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10458  |  更新时间:2015-09-20 08:45:24  |  分类:

爱国教育

王安石为国富民强而变法

名言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故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杭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不论对宋朝来说,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列宁因此称誉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他父亲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地方官,家中没有田亩让妻小安身度日,所以做官时一直把王安石带在身边。幼小的王安石跟着父亲跑了不少地方,对于国家日渐衰弱的现状有了具体的感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先父的志向,是要遍布润泽于天下,只要有一物枯槁没有受到润泽,就认为是自身的羞辱。”可以说,这也是王安石本人伟大抱负的真实写照。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锐意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种种阻挠与攻击。王安石为此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著名论点,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改革精神,使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效。

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上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凭借权势和变法来谋取私利。他41岁那年,有一天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多了一位美貌的年轻女子,感到很奇怪。他母亲告诉他,这是刚给他买回来的一位侍妾,好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王安石忙问女子从哪里来的,女子回答说,她原是一名军将的妻子,丈夫在押船向京城运输进贡的粮食时,不幸船在中途沉没了,只好把家产与妻子都卖掉来赔偿公粮。王安石听后,对他们家庭的不幸深表同情,他坚持要这女子回到丈夫身边去,而把卖身钱送给他们抵债,使一对拆散了的夫妻重新得到团圆。

王安石年纪大后得了哮喘病,需要紫团山人参配药治疗,而这种人参一直很难找到。有一次,一位官员从河东回来,正巧带有紫团山人参,就主动送给王安石一点,可王安石不肯接受。有人劝他说:“您的病非要这种药治疗不可,这几两人参,就不必推辞了。”王安石回答说:“原来一直没有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了今天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王安石高尚的人品,使他的政敌都十分敬佩。苏东坡曾激烈反对变法,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因此长期贬官得不到重用。公元1084年,苏东坡路过金陵时,特地到江宁拜访了已经罢相闲居的王安石。他见到王安石时说:“我是野服来见大丞相啊!”王安石笑着回答:“那些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制定的吗?”两人都消除了过去的恩恩怨怨,一起登山漫游、饮酒赋诗,相处得十分融洽。苏东坡写了一首次荆公韵,送给王安石:“骄驴渺渺人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表达了希望与王安石为邻居而常相往来的心愿。

王安石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含蓄而自然,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传诵不绝。诗文主要搜集在临川集中。

解读

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疾的诗篇。

华罗庚赤心报国的故事

名言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裴多菲

故事

1985年6月12日下午4点,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日本数学学会会长的陪同下,走进了东京大学的一间学术报告厅。当华罗庚手持拐杖,笑容满面地走上讲台时,日本同行们全体起立,并向这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擘长时间热烈鼓掌,以表达日本数学界对他的尊敬。

日本数学学会会长作了简单的礼仪式介绍以后,华罗庚开始作演讲。开始他用中文讲,由翻译译成日语;后来,讲到数学专业性问题时,华罗庚觉得一讲一译,实在费时,而且过于精深的数学问题,翻译似乎有些无可奈何,于是他礼貌地向会议主席和在场的听众征求意见:

“我直接用英语讲,可以吗?”

征得同意后,他开始流畅地、欢快地用英语讲起了他几十年来数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对数学现状和未来的一些见解。

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非常专注而又深情地聆听这位世界闻名的数学大师博大精深的思想、见解。当华罗庚不时讲到他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时,听众常常兴奋得不能自已,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中国同行表示赞赏和敬意。

华罗庚深知日本数学界是很有实力的,在世界上,日本数学家的地位不低。今天,见日本同行反应如此热烈,他越来越兴奋,先是把上衣脱下,后来连领带也解掉,讲得越来越投入。原来预定只讲45分钟,感觉时间快到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手表,嚯,时间已经超过了!他转身对会议主席说:

“主席先生,我还可以延长几分钟吗?”

