自己死后将皇位传给李建成。李建成的手下有一个大臣叫魏征,他非常的聪明,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李建成很重用他。

当时二王子李世民善于打仗,有很多地方都是他打下来的。李世民非常有志气,也非常有本领,他手下有很多的将领,势力非常得强大。魏征看在眼里,就劝说李建成早点杀死李世民,确保自己能当上皇帝。可是李建成并没有听从魏征的话。结果,后来不好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李世民把李建成杀死,自己当了皇帝。

李世民早就听说魏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大臣,也知道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杀死自己。于是李世民召见了魏征。所有的人都以为李世民要杀了他,大家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

只见被五花大绑的魏征昂首阔步地走到李世民的面前,一点都没有害怕。李世民问:“魏征,听说你曾经劝说我的哥哥杀死我,有这回事吗?”魏征看着李世民,哈哈大笑了几声,说道:“可惜可惜!你哥哥要是当日听我的话,早点把你杀死,今天做皇帝的就是他而不是你了!”

大家被魏征的话吓了一跳,都低着头不敢吱声,心里想:“这魏征也太大胆了,他怎么敢这么和皇帝说话啊!”李世民听后,半天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然后大声说道:“来人!给魏征松绑!”

大家都不知道皇帝想干什么,连魏征也被皇帝的行为搞得一头雾水。只见李世民走到魏征跟前,说:“虽然你以前让我哥哥杀我,但是我不和你计较。我觉得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我希望以后你能当我的大臣,帮我一起管理我们的国家。”魏征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并且发自内心地佩服李世民。

从那以后,魏征一心一意地帮助李世民管理江山,每次,李世民要颁布新的法令时都会找魏征来商量。魏征从来都不因为害怕皇帝惩罚自己而说假话,即使有些话明知道皇帝听了会很生气,魏征还是要说。

有一次,李世民以前的部下违反了法律,贪污了别人送来的钱财。李世民很生气,下旨夺了他的官位,并给他判了刑。这个大臣深夜求见李世民,他说:“皇上,你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我就跟着你,我们一起到处打仗,多少次我都差点死在战场上。”说着,他就“呜呜呜”地哭了,“现在我犯了法,但是以前我帮你做过那么多的事,立过那么多的功劳,您就放了我吧。”说完,他就跪在地上给李世民磕头,头上都流出了鲜红的血。李世民想起以前在一起打仗的样子,觉得他很可怜,心就软了。他下令给了这个大臣很多的钱让他走的远远的,并且不让他去坐牢了。

这件事情被魏征知道了,上朝的时候,他对李世民说:“皇上,如果你因为可怜他,就放了他,那你以前所有的手下犯了法,我们是不是都不能处罚了呢?”

李世民看着满屋子的大臣,觉得很没有面子,他严厉地说:“他以前为国家立过很多的功劳,我们就再给他一次机会也是应该的。”说完,他挥挥手,希望魏征不要再和自己争辩了。

谁知魏征接着说:“皇上,你这样做违反国家的法律,是不可行的。如果以后所有有过功劳的大臣都犯法又不能处罚,那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啊?”

李世民的脸“刷”一下红了,他虽然觉得很难为情,但是他想到自己是一个皇帝,应该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他下命令判了那个大臣的罪。

在李世民在位的时间里,魏征多次与他争辩问题,向他提出意见。李世民时刻都以自己是一个帝王来提醒自己,虚心地听从大臣们的意见,不会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给老百姓们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这样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了,国家才能富强。

后来在李世民的努力下,唐朝渐渐强大起来,周围其它国家都努力与唐朝建立良好的关系。老百姓生活得和平、幸福。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风度。我们应该常常吸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因为别人的意见跟自己不一样就排斥他,这样会失去一个让我们学习的机会。也不能因为谁说过自己坏话,就在其他事上面报复他,这都是不大度的表现。

三气周瑜

——容纳他人才能使自己过的更好

周瑜是三国时东吴的都督,他足智多谋,很会用兵。可是,他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明,尤其是容不下以聪明著称的西蜀军师诸葛亮。

东吴和西蜀兵力不够强盛,都打不过曹操,就决定两家联合起来一起打。在赤壁之战里,曹操被两家联手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奉命去和西蜀的刘备商量乘胜追击攻打南郡,为了不被诸葛亮抢先,周瑜主动对刘备说:“我带兵先去吧,如果打不过他们你们再去。”

周瑜带兵去攻打南郡,但是看守南郡的大将曹洪太厉害了,周瑜有些吃不消,后来甚至不小心被对方射了一枝毒箭,不过最后还是坚持着把曹洪赶跑了。但没想到的是,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回来,却发现被他拼了老命把主帅赶跑后的南郡,却被诸葛亮派来的手下赵云给占领了。

