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者:吴波   |  字数:1282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15  |  分类:

儿童教育

布依族

知识链接: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云南、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布依族居住区有黄果树瀑布、花溪、溶洞等名胜景观。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和生活,布依族集成了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和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等。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四月八”、“六月六”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丢花包的传说

丢花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们每年都要举行的传统活动,目的是向自己心仪的恋爱对象表达情意,丢花包之前还有对歌比赛,此活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盛行了。关于丢花包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优秀的青年,名字叫维粟刚,他是个务农的好手,经他侍弄出来的庄稼长得又高又饱满,所以他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不担心吃不上粮食。与维粟刚家一河之隔住着一个叫金珠旦娃的姑娘,长相清秀而且独善纺织,她织出来的布平滑柔软、颜色鲜艳。维粟刚和金珠旦娃隔河相对,干活劳累或闲来无聊时常常遥望对歌。时间一长,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无奈中间隔着一条河,不能相聚会面,只好在歌里倾吐爱慕之情。

布依族民居布依族少女一天,两个人又在对歌,维粟刚在歌声中向金珠旦娃表述了他想种棉花的愿望,金珠旦娃也以同样方式告诉维粟刚自己要种稻谷的想法。可是,他们都没有对方所种作物的种子,怎么办呢?聪明的维粟刚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把稻谷的种子用头帕包严,再用线绳捆结实,用力一抛,谷包就甩到河对岸的金珠旦娃那里了。金珠旦娃见这个方法好,也解下围腰,将棉花籽包在里面,同样抛给对岸的维粟刚。两个人互相帮助达成了彼此的心愿,又高兴地对起歌来。

双方各自把种子种下。到了第二年,长出来一看,维粟刚的棉花秆又细又小,结出的棉花也只有雀鸟换下的羽毛那么一点;金珠旦娃种的稻谷也是同样的情况,谷粒干瘪,收获的数量少得可怜。可是两个人都不甘失败,以后每年继续交换种子重新种。

酒越酿越香,两个人在互相交流中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春种时,他们隔岸丢种子;秋收时,他们对歌互报收成情况;欢庆新春时,他们也要在歌声中互相送去祝福……慢慢地,他们对歌的日子越来越多,相爱的两个人互相传播的爱情种子在对方的心里越种越深,越扎越牢,没有谁能分得开。他们的故事传遍了河两岸的村寨,以后每次对歌、丢种子都会有很多人来到岸边观看。

有什么办法能排除这条大河的阻隔,让两个相爱的人相聚呢?看到他们俩都不肯离开河岸,每天对歌、丢种子,天上的神仙被这份真情所感动,抬手为他们在河中间架起一座闪闪发光的彩虹桥,那光芒照亮了两岸村寨的每一个角落。维粟刚和金珠旦娃分别从桥的两头走上去,最后在桥中相聚,他们终于等来了一直盼望的幸福。

维粟刚和金珠旦娃的对歌和丢种子被视为幸福美满的象征,从此就作为布依族青年男女们互相寻找爱情的活动方式而世代相传。后来,慢慢地种子包也演变为绣着各种图案的布包,还可以任意加上其他漂亮的装饰,这个活动就被布依族人命名为“丢花包”。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