主席点了点头。华罗庚又接着往下讲,他那宏亮的声音、精湛的论述、奇妙的结果,让听众大为倾倒。

5点16分,华罗庚终于结束了他的学术演讲。暴风雨般的掌声,在大厅回响、滚动。就在这时,令人震惊的悲剧发生了:华罗庚频频点头招手,对大家表示谢意。然而,当他回到座位上坐下去时,他突然扑通一声从椅子上滑下来,人们似乎听到他咕噜了一句话,但这一句他生前最终的话,谁也没听清。

华罗庚紧闭双眼,面色发紫,失去了知觉。这完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这种病,以前他也曾发作过,但这次却麻痹大意了。人们只高兴地看到神采奕奕、宏引博论的伟大学者,却忘了那时刻威胁他生命的心肌梗死!

后来,虽然由日本最著名的心脏病权威杉木教授组织抢救小组抢救,但终于回天乏术,当晚10点9分,东京大学医学院宣布:

“华罗庚教授的心脏完全停止了跳动。”

中国人民的骄傲,一生无限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华罗庚教授,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悄然走了!一颗蜚声全球的数学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噩耗传到中国,举国悲痛。

劫难不断,绝境逢生。

中国有很多名言,说明一个人想有大的成就,就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难,付出巨大的努力。

例如唐代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还有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的一段话: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不过,最让人难忘的恐怕还是孟子的那段铮铮名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些古人的话,可以说是至理名言。华罗庚的一生,就是这些话的最好的注解了。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诞生在江苏省一个叫金坛的小县城。他的父亲华瑞栋经营着一个很小的杂货铺,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华瑞栋快40岁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这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重男轻女的时代,是多么沉重的思想负担啊!他和妻子算命打卦、烧香求菩萨,祈求苍天保佑:“给我们家添一个儿子吧!”正在几乎无望的时候,华罗庚诞生了,他给这个愁苦的家庭,带来了多少欢乐和希望啊!这对夫妇不断向苍天作揖:

“苍天有眼,赐了我们这根独苗呀!”

华罗庚从小喜欢“呆头呆脑”地想问题,常常一个人坐在什么地方,聚精会神地思考他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又常常提出一些让大人无法解释的“怪问题”。于是,在这个不知外面大世界的小县城里,人们觉得这孩子冒傻气,还给他起了个颇带贬意的绰号——“罗呆子”。

12岁时,华罗庚进了金坛中学。在中学一年级时,由于他字写得不好,又颇有点顽皮,因此语文老师很不喜欢这个“罗呆子”,动不动就对他训斥一通。看来,这个“呆子”没什么希望,将来怕也只能子承父业,继续经营那个可怜的杂货铺了!

幸亏金坛中学有一个从上海来的大学生,担任华罗庚的数学老师,叫王维克。王老师是新派人物,在读书时曾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他发现,华罗庚的字虽然写得不工整,但在那几经涂改的作业中,却可以看出华罗庚在演算数学题时,有不同一般的思路。而且往往是由于有几条思路,所以华罗庚的作业才经常涂改,如果随眼一看,的确令人头疼,但仔细检查,却可以看出华罗庚有不凡的数学天赋。

由于王老师的看重,华罗庚更是来劲了,他把课余时间全部用来钻研数学。这样,华罗庚的数学成绩总是满分,名冠全校。

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读高中是不可能的。幸好,华罗庚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他打算将来毕业后谋个小小职位,挣钱养家糊口。然而,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

有一次数学考试,华罗庚用了与书上不同的方法解题,老师认为华罗庚解错了,大声训斥他。华罗庚可不认这个账,对老师说:

“我这样解题完全有理由。”

“什么?你还有理由?好,你到讲台上讲一讲!”