周瑜郁闷的很,气急败坏地就要攻城,想再把南郡从赵云手里给夺回来。赵云可不吃这一套,立刻下令叫人放箭,周瑜身上的伤还没好,没办法,只好一步一步退了回去。回到他的大帐篷,他想,曹操在这里一共有三座城——南郡、荆州、襄阳,现在诸葛亮只占领了一座,还有两座,明天把那两座攻下来,哼,然后我再去把南郡给抢回来。这么想着,他的心里也就舒服多了,躺下来准备睡觉。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只过了不大一会儿,便听到有人来汇报说:“不好了!不好了!现在荆州和襄阳都被诸葛亮派人占领了!”周瑜听到自己的计策全都被诸葛亮抢了先,气得大叫一声,被毒箭射中的的伤口一下子就迸裂开了,疼得他晕倒在了地上。

周瑜在家里养了很长时间的伤,在养伤的时候他脑瓜也不闲着,天天冥思苦想着报复诸葛亮的办法。

有一天,他听说刘备的夫人去世了,马上想出了一条主意。他劝孙权派人去向刘备提亲,要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准备把刘备骗到东吴来然后把他杀死。刘备当然知道周瑜打什么主意,自己如果去了东吴,可就不容易回来了,但他又不好意思不去。

这时,却听诸葛亮说了:“主公尽管去,不要害怕,我有好办法。”他派了大将赵云当保镖,陪刘备一起去东吴,临走前还往赵云口袋里塞了三个小口袋,悄悄趴在赵云耳边说:“里面装着三条妙计,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拿出来看。”

到了东吴以后,赵云有些懵了,便看了第一个小口袋,只见里面有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让赵云多带些随从,大张旗鼓地到大街上买礼物,见着谁就和谁说刘备要和孙权的妹妹结婚了。于是赵云便照诸葛亮说的那样去做,结果没多长时间,全东吴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这件事传啊传啊,一直传到了孙权母亲的耳朵里,她之前还一直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于是老太太亲自跑去看刘备,结果一眼就相中了刘备,认为这个女婿还不错,回去就催孙权让他妹妹和刘备快点结婚。孙权是个大孝子,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只好真的让妹妹和刘备结了婚。

周瑜本是要害刘备,结果却让刘备捡了个大便宜回去,他的这个计策又失败了,只好又想了别的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想道:“为什么不让新娘子把刘备留住,不让他回西蜀去呢?”结果刘备果真中了圈套,高兴地在东吴住了好长时间,都不提回家的事。

这下赵云可着急了,他赶忙拿出了第二个小口袋打开,然后按照字条上说的,飞跑着去见刘备,告诉刘备说:“刚传来密报,曹操带兵去攻打荆州啦!”刘备一听这话,立刻跳了起来,赶快命人收拾东西,立刻带着夫人就往回赶。孙权听到下人说说刘备跑了,马上派人在后面快马加鞭就去追。

刘备和赵云带人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周瑜早埋伏在半路的人马,由于走得急,他们只带了几个随从,根本不可能打得过周瑜那么多人。赵云在紧急时刻又打开了第三个小口袋,然后按照诸葛亮写在纸条上的话,让刘备请他的夫人,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去把那些人马骂跑。

能骂跑吗?刘备有些不信,但还是去求孙权的妹妹——她现在已经是自己的夫人啦,孙权的妹妹为了自己的丈夫不被杀死,瞪着眼睛叉着腰,把那些人一通大骂,结果那些人谁也不敢挡路,让刘备他们过去了。

刘备带着人刚到了河边,远远地就看到又有一队人马追了过来,他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这回肯定死定了。就在这时,芦苇丛中划出来几艘小船,他睁大眼睛一看,原来是诸葛亮来接他们了,刘备高兴得不得了,赶忙上了船。

就在这时,只见周瑜坐着大船追了上来,诸葛亮赶忙说:“刘主公快上岸,你骑跑先走!”周瑜见刘备上了岸,他赶快从船上跑下来上了岸,骑马去追刘备。但是他被半路杀出来的关羽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下,只好爬起来又退到了船上。

在船上,他刚刚坐下想要喘口气,就听到了西蜀的军队在外面大声喊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听着他们的嘲笑,气得周瑜又大叫了一声,口喷鲜血,晕倒在地。

又是许多天过去了,周瑜再次把伤养好之后,便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荆州从刘备手里要回来。但是他的好几个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了,最后他决定亲自带兵去抢。于是,周瑜假装帮助刘备去打西川,带了军队就向荆州赶,想要趁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准备的时候把荆州从刘备手中给夺回来。

诸葛亮当然是个聪明人,他表面上假装被周瑜骗了,悄悄地在暗地里做了安排。周瑜带兵来到荆州城下的时候,早在那里埋伏的好几路人马一齐冲出来,大喊着:“杀啊!杀啊!捉住周瑜!”

