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井冈山的故事 > 第二章:红旗插上井冈山
第二章:红旗插上井冈山
作者:杨江华   |  字数:4136  |  更新时间:2017-08-22 14:19:35  |  分类:

爱国教育

古城定策

三湾改编后,部队出现了新面貌,提高了战斗力,这让毛泽东打心 眼里高兴。可是,他的眉宇之间隐隐含着一丝忧虑。

原来,毛泽东率领部队一到三湾村,就给井冈山的“山大王”袁文才 写了封信,表明了自己要拉队伍“上山”的意思。三天过去了,信也送到 了,可是,袁文才那边始终没个音信儿。这着实让毛泽东心里十嫌急。 可毛泽东哪里知道,这封信在袁文才的寨子里炸开了锅。

事情还得从9月30日的后半夜说起。

袁文才正在熟睡,突然被人吵醒,说是有人送来了一封“袁文才同志亲启”的信。他带着睡意,爬起来拆开信一看,如坠云雾。他望着落 款处的“毛泽东”三个字,久久不语。半晌,他才发出命令,让各头领前来议事。

不一会儿,农民自卫军的各个头领陆陆续续赶来了。大家面面相 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非得在这大半裡义事。

袁文才将来信念了一遍,众人更加不解。

突然,司书(文书、军师的意思)陈慕平好像想到了什么,高兴地说:“我认识毛泽东!”

大家纷纷看向他,目艮里带着迷茫。

“去年,我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里学习,当时的主讲人就是毛泽 东。这么说来,他还算我的老师呢。大家听说了吗?前不久发生的秋收 起义,毛泽东就是领导人。他可是中央的特派员,也是前委书记。”

“哦,原来是他!”袁文才回过神来,说:“那他提出来和我们一起 搞什么武装割据,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说说看。”

头领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多数都不同意毛泽东“上山' 大家的 担心并非多余的,自古大鱼吃小鱼。虽说同为党内同志,但也不可不防啊。

袁文才一时没了主意,他将目光转向陈慕平。陈慕平猜到了袁文才 心中的疑虑一担心毛泽东的队伍上山后,火并了他的农民自卫军。陈 慕平想了一下,说:“既然人家已经写了信,说明人家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咱们不派人回个话,也说不过去。这样吧,我替袁大哥走一趟,了 解一下那边的情况。”

袁文才表示同意,当即让陈慕平叫上宁冈县的党组织负责人龙超 清,一同前往三湾村,会会毛泽东,探探底。

话说毛泽东在三湾村正等得焦躁不安,忽然听人来报,说袁文才的代表来了。他喜出望外,立马走出去迎接。

刚一进门,陈慕平就认出了毛泽东,便按照礼数叫了一声“老师”。 毛泽东先是一愣,马上想起来,两人是旧相识,且有师生之谊。双方落座后,陈慕平将袁文才的亲笔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后,不觉心头一紧,说:“看来袁文才同志是来给我们下逐客令的。他不会是害怕我 们‘吃’了他吧?”

陈慕平和龙超清两人对看了一眼,心中暗自称奇:毛泽东果然不凡,一眼就把事情看穿了。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接到了江西省委的指令,要求部队向井冈山转移,说这里有我们的党组织和武装队伍。现在看来,就是龙超清同志 和袁文才同志喽。”

“原来是这样啊!”龙超清回应到。

于是,龙超清和陈慕平坦诚地说明了袁文才的担心和顾虑,并简单介绍了井冈山地区的情况。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让他们回去转告袁文才,自己理解他的处境和担忧;工农革命军同意袁文才的安排,部队先到宁冈古城,然后再决定是否上山。

随后,毛泽东带领部队从三湾村前往宁冈北边的一个小镇一古城 驻扎下来。

部队抵达古城的当天晚上,前委在镇上的“联奎书院”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总结了自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讨论了军队立足井冈山、争取当地农民武装、实行武装割据的重要 问题。最终,大会一致同意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这次古城会议,让军队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统一,行动上获得了一 致。现在万事倶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与茅坪农民自卫军首领袁文才的会面。

亲密接触“山大王”

陈慕平一行从三湾村赶回茅坪后,如实向袁文才转达了毛泽东想与他见上一面的要求。这件事着实让袁文才左右为难。

袁文才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揪着自己的短发,苦苦思索:是去还是 不去?如果见面,在哪儿见?什么时候见?

晚上,袁文才召集部下商讨具体事宜,最终确定于10月6日,在古城和茅坪之间的大仓村与毛泽东见面。为了安全起见,袁文才暗地里 安排特务连埋伏在后山,以防不测。接着,又安排人连夜前往古城,向毛泽东回复见面的相关事宜。

事实上,消息传来之后,毛泽东和部下就见袁文才带不带兵、带多 少兵的问题,也发生了争执。最终,毛泽东一锤定音,只带陈皓、张子清等六人过去。

10月6日一大早,双方人马在山清水秀的大仓村见面,具体地点选 在村里一家富绅的吊脚楼上。毛泽东和袁文才见面后,互相寒暄了一 阵。趁着上茶的功夫,袁文才下楼悄声吩咐陈慕平:“人家才带了六个 人,而且没带枪。咱们这样做,显得咱多没度量,赶紧让特务连撤了!”