华罗庚有理不饶人,果然上台讲起来,一边讲还一边在黑板上写演算式子。讲到后来,连同学都认为华罗庚对了。可是那位“老师”却死不认账,硬是要华罗庚认错。

正在这时,华罗庚的父亲来信谈到家中的困境,很难继续支持他上学。华罗庚见信后,加之受到老师无端地训斥,于是决心退学。就这样,他连一张文凭也没得到,心怀痛苦和怅惘地回到了金坛。

失学后,华罗庚一边帮父亲经营小杂货铺,一边开始了感人肺腑的顽强的自学生涯。由于他有时专注地思考如何解答数学问题,结果经常因找错了钱而得罪顾客,这使他父亲又难过又生气,有时一气之下也会大声呵斥:

“难怪别人叫你是呆子!”

父亲的训斥,当然使华罗庚伤心,但并没有使这位决心扼住命运的喉咙、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年轻人退却。

1929年,华罗庚似乎时来运转。原来教过他数学的王维克老师留法归来,当上了金坛中学校长。王校长没有忘记他赏识的华罗庚,他一上任,就聘请华罗庚在教务处工作,月薪18块大洋。后来华罗庚又当上了数学老师。

有了工作,阖家高兴自不待言,而且婚姻大事也自然成了当务之急。这年年底,华罗庚结了婚。这真是双喜临门呀。但喜事的余兴还没有散尽,华家又大祸临头了。先是母亲有病久治不愈,在这年去世了;接着在一场蔓延全城的瘟疫中,华罗庚一下病倒在床上。为了治病救人,家里的东西几乎典当空了,连妻子吴筱元的结婚首饰也送进了当铺。但华罗庚的病情却毫无起色。一位好不容易请来的名医诊视了以后,断然地说:

“不必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让他吃点什么吧。”

这等于残酷地宣判了华罗庚的死刑。吴筱元撕心裂肺地哭叫:

“不,我不让他去,我要救他!”

华罗庚患的是伤寒,这是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在那个时代,患上这种病,恐怕只能是九死一生。但华罗庚在不幸之中幸亏有个年轻的妻子,这位贤妻硬是把自己的丈夫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

半年之后,华罗庚的病渐渐好转。但这场瘟疫却给华罗庚留下了终生残疾,他成了一个瘸子。他每用右脚向前迈一步,左脚就得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艰难而又难看地一拐一瘸。每次他在街上走动时,就有人在身后偷着笑他古怪而又可怕的走路姿势。

幸亏王维克校长没有让步,仍然坚持让华罗庚在中学当会计,总算使他生活有了着落。华罗庚又捡起了被他病中冷落的数学,他想:“我要像司马迁和孙膑那样,人残志不残。我可以用我健全的大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人生一切苦难和不幸,都隐去了、淡泊了,剩下的只是其乐无穷的数学公式和原理……

1930年的一天,华罗庚收到上海寄来的科学杂志15卷2期。他的心突然紧张地怦怦直跳,手直打颤,几乎无法撕开封皮。等他终于翻到目录那一页时,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标题,一下跃进了他的眼里,再往下一看,“华罗庚”三个字赫然印在那儿。这三个字似乎特别特别大,占满了他的视野。他浑身猛地一震,接着鼻子发酸,脸颊上两行热泪悄悄往下淌,往下淌……

一颗数学巨星,从此绝处逢生,冉冉升空。

从1930年那不能忘却的一天开始,华罗庚的命运有了急剧的改变,王维克老师的预想,终于化成现实。华罗庚的那篇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首先被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中,当他反复阅读了华罗庚的论文后,非常赞赏作者的智慧、勇气和方法。他急忙向数学系的同事们打听:“你们知道华罗庚是什么人吗?”

一位教师看了看熊庆来手中的论文,说:“看样子是留过学的。”

另一位则说:“这位作者应该是大学教授,由水平论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熊庆来最后知道华罗庚只不过是一个高中没读完、在一个中学从事会计工作的年轻人时,不禁喟然而叹道:

“天才,天才呀!”