周瑜这才知道,诸葛亮早就识破了自己的计策,只是骗自己上钩,气得他第三次大叫了一声,箭伤还没有完全好透,这次又迸得裂开了,他一气之下晕了过去,从马上掉了下来。

大家把周瑜七手八脚的抬回船上,却听说刘备和诸葛亮正在悠闲地喝酒呢,周瑜恨得牙根直痒,他当时就决定带人立马去夺西川。还没等他出发,就有人送来了一封信,是诸葛亮写给他的,诸葛亮在信上劝他,不要去取西川。

周瑜一看诸葛亮连自己一气之下要去取西川的事都能猜得到,当时就气得口吐鲜血,没过几天,就死了。在临死前,他大喊了好几声:“苍天啊,你既然生了我周瑜,为什么又要生出一个诸葛亮啊?”

三气周瑜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妒嫉只会让自己变得痛苦。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当遇到比我们优秀的人时,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虚心地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过得更好。

张良拾鞋

——能忍小忿,方成大谋

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张良的人,他出生于韩国,是宰相家的孩子,但是他长大以后,韩国被秦朝灭亡了。为了报复秦朝,张良找了一个大力士一起去刺杀秦始皇,结果失败了,只好逃跑,换了名字藏到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

有一天,张良到桥上去散步,在桥头遇到一个老头儿,这个老头儿穿得也不怎么好,衣服全都是麻布的,鞋子还很破,白胡子又长又脏。当张良路过他身边的时候,那个老头儿故意把一只鞋脱下来,抬脚踢踢到了桥下,然后对张良大声地喊:“喂,小子,去,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是宰相家里长大的孩子,家里人说话都很有礼貌,从来没人这么称呼过他,所以他生气极了,他想:“这个老头儿可真不讲道理,哪有管人叫小子的,这不是骂人嘛!”

张良当时真想冲上去揍那个老头儿一顿,但是他看了看老人的样子,却忍住了。他想:“这个老头儿都这么大岁数了,一定吃过很多苦,算了。”于是他就强压怒火,到桥下去把老人的鞋子捡了上来,还单膝跪在地上,耐心地帮老人把鞋子穿好。没想到,这个老头儿连谢谢也没说,竟然哈哈地笑着走了。张良觉得非常纳闷儿,一下子就愣住了。

老头儿走出了很远,忽然又返回来,笑眯眯地拍着张良的肩膀,夸奖张良说:“嗯嗯。年轻人,不错啊,五天以后咱们两个一大早就在这里见面,一定要来啊!”张良一看老人家约他再到这里来,而且还和蔼可亲的,就恭恭敬敬地给老人行了个礼,答应了。

五天以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张良早早地就来到桥上,哪知还没到桥头,就远远地看到老头儿已经在桥头等他了,见了张良,那个老头儿训斥他说:“和我这个老人约好了时间,竟然却比我来得还晚,今天算了,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就气乎乎地走了。张良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委屈,可是后来他想,自己确实是比老人来的时间晚了很多,让老人家久等自己,是很不应该的。所以他决定下一次一定早些来。

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张良在大公鸡第一遍叫的时候就急匆匆地跑到了桥上,结果还是比老人晚来了一步,老人又生气地走了,临走前说,再过五天再见面。

第三次约的日子到了,张良生怕自己再去晚,害得老人在黑夜里等他,索性连觉都没睡,半夜就来到了桥上,这一回老人果真还没有到,张良觉得放心了,于是就站在桥上向老人来的方向张望,望啊望,等啊等,过了好长时间,才看到老头儿过来。

老头儿看到张良这一次比自己来得早,很高兴,也很感动,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一个能忍受挫折、真诚对人的好人啊!所以,他拿出了一本书送给张良说:“这是一本兵书,你把这本书学透了,就能当国君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天下大乱,到时候你安定天下,就靠这本书了。”说完,老人就走了。

张良捧着那本书,对着月光看了看,只见书皮上写着四个大字——太公兵法。他把书拿回家,天亮以后仔细地看,原来这本兵书里讲的全都是用兵和治国的方法,张良高兴极了,就像捡了个大宝贝一样,一个人咧着嘴在屋里傻笑了大半天。

从那以后,张良每天都刻苦地学习太公兵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反复地琢磨,有的时候为了一个弄不懂的难题,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睡,直到弄懂为止。十年以后,张良终于把这本太公兵法全部弄懂了,并且还有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秦朝已经传到了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手里,他是个昏君,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所以很多农民都因为被逼得没办法生活,于是就造了反,张良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的队伍,后来,他投靠了当时的一个队伍比较大的刘邦。

张良能文能武,又足智多谋,他给刘邦出了好多平定天下的好计策,还常常用太公兵法里所提到的知识帮助刘邦分析作战和管理国家的方法,而刘邦听了他的解释以后,也很快就能明白,所以刘邦非常信任他。

后来,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建立了汉朝,这里面有着张良不小的功劳呢。刘邦曾经说,张良是个大能人,不用走出屋子,就能指挥千里以外的军队打胜仗!

