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295  |  更新时间:2015-07-23 17:14:51  |  分类:

爱国教育

张骞又多次劝说,仍无结果。张骞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大月氏国仍然不愿多谈战事,不肯出兵,张骞只好无功而返。

在回来的途中,他们选了另一条路,路过匈奴国时,又被抓住,扣留了一年。这时,正赶上匈奴国内动乱,有人篡夺王位,他们趁机逃离匈奴国,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在西域的十几年的活动,张骞虽然没能完成使命,但他注意观察记叙西域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物产等,又带回了一些中原地区所没有的植物,也算是不小的收获。最重要的是,张骞此次由长安到中亚所走过的路,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成了中国通往西亚,甚至通往欧洲的主要通道,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几乎忘记了张骞出使大月氏的事情。张骞一行19人回到长安时,汉武帝分外高兴,十分赞赏张骞的忠心和爱国精神,封他为太中大夫,甘父也被封为奉使君之职。后来,汉朝与匈奴交战,因为张骞熟悉地理,懂得匈奴人的语言和风俗,使战争迅速获胜。张骞再次立功,被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乌孙国进发了。这次出使,除了肩负政治任务之外,张骞还带了许多商品,与西域的乌孙、月氏、大宛、康居等国家进行友好的交往。虽然这些国家不愿意再度卷入战争,但都表示愿同汉朝友好,在张骞回国时,他们还派了使者一起来到汉朝,与汉朝交好。汉朝的朋友越来越多,匈奴再也不敢侵犯汉朝了。张骞对巩固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骞所开辟的这条路,逐渐成为了中国与西亚人民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从这条路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同时,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草、核桃、石榴、胡萝卜、芝麻等等农作物也移植到了中原大地;同时,还有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世界声誉。

解读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中国与上述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状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将自己数千年里创造的文明贡献给了各国人民。频繁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张骞既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张骞的名字与“丝绸之路”将永远铭记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黄兴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统一而奋斗

名言

一寸赤心惟报国。

——陆游

故事

在今天湖南长沙岳麓山“黄兴墓庐”的黄兴事迹陈列室门口,悬挂着一副章太炎先生撰写的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它对黄兴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统一而奋斗的不朽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黄兴(1874—1916年),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出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一个乡绅家庭。他8岁入私塾,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19岁时考入长沙城南书院,因学习用功,文章写得好,每月都能得到奖励。22岁那年参加县试,考取秀才。1898年他24岁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得到院长梁鼎芬的器重。此年正值戊戌变法,黄兴接受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对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非常关心。维新变法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的相继失败,使他从血的教训中受到强烈震动,开始怀疑改良保皇道路,而倾向于反清革命。他曾撰笔铭抒发投笔从戎的情怀:“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

1902年年初,黄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官府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他崇尚实干,反对空谈,学习刻苦而努力,注重身体锻炼,很快成为留日学生中最活跃的人。平时他极为留意军事技能,课余经常请日本退职军官教授军事,每逢假日则常去参观日本军队的操练,或跑步到神乐坂武术馆练习骑马射击。按照馆规,凡连续开枪六次射中靶上红心者,可获得一枚银质奖牌。黄兴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几乎百发百中。打开他的书桌抽屉,里面装满他所得的奖牌。

留日期间,黄兴与杨笃生等人创办游学译编,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1903年4月,沙皇俄国违背协议,拒绝从我国东北撤兵,企图永远霸占东北。消息传来,黄兴立即与500多名留日学生集会,声讨沙俄的侵华罪行,并组成拒俄义勇队(后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随时准备上前线杀敌报国。这年夏天,他离开日本归国,回湖南从事反清民主革命活动,坚定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挽救中国的道路。

1903年11月4日,是黄兴30岁生日。这天,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周震麟等20多位朋友,备了两桌酒席,借祝寿为名举行秘密会议。会上决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并一致推选黄兴为会长。根据黄兴的建议,华兴会确定了以联络会党为要务,立即策动武装反清;计划在长沙发动起义,争取各省响应,“直捣幽燕”的斗争方针和策略。为了避免清政府的注意,对外则假借办矿的名义,取名“华兴公司”。

1904年春天的一个雪夜,为避开清朝官吏的耳目,黄兴和刘揆一身穿短衣钉鞋,头顶斗笠,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行程30多里路,赶到湘潭茶园铺矿山上的一个岩洞中,与湖南哥老会的首领马福益会见。当时湖南哥老会势力很大,有几万会员;为了壮大革命力量,黄兴很希望将这股力量动员起来参加起义。三人席地而坐,燃柴取暖,促膝密谈,各倾肝胆。马福益命党徒通宵警戒,还在雪地上挖坑,埋鸡煨烤。他们边喝边谈,直到天亮,取得了发动长沙起义的一致意见。归途中,黄兴十分兴奋,不禁吟颂出“结义凭杯酒,驱胡等割鸡”的诗句。

华兴会原定于甲辰年十月初十(1904年11月16日)慈禧太后70寿辰那天,等全省文武官员在万寿宫举行祝寿礼时,把炸弹埋在垫子底下,将他们全部炸死,乘势攻占长沙,随后将革命烽火燃遍湖南和全国。但临近起义之际,由于会党首领活动频繁,风声泄漏,引起了官府的警觉。不久,马福益的一个部下在醴陵车站被捕,供出了机密。长沙地方当局闻讯大惊,立即四处搜捕,悬赏缉拿黄兴等人。长沙起义流产。

10月24日早晨,黄兴坐着轿子刚出家门,就碰上前来捉拿他的差役。差役头目劈头问道:“你是黄轸么?”黄兴见势不妙,机智地答道:“我是来会黄轸的,他家里人说他到明德学堂讲课去了,我正要去那里找他。”差役们并不认识黄兴,见此人一副达官的派头,听了这话,也就不多问,随着他来到明德学堂。黄兴下轿后,假称进去喊黄轸出来,让差役在门口稍等片刻。他一进学堂,立即从侧门溜出,躲藏到一个朋友家里。差役左等右盼,不见人影,方知受骗,追悔莫及。随后,黄兴又转移躲进一座教堂,待风声稍平,才装扮成海关人员,搭轮船潜离长沙,经汉口前往上海。临别时,朋友们与他约定,安抵上海后,立即回电,写上一个“兴”字,让大家放心。黄兴抵沪后,如约发出了“兴”字电报。于是,“黄兴”这个名字便这样叫开了。

华兴会筹划的长沙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黄兴并不气馁。1905年夏天,他从上海来到日本,经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介绍,在东京会见了刚从欧洲来日本的孙中山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各倾肝胆,畅叙国家大事,不谋而合,相见恨晚。黄兴完全赞成孙中山提出的联合各派力量,建立统一革命团体,领导全国反清斗争的主张。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副总理)地位。从此,黄兴便以同盟会第二领袖的身份,协助孙中山发动和领导南方各省的武装起义斗争。

1910年11月,同盟会领导人在南洋槟榔屿举行会议,分析了以前各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总结了力量分散、组织松懈、准备不充分等教训,决定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在广州发动一次空前规模的武装起义,由黄兴任起义总指挥。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1911年年初,黄兴抵达香港,成立了统筹部,随后又主持制定了十路进兵的计划。4月23日,黄兴向同志们发出一封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随即离开香港潜入广州,于当晚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了起义总指挥部。此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已隐约闻知起义消息,急调两营清兵加强广州的警备;原联络好响应起义的新军二标士兵的枪械,也被当局收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兴当机立断,决定4月27日起义,不再缓期。因情况突然变化,人员、武器都不足,原定的十路进攻只好改为四路。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