不久,熊庆来排除种种阻力,把华罗庚调到清华大学数学系。这是1932年的事,而这年华罗庚才22岁。

由于没有大学毕业的资历,不能聘他为助教,熊庆来只好让华罗庚在数学系当助理,管图书、公文来往和打字,每月工资40大洋,相当于助教的一半。

到了清华大学,华罗庚可说真是如鱼得水,得其所哉。白天忙完公务,他就挤时间听课,晚上便自学。一年半以后,他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学会了英文、德文、法文,并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数学论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那个时代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大家不得不钦佩这位了不起的年轻人,一致同意让他给大学生讲微积分课。就这样,一名初中毕业生,终于当上了中国最著名高等学府的助教!命运之神,在这位身残志坚的农村青年面前俯首就范。

1936年夏天,清华大学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剑桥大学数学系由当时世界最著名的数学家哈代主持,各国数学家都像朝圣一样向剑桥奔去;如果能够有幸与哈代切磋学问,那将是无上荣光了。

华罗庚到剑桥时,哈代告诉他:

“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两年之内得到博士学位。”

别看这句话好像是平淡无奇,实则是哈代够瞧得起华罗庚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想成为哈代的博士研究生,本身就不容易,而哈代主动要华罗庚做他的博士生,这说明他很看重华罗庚的成就;第二,其他人就算是被哈代看中,也得3年时间才能拿到博士文凭。所以,哈代对待华罗庚可以说是欣赏有加。但哈代却万万没想到,这位年轻的中国人却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谢谢。我是为了求学问才来到剑桥大学的,我不是为了学位。您只要允许我能到贵校图书馆里自由阅读和自由听课,我就感激不尽了。”

不知哈代当时怎么想,但估计他听了华罗庚的回答,一定会大吃一惊,也许还会摇摇头,不以为然吧。但真正让他大吃一惊并认识到华罗庚的才华,还是一年以后的事。

一年以后,华罗庚在伦敦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这个问题,欧美许多数学家根本不敢触及,因为大家知道,这个问题太难,如果钻进去,说不定耗掉一生时光,也弄不清一个子丑寅卯。但华罗庚却大胆钻研起这个难题,而且只用一年时间就解决了,这当然让哈代和其他欧美数学家们大吃一惊了,岂只大吃一惊,简直是震动了整个西方数学界。

截至1938年下半年,华罗庚来到剑桥大学已经有两年。这两年中他发表了18篇论文,成就赫赫。但由于他没有正式申请过学位,所以尽管他的水平举世公认,却没有得到博士学位。不过,华罗庚不在乎那一纸文凭,他已经用他那强大的实力,为中国争了光。这正是:

何当凌截嵲,飞举跨苍龙。

两年的学习时间到了,华罗庚的心也早已飞回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日本侵略军正越过黄河,向中国腹地江南大举进犯。原来在京津地区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迁到地处西南边陲的重镇昆明,合并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华罗庚的妻子和儿女,也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地来到昆明,而这时,华罗庚还在英国剑桥大学。

但华罗庚早已心急如焚、归心似箭。当祖国受到侵犯,祖国人民被屠杀、惨遭蹂躏时,一个中国学者能够心安理得地在国外安静的校园里看书做学问吗?不,他的责任应该是立即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与祖国同甘共苦,与祖国人民同赴国难!

本来,1938年他还应该到苏联去访问,但他决心尽早回国;更何况,西南联大正召唤着他的归来!这年年底,他终于辗转万里,回到祖国,来到了昆明。

这时,华罗庚的才学已被大家公认,所以没有任何争议地聘请他为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大家都知道,连哈代都格外重视华罗庚,那水平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当华罗庚要离开剑桥大学时,哈代依依不舍,问道:

“华,您还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告诉我吗?”