原来,当年给张良兵书的那位老人是隐居的高人黄石公,张良认真学了他给自己的那本太公兵法,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在十年以后成为了皇帝的老师,帮助皇帝安定了天下。

张良拾鞋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忍耐,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的话,脾气一来就可能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的失败,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梦想。

杨布打狗

——出现问题时学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被一片绿色的树林包围着,每天都有很多的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村口有一条小溪,溪水哗哗地流着,几条小鱼在溪水里快乐地游戏。这个村庄里的人都非常的善良,他们靠种地来生活,过得很轻松快乐。

村里有一户人家姓杨,这家有两个儿子,哥哥叫杨朱,弟弟叫杨布。这两个男孩非常喜欢诗歌,连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都喜欢讨论诗歌,也结交了一帮喜爱诗歌的朋友,他们常聚在一起研究诗歌。

一天,弟弟杨布打算出门去拜访朋友,他穿上了自己平时最喜爱的白色外套高兴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一颗颗雨滴打在他的身上,不一会就把他的全身打湿了。

杨布看周围没有什么地方能够躲雨,就抱着头向朋友家跑去。朋友看见他像落汤鸡一样浑身都是湿的,赶紧找了一套自己的黑色衣服给他换上。朋友招待他在自己家吃饭,两人在饭桌着还谈论着诗歌,时间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

看着落下山的太阳,杨布对朋友说:“时候不早了,我怕父母着急,就先回家了!”朋友看见杨布的衣服还没干,就说:“你穿我的衣服回去吧,你的衣服以后再来拿。”杨布高兴地答应了,两人约定过两天再聚会谈论诗歌。

走在回家的路上,杨布回味着今天和朋友愉快的谈话。晚风阵阵吹来,带着雨后的清香。月亮出来了,照在山间的小路上,小路虽然崎岖,但是路边的花朵和小草在月光下显得非常得美丽。风儿吹过小草,它们像跳舞似的摆动着身体。

不一会儿,杨布就走到了自己家的门口。这时突然从黑暗处跑出来一只大黑狗,朝着杨布就“汪汪汪”直叫,把杨布吓了一跳。杨布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家的那只狗,他大声地叫着狗的名字让狗停下来。谁知道,大黑狗根本没认出主人,朝杨布叫得更凶了,眼看就要扑到他身上来了。杨布立刻从门边拿起一根木棍,朝着狗生气地喊道:“死狗!瞎了,怎么连我也咬?!”说完就朝狗打过去。

正在这时,杨朱出来了,他拦下了杨布,大黑狗也不叫了。可杨布的好心情一下子全没了,他越想越生气,对哥哥说道:“这条大黑狗今天真是气人,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呢?我看得把它卖掉了!”

杨朱静静地看着弟弟,等弟弟心情稍微平静了一些,说:“你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再想想自己应不应该生气,好吗?”弟弟不解地说:“好啊!”哥哥问:“你今天上午离开家的时候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弟弟回答:“白色的啊!”哥哥又问:“那你现在身上穿的是谁的衣服?什么颜色的?”弟弟回答:“是我朋友的,因为我的衣服被雨淋湿了。这件是黑色的啊!”哥哥又说:“如果是你,早晨看见一个人穿白色,晚上又看见一个人穿黑色,你能够一眼就认出来他是谁吗?”说完,哥哥就回屋里了。

杨布听了哥哥的话,一个人坐在屋外,仔细地想了想,觉得哥哥说的很有道理,他一直责怪黑狗的不对,却没从自己身上先考虑。他越想越觉得自己没有道理再生气了,于是走到大黑狗前面,摸了摸它的毛,又开开心心地走进屋里了。

我们常常责怪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者对待我们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却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我们应该经常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自己最近的变化,这样遇到什么事情时才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也能够尽快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六尺巷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安徽桐城市内,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巷子。这条巷子有六尺宽,现在已经作为中国文化遗产被保留了下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去当地旅游,就是为了看一看这条巷子。为什么这条巷子这么出名呢?故事还得从几百年前讲起。

几百年前,那时候中国还处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在桐城有一户人家非常有名,父亲叫张英、儿子叫张廷玉。父子俩都在朝中当大官,他们非常聪明,为人一点都不骄傲,平日里总是对别人很宽容,所以皇帝很是喜欢他们,其他的大臣也都很尊敬这两父子。

在张家老爷还没当官的时候,就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有一次,张家养的一只小狗趁主人没注意的时候,偷偷跑了出去,小狗一边跑一边玩,不知不觉就跑了很远。后来这只狗饿了就在附近的人家偷吃了人家的饭。这家人发现了,拿起棍子就朝小狗打去,小狗一边“汪汪”叫一边跑,那家人就追着打。

