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丝绸之路的故事 > 第四章:郑和下西洋
第四章:郑和下西洋
作者:徐艳华   |  字数:2518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13:16  |  分类:

爱国教育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曰。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郑和,这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六百 多年,这个名字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在他出发八十七年之后, 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新大陆;九十二年之 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 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一百一十六年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 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郑和以率先 将近一个世纪的脚步,引领了世界航海探险运动。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大约生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云南 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人。郑和是回族,家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 亲与祖父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 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 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这一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十岁左右的郑和被明车據去,并被 送到燕王朱棣的府里做了一名小宦官。

时光荏苒,郑和在朱棣的身边逐渐长大成人。据史料记载他“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非常英武,而且郑和善于辩论,机警干练,谦虚谨 密,不避劳苦。因屡立战功,深受朱棣的赏识,成为朱棣身边的亲信。 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任命郑和为内官太监(相当于正四品的官 职),朱棣还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他就改马姓郑,名郑和。在中国古代,皇帝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更是少之又少,可见朱棣对郑和的倚重与信任。

明代初年,经过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 和发展,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工业发展得更快,尤其是造船业和 航海技术的空前发达,都为远洋贸易提供了条件,另外明成祖朱棣为了 宣扬国威,耀兵异域,来显示中国的富强,决定派遣一支舰队,远航西洋。朱棣要挑选一个能干的亲信为正使,并负责统领船队。郑和“有智 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而且他既信伊斯兰教又对佛教很有研究,这对出使西洋各国也是一个便利条件。于是,朱棣 便决定任命郑和为下西洋的正使,由他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他率领随员及 士兵二万七千人,分乘二十六艘宝船和装载着货物、马匹、淡水的海船, 从长江口扬帆出发,顺风南下。他们乘坐的宝船最大的载重千吨以上, 可容五百多人乘坐。庞大的船队,帆樯林立,十分雄伟壮观。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了占城国(今越南南方)、爪哇国(今印度尼 西亚)、苏门答腊、达满剌加(今马六甲半鸟),进入印度洋,抵锡兰 (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船队每到一处, 郑和都向当地的统治者宣传明王朝对他们的友好态度,赠送礼物,并将 随船带去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郑和所带的二万七千人中,主要是富有作战经验的精兵,不是为了侵略与掠夺,而是 为了防御海盗的劫掠和某些国家贪婪的统治者的袭击。

1407年,郑和的船队返航,途经旧港时,与海盗发生了激战。一个 漆黑的夜晚,海盗头子率大批海盗分乘几十只小船,偷偷靠近停泊着船 队。郑和已得到商人的密报,早做好了准备。这些海盗自以为得手,纷 纷想登船准备偷袭时,突然一声炮响,所有的宝船全部灯火通明,响起 了战鼓和喊杀声,海盗还来不及逃跑,无数明军已跃向敌船,经过一场 激烈的战斗,海盗被歼灭,他们的头领也被当场擒拿。郑和押着海盗头 子凯旋回国。一些国家的使节也随船到中国朝见明成祖。同年7月,郑和奉命送这些使节回国,航程基本与第一次出海相同。

1409年冬,郑和三下西洋。船队途经锡兰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 对船上的珍贵货物垂涎不已,企图袭击船队。国王装出友善的样子,亲 自登船邀请郑和进城休息,郑和不知是计,离船上岸准备进城。走到半 路时,突然想起传说亚烈苦奈尔为人贪婪残暴,便怀疑其中可能有诡计,于是派人返回去瞭望,果然回去的道路已被许多伐倒的大树横七竖地阻挡了。郑和立即派人绕道通知守船军队准备战斗,他估计敌人可能倾 巢出动来袭击他们的船队,城内的守备一定空虚,便率领随他而来的两 千士兵杀向锡兰国的都城。正做着发财美梦的亚烈苦奈尔还没来得及反 抗就当了俘虏。而攻打船队的敌军听到都城被袭,赶忙回军救援,半路 上遭到明军的伏击,死伤大半,其余的纷纷逃窜。郑和还朝时,将亚烈 苦奈尔押回了中国,明成祖赦免了他,并把他释放回国,从此以后,郑和船队威名远扬。

1413年,郑和四下西洋,最远到达波斯湾;三年后,他第五次出发,船队在马六甲海峡分为两队,其中一支船队到达非洲大陆的也门、索马里、肯尼亚等地。1421年,郑和又奉命送亚非十六国使节回国,六下西洋。此后,郑和做了大约五年的南京守备。1431年,皇帝再次命郑 和七下西洋,此时的郑和已由一位青年变成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了。他率领船队先后到达亚非十七国,1433年的夏天回国,完成了他一生壮丽的 航程。

对于这位伟大航海家的去世时间,历史学界有着不同观点。一种观 点认为,在1433年4月,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返回途中,郑和病逝于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并被安葬在了那里。船队回国后,皇帝赐葬南京牛首山 (为衣冠墓)。也有观点认为,郑和于1433年完成航行后回国,两年后在 国内病逝。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近三十年时间,航程十万里,访问了二十几个国家,多次战胜大洋中的惊涛骇浪,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无畏精神,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促 进了明朝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北部 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海上丝 绸之路上,很多地方仍用郑和的名 字——“三保”来命名,如泰国的三 保巷、三保塔,印度尼西亚的三保 洞、三保垄,马来西亚的三保城、三 保井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 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并且改变了自明太袓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它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 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件 世界性的盛举。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