华罗庚为人忠厚,就谈起他对于“他利问题”的研究结果。哈代听完,高兴地说:

“您的结果可以称为‘华氏定理’!”突然,哈代皱起眉头,说:“糟了!我有一本书上写过他利问题,看来我非得修改这本书不可了。您的结果已经到了这个问题的极限,再想跨过您的水平很不容易。”

从此,“华氏定理”蜚声全球。多年之后,当华罗庚到美国访问讲学,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见到华罗庚时,常常高兴地把华罗庚叫做“华定理”。由此可见,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已经是很高的了。

但是,这么一位饮誉欧美的数学家,在祖国处于危难时,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与全国人民共同经受抗战时期的劫难。

西南联大的教学生涯,真是苦不堪言,华罗庚把这段生活,称为他生平的“第二次劫难”。没有房子住,人与猪牛同屋;饭吃不饱,教授夫人只好出门做针线活以贴补家用;烟抽不起,将烟戒了……还得不断躲进防空洞,因为日本飞机常常对昆明进行狂轰滥炸。

但是,华罗庚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恶劣环境中,还写出了几十篇论文。1941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数论。这是一部至今仍被各国数学界看成是经典性的重要著作,它真是华罗庚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结晶。可是,说来真令人无法相信,这么重要的著作交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以后,不但没有出版,连底稿都被丢失了。幸亏苏联曾将另一份稿子译成了俄文,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不久,华罗庚就带着一家5口人,“复员”到上海。在上海刚刚安定下来,国民党反动派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再次遭受苦难,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幸好1946年秋天,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魏尔来函,请华罗庚教授到美国访问讲学。华罗庚叹了一口气。正如他对记者所说:“在上海那种环境里,简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活下去!”当然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更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到美国去倒是开展学术活动一个极好的机会。

华罗庚安顿好了妻子和儿女,于9月金秋的一天早晨,在黄浦江畔登上了“美格将军号”轮船,离开了多灾多难的祖国。

纽约附近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大学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告退时,就在这儿向他的军队发表了告别演说。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小城依旧古风纯朴,民风淳厚。林荫道上行人稀少,道路两旁零星散布一些两层楼的红顶白墙小房子,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丛中。这真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世外桃源,这个研究所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数学和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在这所中心里,经常保持20多位研究员,大部分研究人员在这儿工作几年又各自回到原来的地方,然后又不断邀请其他著名学者来作研究。13年之前,当希特勒在德国推行残暴的法西斯政策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他的到来,为这个研究所增辉不少。华罗庚1946年到达这儿,爱因斯坦也在。当他们偶而在路上相遇时,华罗庚就尊敬地称爱因斯坦为“相对论大师”,而爱因斯坦则幽默地称华罗庚为“华定理”。他们两人都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研究成果的价值。

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又被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他的才华和能力让美国数学界大吃一惊。一位美国作家说:

“凡与华罗庚相识的美国数学家,都对他的知识深度和他的天才,有了极深的印象。他的研究领域极广,所以许多在不同数学分支上工作的学者,一提到华罗庚都知道他的贡献。”一位数学家说:“华罗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使他能抽取、抓住别人工作中最精华部分,并能很快确切地指出,在这些结果中哪些还需要改进。他掌握了20世纪数论方面所有的制高点。”

正当华罗庚的名望在国际上日益显赫之时,他家的大部分成员也在美国团聚了。现在,华罗庚终于可以安心地研究和生活了,过去的苦难像恶梦似地远去、淡化。妻子和儿女住在伊里诺斯州阿尔巴勒城的一栋舒适的洋房里,他则每天开着漂亮的“顺风”牌小轿车到大学去上课,而且有高达两万美元的年薪。这种生活水平在美国当时也是很高级的了;研究条件嘛,那更是没得说的,他可以安心地无所顾虑地尽情在数学宇宙里驰骋、翱翔!

但是,华罗庚的心却时时怀念着大洋彼岸的祖国,日夜盼望祖国和亲人们的音讯。这正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一次中国籍的教授们的圣诞节聚会上,华罗庚慷慨陈言:“诸位,我们大家来到美国,并不准备久居。当初,是因为在国内科学无用武之地,我们才远渡重洋,来到异乡。现在,国内要民主、要科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我情愿和同胞们站在一起克服困难,而不希望站在世外……因此,如果谈新年希望的话,我希望回国和苦难的同胞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从1949年开始,华罗庚积极参加留美中国学者和学生们争取回国运动。当时,美国正在“麦卡锡主义”阴影笼罩之下,这种争取回国的活动随时都有遭受迫害、逮捕的危险。但华罗庚却大无畏地公开表示爱国愿望,他对美国莱默教授说: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数学还十分落后,但我们一定要赶上去,而且,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赶上去!”