后来,张家主人发现小狗不见了,就让仆人去找,正好被仆人看见那家人打狗的场面。仆人走上去,说:“你知道这是谁家的狗吗?你打狗也得看主人,这是我们张老爷的,你们等着被罚吧。”说完就把他们给拽回自己的家里。

那家人一听说是宰相家的狗都吓得半死,心想:“这下完蛋了。”谁知张老爷听说后,不仅没有处罚他们,反而给了他们一些钱,说:“我家小狗吃了你家的饭,实在不好意思,我赔偿你们的损失。”说完,他还吩咐手下准备了丰富的饭菜,招呼他们在自己家吃饭。

由于张家父子宽容大度,好客热情,街坊邻居说起他们的人品也是个个竖起大拇指。

有一天,在京城上班的父子俩收到一封来自老家的信件,打开信件一看,原来是老家人与邻居闹了很严重的矛盾,请求自己帮忙。父子俩把送信的人喊来,问道:“怎么回事?你给我们从头说一下!”送信的人便慢慢地说了起来。

原来,在桐城老家的隔壁住着另外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吴,家中也有人在朝中当大官。这两户人家的房子中间隔着一条宽三尺的巷子,平时供人和车辆行驶。三个月前,吴家想把房子建得更大些,于是就把这条巷子给占用了,并告诉张家:“这条巷子以后就归我家所有了,你们都不能再使用了!”张家人听到后,觉得非常生气,平时两家共用的巷子怎么就成了吴家的呢?于是他们就和吴家人争吵了起来。

两家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让着对方,都要到县官那去评理。县官一看是这两家人来告状,头就大了。因为两家都有人在朝中当大官,不论是得罪哪一家,县官都不敢。于是他就装病不理会此案。

张家人想:“我家老爷官当的这么大,还怕他吴家人吗?我们一定要让老爷出面,替我们争口气!”他们写了封信,并连夜派人送到京城老爷的家里……

张家父子俩听完整件事情后,张老爷用手捋了捋胡须,笑了笑,提笔就开始写信。不一会儿,信就写好了。他们吩咐来送信的人一定要把信尽快送回老家。送信的人心想:“有了老爷的信,我们肯定会赢的。”于是高兴地拿着信回家了。

等到家人拆开信一看,却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原来老爷不仅不让自己家人和吴家人争吵,还让他们主动给吴家人让出三尺宽的巷子。信里说:“我们不要什么事情都和别人争吵,凡事让着别人并不是怕他们,而是我们懂得谦虚礼让。”

张家人看了老爷写的信,主动把三尺宽的巷子给让了出来。吴家人看见张家人把巷子给让了出来,很是惭愧。于是他们将房子也往后盖了三尺,这条本来只有三尺的巷子一下就变成六尺宽,使得附近的人和车辆行走的时候更加方便了。

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张家和吴家两家人懂得谦虚礼让的品德,称这条巷子为“六尺巷”。

中国是一个具有谦虚礼让的民族,这种美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平时看着很有礼貌,一旦事关个人的利益,哪怕是一点点小事,锱铢必较,以为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很厉害。其实主动礼让,并不是胆小的一种表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宽大胸怀的表现。

鲍叔荐管仲

——做人要宽容大度不计前嫌

战国的时候,齐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这是因为齐国国君有两个最有才华的助手——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以后,他们两个一起做买卖谋生。

由于管仲的家里比较贫寒,所以做生意的大部分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但做生意赚了钱以后,鲍叔牙总是多分给管仲一部分,自己拿少的一份,管仲也不客气,理直气壮地就把钱收起来。

别人看不过去了,气愤地说:“这个管仲真贪心,出的本钱少,还多分钱,真不像话!再说,他平时也不少花钱!”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困难,用钱的地方多,我们是好朋友,让他多拿些是应该的。如果我平白无故地帮助他,他还不一定接受呢,这样才是对的。”别人都摇摇头,觉得鲍叔牙太老实,简直有点傻。

有一次,鲍叔牙要管仲为他做一件事,结果管仲把事情给弄得一团糟,让鲍叔牙十分难堪,大家都说管仲不用心,脑子笨,不灵活。但鲍叔牙还是为管仲辩解,并没有责怪他。

管仲曾经做过三次官,但是国君都不相信他,觉得他这个人不能重用,把他罢了官,可是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觉得好朋友管仲是个人才,只是没有能让他发挥能力的机会。

鲍叔牙和管仲曾经一起去参军,还上战场打过仗,但每次冲锋都是鲍叔牙冲在前面,管仲躲在后面,而每次撤退的时候,都是管仲在前面飞快地跑,鲍叔牙在后面保护他。大家都说:“这个管仲真是个胆小、自私的人。”领头的人甚至想杀了管仲。