袁文才回到吊脚楼,继续热情地和毛泽东交谈。他们一起谈论秋收起义后的局势以及井冈山地区武装斗争的情况,气氛还算融洽。

毛泽东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对袁文才说:“袁文才同志啊,你的情况我也了解一些。对于你的身世遭遇,我表示同情;对于你们农民自卫军的斗争情况,我表示钦佩。我都听说了,你们从新城一直打到吉安,先是推翻北洋军阀的县政府,后又救出新城八十多名受苦受难的同志,你们的威名可是震撼了整个湘赣边界啊! ”

听了毛泽东的赞扬,袁文才及其手下头领的心里感觉十分温暖。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这次是奉江西省委的指令,到井冈山搞武装割据。这次前来的确有些冒然。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就奉上我们的一点见面礼吧!听说,咱们农民自卫军的枪支不够,那我们就先送你们 100条枪吧。”毛泽东见袁文才等人犹豫,又补了一句:“明天就派人来 古城取!”

袁文才及其部下心里都喜滋滋的,说了许多感激的话。

袁文才说:“我们欢迎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既然大家都是同 志,都是为了革命,应该互帮互助。至于后方留守处、医院、粮饷等问题,都交给我们来办。这些事情毛委员不必担心,让我们也尽一下地主之谊!”

毛泽东等人听了也十分欣慰,纷纷表示感谢。

这时,下面有人来报,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饭了。于是,毛泽东和袁文才等人相邀走到饭桌前,非常融洽地吃了一顿团圆饭。

本来是暗中密谋的一场“鸿门宴”,没想到最终成了一顿“团圆饭' 工农革命军正式安家茅坪的时机成熟了。

安家茅坪

毛泽东与袁文才达成一致后,便各自离开了大仓村。

袁文才和龙超清一从大仓村出来,便急着往茅坪赶]明天,工农革 命军就要在茅坪安家了,后勤工作还没落实,得赶紧张罗。袁文才一边 赶路,一边在思考:后勤的医院、留守处放在哪里好?明天怎么接待工 农革命军?毛委员来了住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在今晚落实, 否则明天就来不及了。想到这里,袁文才禁不住地加快了步子。

回到茅坪,袁文才请龙超清及各部首领到家里开会,商定各自的分 工:袁文才负责落实吃的问题,龙超清负责落实住宿的问题。

晚上,整个茅坪村沸腾了:家家户户连夜打扫卫生,腾出房间,下 好门板,铺好稻草;杀猪宰羊,喊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进进出出,来来 往往,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热闹的场面,怕是过年也没有过。

毛泽东回到古城,连夜召集营以上的干部,报告与袁文才见面的情 况,并宣布了第二天一早部队开向茅坪的决定。这样一来,工农革命军 晚上也是一阵忙活,为第二天的开拔做好准备。

10月7日,天气出奇得好。太阳普照大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工农革命军喜悦的心情感染着周围的一切。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 东等人带领,从古城出发;一路由陈睛带领,从龙市出发,最后在茅坪汇合。

工农革命军穿着整洁的军装,精神抖擞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沿 途经过的地方都有老百姓驻足观看,议论纷纷。有大胆的,向大部队喊

道"“喂,你们也是农民自卫军吗?”

“不是,我们是工农革命军。”

“你们从哪里来的?”

“湘赣边界。,’

“还走吗?”

“有可能不走了。”

“好哎,这样就不怕国民党军队来欺负我们啦!”

工农革命军唱着军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整个山林……

此刻,茅坪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大概是整个山村有史以来最 大的喜事了。

“来了来了,我看见毛委员了!”

村民们吹起喇叭,敲起锣,放起了鞭炮,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迎接队 伍。毛泽东等人在袁文才等人的陪同下,走进茅坪村。看到村民们热情 的欢呼和会心的笑容,工农革命军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工农革命军在茅坪村吃了饱饱的一顿饭,许多人都有游子归家的感 觉,心里涌起阵阵的暖意。饭后,在袁文才和龙超清的安排下,部队有序地进入到各家各户宿营。

天渐渐黑了,山村静悄悄的。住在八角楼上的毛泽东,此刻还没有 入眠。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秋收起义后的一系列事件,心里感慨万千,久 久不能平静。

井冈山上红旗飘

热闹了一整天的茅坪村,终于安静下来了。

袁文才忙完了一天,此时正往家里走,经过八角楼的时候,发现毛委员屋里的灯还亮着。

“毛委员,还没休息呢?”

毛泽东起身披上衣服,迎进袁文才。

“你来得正好,我有事跟你商量。”

“什么事?”

毛泽东递给袁文才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一根,抽了一口,对袁文才 说:“我们能这么顺利地在茅坪安家,都是因为你的鼎力相助。目前,后勤工作交给了余贲民同志,但他人生地不熟,真要管好后勤部,还需要你的大力支持啊。实际上,等于我将工农革命军这个家托付给你了。明天,我们就带队伍到周边地区游击一下,摸摸情况,也顺便带些药品和粮食回来。”

“这么着急?您的脚伤还没好呢!”

“没关系,没关系。我也知道你的难处,咱们不能坐吃山空啊!”

袁文才见毛泽东对情况如此了解,便不再多说,答应尽量帮忙。 送走袁文才,毛泽东站在窗口眺望远方:一轮明月悬在天际,水银般的月光倾泻在地上,犹如一层白霜……

第二天清晨,战士们早早地起来,操练完毕,整装待发。

一面鲜红的旗帜,随风飞扬,上面印着镰刀斧头的标志,格外引人 注目。这面旗帜带领着一支四五百人的革命队伍向湘赣边界的南边行 进。虽然,战士们没有统一的着装,但他们面带笑容,精神振奋,洋溢 着高涨的士气。他们就是刚在茅坪安家的工农革命军,他们打算将红旗 插遍整个井冈山地区!

!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 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想到自己一直以来优虑的“上山”问题终于得以圆满解决, 心中增添了几分喜悦。靠着袁文才这个“山大王”的支持,工农革命军 终于将红旗牢牢地插在了井冈山上。

看,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 故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