1949年末。有一天,华罗庚回到家,人还没有进门,就大声嚷开了:

“筱元,快拿酒出来,今天晚饭要喝酒!”

“发生了什么事,把你乐成这个样!”

“北平解放了!女儿来信叫我们快回去。她在信里说,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爱国的科学家参加,她希望我们赶快回国呢!”

“我们真回去吗?”妻子觉得太突然了。

“回国,当然回国呀!”华罗庚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地说。

华罗庚归心似箭,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机会——为祖国报效的机会,终于来临了。此时不回去,更待何时?

寒假到了,他以到英国讲学为名,为全家人买到了船票。为了防止美国政府节外生枝,加以阻挠,华罗庚连半年的工资、洋房和小轿车都不要了,拿到船票后就带领妻儿登上了轮船。在轮船离开了旧金山码头,逐渐远去时,华罗庚站在栏杆旁,激动而又颇有几分伤感地低声说道:

“再见了,美利坚!再见了,美国的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1950年2月,华罗庚一家到了香港。同船的人上了岸,多忙于探亲访友、买这买那。但华罗庚却把自己关在旅馆里,闭门谢客。许多人都纳闷:华罗庚在干什么呀?

几天之后,人们才知道他关在房间里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1950年3月11日,新中国的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了这封公开信。这封信很长,摘录其中一部分如下:

朋友们:

不一一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万语,但愧无生花之笔来一一地表达出来。但我敢说,这信中充满真挚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心吐出来的。

坦白地说,这信中所说的是我这一年来思想战斗的结果。讲到决心归国的理由,有些是独自冷静思索的结果,有些是和朋友们谈话和通信所得的结论……

我们……细心分析一下,我们怎样出国的?也许以为当然靠了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才能考试获选出国的,靠了自己的本领和技能,才可能在这儿立足的。因之,也许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这儿的享受,是靠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在这儿的地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挣来的。但据我看来,这是并不尽然的。何以故?谁给我们特殊的学习机会,而使得我们大学毕业?谁给我们所需的外汇,因之可以出国学习?还不是我们胼手胝足的同胞吗?还不是我们千辛万苦的父母吗?受了同胞们的血汗栽培,成为人才之后,不为他们服务,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如何可以谓之合理?朋友们,我们不能过河拆桥,我们应当认清:我们既然得到了优越的权利,我们就应当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尤其是聪明能干的朋友们,我们应当担负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务!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但也许有朋友说:“我年纪还轻,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说:“这也不必。”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

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在我们首都北京见面吧!

1950年2月归国途中

63年前的这封信,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而在1950年的当时,这封告别旧中国,投奔新中国的宣言书,更是感动了多少海外的中国学子,使他们不再彷徨、徘徊,下决心冲破障碍,投奔光明的新中国!以华罗庚当时在美国、欧洲的学术地位,他在信中所表述的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圣洁的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号召力,促使几年后几百位身怀绝技的中国科学家,纷纷回到百废待举、大有希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封公开信,不仅仅震撼了海外中国学子,也让欧美科学界惊诧万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华罗庚怎么舍得抛弃美国这么高级的生活享受和优越的研究条件,回到贫困的新中国呢?

当然,也有人十分明智地分析了华罗庚的伟大情操和神圣的使命感。一位美国人曾这样说:

“在战后年代里,华罗庚是在美国工作的许多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之一,这些人中还包括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华和钱,是散布在美国各地的那些决定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两个,他们中间的一些活动分子组成了回国学生和教师小组,他们为中国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政府,它能终止毁灭性的混乱和通货膨胀,并且终于统一了国家而兴高采烈。而且,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在在国外的学者尝受了孤独的痛苦,对他们国家的新生和独立自主有着强烈的感情。”

解读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