但鲍叔牙又对大家说:“管仲家里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如果他死了,老母亲怎么活啊?他让你们这么骂,却还忍着屈辱保住自己的命,都是为了回去孝顺母亲啊,这有什么错吗?”后来,管仲的母亲去世了,管仲果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英勇地作战,再也不怕死了。大家这才相信了鲍叔牙说的话。

当时的国君齐襄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相中了管仲和鲍叔牙,于是管仲成为了公子纠的谋士,鲍叔牙成为了公子小白的军师。

郁闷的是,齐襄王总是怀疑自己的两个弟弟要夺自己的王位,所以就想把两个弟弟杀死。为了逃命,管仲和鲍叔牙保着两个公子,一个去了鲁国,一个去了莒国。

没想到,齐襄王没被自己的弟弟们杀死,却被自己手下的将士杀死了。齐襄王一死,齐国乱了套,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赶快往回跑,都想回去继承王位。

管仲想到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比较近,所以就向公子纠说,要去拦住公子小白,公子纠同意了。

管仲快马追上了正在往齐国赶的公子小白和鲍叔牙,要他们不要回国,但是鲍叔牙却不同意,非要陪着公子小白回去继承王位,管仲一着急,搭弓就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这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腰带钩上,公子小白吓了一身冷汗,但是公子小白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他知道管仲的箭法不一般,要是再补上一箭,肯定能把自己射死,所以他假装中了箭,又使劲儿地咬破了自己的舌尖,“扑”地喷了一口鲜血,然后咕咚一声摔到地上,一动也不动了。

管仲一见公子小白从马上掉下来,以为是被自己射死了,就高高兴兴地往回跑。管仲一走,公子小白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着人从小道跑回了齐国。到了齐国都城,鲍叔牙先进了城,说服了齐国的大臣们,然后带着大臣们把公子小白迎进了城,推举他做了国君。

管仲跑到公子纠面前汇报说,公子小白死了,是他亲手把他射死的。公子纠很高兴,也不着急了,一边赶路一边游玩儿,走了好多天才到了齐国,可是到了齐国他才发现,公子小白早就已经赶了回去,并且已经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齐桓公。

公子纠气得半死,立刻回鲁国搬兵要把王位抢回来,可是鲁国实在是打不过齐国,最后只好认输,并派人前来向齐桓公求和。

鲍叔牙向齐桓公献计,让齐桓公向鲁国要公子纠的人头,还要让他们把管仲押回来。齐桓公也怕公子纠和自己抢王位,另外,他恨管仲向自己射了一箭,所以同意了鲍叔牙的计策。鲁国没办法,只好照办,把公子纠杀了,把管仲送给了齐桓公。

鲍叔牙帮助齐桓公登上了王位,还帮他报了仇,齐桓公非常感激他,要封他做相国,但鲍叔牙说什么也不同意,他说:“我的才华只有这么多了,帮助您治理国家,我没有那么高的能力,您应该找一个更有才华的人来帮助您。如果让我来做相国,会误了齐国的。”齐桓公纳闷的说:“还有什么人比你更有才华呢?”鲍叔牙说:“当然有,有一个人能帮助您成为天下的霸主,只是,您得先免了他的罪。”齐桓公说:“是谁啊?”鲍叔牙回答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好朋友,您的哥哥公子纠的谋士,管仲。”

齐桓公一听就不高兴了,他说:“那不行,他是我的敌人,他向我射的那箭你难道忘了吗?我还没来得及杀了他报仇呢!我怎么能用自己的仇人当相国!”

鲍叔牙说:“管仲用箭射您,并不是他和您有仇,他只是为了自己的主人,所以和您作对,他是很忠诚的一个人啊!您想,如果当初换了我,为了保护您登上王位,我也是要这么做的,这是因为您是我的主人啊!您如果能原谅管仲,并且重用他,他一定会对你无比感激,并且尽心尽力地辅佐您。再者说,如果您能够原谅他,全天下都能知道,您是一位多么贤明的、不计较前嫌的君主。这样的话,其他的各国也要对您伸大拇指呢!况且,管仲的才学比我要好很多,只有他才能做得了相国。”

齐桓公听了,觉得鲍叔牙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原谅了管仲,并且封管仲做了相国。

管仲做了相国以后,做了很多的大事,使齐国一天一天地强盛起来,也使齐桓公的威信越来越高,齐国终于成为了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为了第一个霸主,但是鲍叔牙却悄悄地离开了。每当提到鲍叔牙时,管仲都感动地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但是了解我的,却只有鲍叔牙啊!没有鲍叔牙,就没有今天的管仲!”

鲍叔荐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他人,应该宽容大度,要多原谅别人的错误,多理解别人的难处,不能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里。特别是朋友之间,我们要比其他人更多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如果朋友之间都不能做到宽容的话,还谈什么友谊呢?

七擒孟获

——宽容更能让人心服口服

三国的时候,南蛮造反,诸葛亮亲自带兵去攻打南蛮。刚打第一仗,就把首领孟获给活捉了。

孟获说:“山路太狭窄,我一不小心才失了手,我不服,你把我放了,我重新带人来和你们决斗,如果你再捉住我,我才服气。”听了他的话,诸葛亮命人给他穿好衣服,又好酒好菜地款待了他,然后就把他放了。

诸葛亮放了孟获,他的部下们很不高兴。诸葛亮告诉他们说:“我捉孟获,就像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东西一样简单。但是,用武力胜南蛮人,他们不会服气,就算是假装服了,将来也会再造反,用好的品德去胜他,让他们心服口服,才不会有再造反的危险。”

孟获回去以后,命人把所有的船只都藏起来,又在营寨的外面筑高墙、挖深沟,派很多军士把守。诸葛亮到了泸水边,看到对岸孟获的营寨防备得很严,泸水边却一条船也没有,队伍根本过不去。

他仔细地查看了地形,发现泸水下流的沙口水比较浅,于是他决定派人带兵从沙口过去,把孟获的粮草抢来,这样孟获就会自己跑出来了。没想到,沙口的水原来是有毒的,下了水的人都被毒死了。当地的人说,这里的水天气一热就有毒,想从这里过去,就得夜里过,夜里气温低,水里的毒就没有了。

诸葛亮命人在夜里过了沙口,抢了孟获的粮草,孟获听说以后,赶紧派人去往回抢。他派去往回抢粮草的董荼那觉得受了诸葛亮的不杀之恩,没脸再和诸葛亮打仗,所以根本没打,就假装败了回来。孟获生气极了,把董荼那臭骂了一顿,还差点杀了他。董荼那越想越生气,就趁孟获喝醉了酒,把他捆起来,坐着船过了泸水,把孟获送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问孟获说:“这回你服了吧?”孟获说:“这是我自己的手下人害我,我才不服呢!我也懂兵法,你要是能再放我,我一定带兵和你作战,你要是再能把我捉住,那我肯定真心投降。”诸葛亮说:“好吧,那我就再放你一次。”于是,他又把孟获放了。

孟获回到寨里,把他的弟弟孟优叫来,两个人商量了一个计策。他让他的弟弟假装去向诸葛亮献宝,等他们进了诸葛亮军队的大营,孟获再带人去攻打,他们两个要里外配合打败诸葛亮。

谁想到诸葛亮早就看出来他们没安好心,他假装用好酒好菜招待来献宝的人,背地里派人在他们的酒里下了药,让他们睡死过去。等孟获带人来攻打大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弟弟正在里面呼呼大睡,结果孟获又被捉住了。

这一次,孟获说:“要是我弟弟不贪杯,才不会中你的计,这是你太狡猾,我不服。”诸葛亮说:“你还想让我放你吗?”孟获回答说:“你放了我,我带兵和你打一仗,要是再败了,我就什么也不说了。”诸葛亮说:“好,我再放你一次,你有什么计策可以随便用,不要到时候再后悔。”然后,他又把孟获放了。

孟获派人联合了南蛮的许多部落,借了数十万人马,要和诸葛亮对抗。在西洱河边,孟获穿着犀牛皮甲亲自骂阵,但诸葛亮却命令大家谁也不许出战,让孟获随便骂。

孟获骂了好几天,累得要死,诸葛亮也不出兵,等到孟获的军队已经开始泄气了,诸葛亮安排了几个心腹留在这里,自己带人撤退了,还把粮草扔在了营寨里没带走。孟获见了,以为诸葛亮有要紧事被刘备叫回去了,便去追赶。他带人追到河边,却看到对岸正驻扎着诸葛亮的队伍,孟获以为诸葛亮只是为了骗他,所以就准备做竹筏过河。

没想到,就是他们准备竹筏的时候,诸葛亮的军队却冒了出来,把孟获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孟获大惊失色,赶快逃跑,没想到跑着跑着,竟迎面遇到了诸葛亮。孟获气得冲过去想要杀诸葛亮,结果掉进了陷坑,又被捉住了。

这一次,孟获咬牙切齿地对诸葛亮说:“你要是敢再放我回去,我非要报仇不可。你要是再捉住我,才算真本事,到时候我一定投降,再也不造反了。”诸葛亮笑了笑,又把他放了。

孟获再一次被放了,他把剩下的兵都聚在一起,投奔了秃龙洞的朵思大王,朵思大王很高兴地迎接了他。

朵思大王告诉孟获说,他的洞府只有两条大路可以上来,东边的这条是安全的,他决定把这条路给堵死。剩下的那条西边的路,特别的危险,军队根本不容易过来。旁边虽然有几条小路,但这些小路上全是毒蛇,所以想要上来,只能从这条西路走。这条西路上,每天只有三个时辰的好空气,其他时间的空间都有毒。这个地方还有四眼有毒的泉水,天气那么热,军队不喝水是不可能的,只要喝了这路上的水,那么就再多的人也得死掉,根本不用打。孟获听了,高兴极了,他说:“诸葛亮再聪明,也打不过这四眼泉水,这回我的仇可以报了。”

诸葛亮带兵来捉孟获,他的部下却中了泉水的毒变成了哑巴,幸亏万安隐者帮他们解了毒,还送给他们一些能解毒气的叶子。这位隐者原来是孟获的亲哥哥,他告诉诸葛亮说,在这个山里,只有自己挖井取水喝才是安全的。

诸葛亮回到营寨,命令军士们就地挖井,可是挖了十几口二十多丈深的井,都没有水,军心大乱。诸葛亮半夜烧香向天祷告,希望老天赐他们甘泉,第二天,他们所挖的井果然全都冒出水来。

军队安全地上了山,孟获和朵思大王带兵刚要出战,他的部下杨峰带着五个儿子来帮他们,孟获很高兴。谁想到,杨峰也很感激诸葛亮的不杀之恩,他带自己的五个儿子假意来帮孟获,取得了孟获的信任后,就趁他们不备,把孟获和朵思大王都捉住,给诸葛亮送了去。

诸葛亮再问孟获服不服,孟获说:“要杀就杀,我就不服!你有胆子再放我回去,你要是能占了我的地盘,在我家把我捉住,我就服你。”诸葛亮说:“好,那就再放你一次,你要是再耍赖,就杀你九族。”于是,诸葛亮第五次放了孟获。

孟获这次长了个心眼儿,他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就请了能指挥怪兽的木鹿大王来帮他。诸葛亮带着军队历尽了千辛万苦来到孟获的营前,却被木鹿大王的怪兽打败了。为了战胜木鹿大王,诸葛亮命人做了一个比真的野兽大好几倍的假野兽,带去和木鹿大王打仗,结果木鹿大王的野兽见到这个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家伙,吓得一动也不敢动,说什么也不敢出来了。诸葛亮占领了孟获的大营,孟获逃跑了。

第二天,诸葛亮刚要派人去捉孟获,孟获夫人的弟弟却捆着孟获和一百多个孟获的手下前来投降,诸葛亮一听,便命人把他们全都捆了起来,还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很多的武器,孟获等人见计策败露了,没能杀掉诸葛亮,全都焉了。

诸葛亮问:“你说让我在你家捉住你,你就服气,这回你服不服哇?”孟获的嘴可真硬啊,他说:“这是我自己送上门来的,不算,不服!你要是能第七次捉住我,我就服气,绝不反悔。”诸葛亮笑了笑,说:“你的家都被我破了,我有什么可怕的,放你就放你。”孟获等人一被松绑,撒腿就跑。

孟获的家被占了,没地方去,就投奔了有藤甲兵的乌戈国,乌戈国国王也高兴地迎接了孟获,答应为他报仇。

诸葛亮听说孟获投奔了乌戈国,带兵前去攻打,到了乌戈国的河对岸,诸葛亮命令安营扎寨。第二天,乌戈国王带兵来打,诸葛亮派人出战,结果藤甲兵刀枪不入,诸葛亮的将士们战败了。

诸葛亮仔细查看了地形,又想出了好的办法,他用计策把乌戈国的军队引进了盘蛇谷,然后把他们堵在盘蛇谷里,用火全都烧死了。

孟获还在等藤甲兵的好消息呢,有人跑来告诉他说:“诸葛亮被藤甲兵堵在盘蛇洞啦。”孟获一听太高兴了,赶忙带人去了盘蛇谷,结果到了那里才知道中了计,第七次被捉住了。

这一回,诸葛亮主动说:“是不是还不服气呀?不然我再放你一次?”孟获哭着说:“别放啦,我服了,您捉我七次放我七次,我也不是没有良心的人,哪能不知道羞耻呢?我服了,再也不造反了。”

诸葛亮听了孟获的话,舒心地笑了,他知道,孟获这一次是诚心诚意地服从了,可以放心了。所以,他派孟获继续管理南蛮的地盘。孟获听到诸葛亮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而且还让他继续做南蛮的首领,感动极了,向诸葛亮发誓一定会管理好南蛮,不让南蛮再出现造反的事情。诸葛亮高兴地带着军士们回蜀国去了,他知道,南蛮不会再闹事,他们不用再为南蛮担心了。

七擒孟获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别人相处时不能过于小肚鸡肠,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多原谅别人,用自己的品德去感动别人,不能光靠打架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别人心服口服,才会教到更多的朋友。否则,别人就不会真心地佩服你,就不会愿意靠近你,更别提和你交朋友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