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 第十二章 沉住气,低就才能高成
第十二章 沉住气,低就才能高成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0284  |  更新时间:2015-02-27 17:12:30  |  分类:

社科心理

大海正是因为处于地势较低的地方,才能够积聚雨水,容纳百川。种子只有深埋在土壤中,才能够一步步成长为参天大树。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站在高位,那么就先要沉住气,要把自己降到很低的水平,因为一个人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才能够在低调中不断成长壮大,一个人越是低调,就越能够积蓄力量,越能够获得空间。所以我们不妨表现得谦卑一些、低调一些,不妨当一个卑微的人,只有让自己变得低人一等,我们才有机会爬得更高。

求人不妨热脸贴冷屁股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当自己尊重别人时,更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礼貌性的回应,不过生活中并非总是如此,尤其是当你处在弱势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过度斤斤计较公平和礼貌了。有时候摆明了要吃亏,还是应该懂得忍辱负重,比如我们平时常常要迫不得已去求人,这时候就要拿出绝对卑微低调的姿态,这样才能彰显出你的诚意,也才能衬托出对方的强势。

当然,在求人的时候,很可能会遭到对方的冷落,甚至是侮辱和讽刺,有些人常常会因此而沉不住气,觉得自己谦卑地前来求教,已经是给足了面子,对方不仅不领情,还故意奚落和冷落自己,这样做实在太可气。所以一般人在受到冷落之后,往往会感到愤怒,甚至和对方发生矛盾冲突。从表面上看,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替自己挽回面子,是为了不让自己受气,虽然奋起反抗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尊严,可以出一口恶气,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因为一时的痛快而导致局面失控,是否想过为了赌一口气而坏了大事?

我们既然有求于人,那么实际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时候不应该表现得太过强势和冲动,即便被人可以羞辱和冷落,也没有必要生气,而是要尽量保持谦卑姿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动对方,从而真正得到他人的帮助。也就是说,当我们求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热脸贴冷屁股的心理准备,要懂得随时去应对对方的刁难,凡事都要懂得隐忍,千万要沉住气,不能为了一时痛快而断绝自己的后路。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杨时年轻时因为敬重理学大师程颐而前往拜会,杨时知道对方是名家,学识渊博,而自己有很多理学知识并不完备,完全可以趁着拜访的机会向这位名家请教一二。按道理说,杨时的虚心求学并没有什么不适之处,可是程颐却并不想见这个人。当天下着鹅毛大雪,杨时徒步走到程颐家,然后恭恭敬敬地站在屋外求见,而程颐却故作不知道,一个人偷偷躲在屋子里睡大觉。

杨时并不生气,依然恭恭敬敬地站在雪地里等待对方的接见,浑身瑟瑟发抖。程颐的家仆看到后也很心疼,于是多次进门通报,可是程颐依然故作沉睡之态,完全不理会。当时雪越下越大,气温也越来越低,但是杨时却不肯回去。事实上,杨时虽然年轻,但是当时也已经小有名气了,被人这样无礼地晾在冰天雪地之中,自然是很失面子的事情。而且从礼貌的角度来说,即便是一个普通人在外面等待,程颐也应该以待客之礼。杨时心里虽然有一些想法,但他觉得自己前来虚心求教,无论如何也要见到程颐,如果因为一时生气就离开,那么恐怕日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对方,并聆听教诲了,于是咬牙坚持等下去。

几个小时之后,程颐被杨时的诚意所打动,终于走出屋外,杨时见到对方后连忙谦卑地施礼问好,程颐见他如此谦恭,于是连连点头,然后亲自抓着他的手进入屋子。杨时最终如愿以偿,当天他请教了很多问题,程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杨时听完之后,对大师的才学惊叹不已,于是直接拜师,而程颐也很快答应下来。此后杨时跟着程颐学习,并最终成为了望重一时的理学家。

其实谦卑往往能够显示出自己的诚意,你越是懂得隐忍,越是能够经受住对方的刁难和考验,那么你最终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热脸贴冷屁股是一种自我折磨、自轻自贱的做法,不免有些低身下气,他们觉得做人要有骨气,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棱角,因此绝对不能让自己受辱。可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一个真正能够忍受屈辱的人才是强者,这样的人才配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事实上,很多成功者一生都遭受过类似的屈辱,他们遭人白眼,被人拒之门外,甚至直接被人无视,但是他们都坚持了下来,都在低调中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做人固然需要维护自尊,也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有时候既然有求于人,就必然要保持低调姿态,即便受辱也要隐忍,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因小失大,耽误了自己的大事。每个人都要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胸怀要放得更大一些,想要有所求,必须要懂得去付出,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需要磨掉自己的棱棱角角,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不怕没机会,就怕没准备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别人的运气比自己好,抱怨自己的不到任何表现的机会,但机会是留给准备的人的,生活并没有忘记给我们机会,只不过我们通常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以至于没能好好把握住机会,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难以获得成功。

有些人在成功前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一些演员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演,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是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努力提高自己,付出了很多汗水。有些人不想努力,也不求上进,所以最终很可能一辈子都只是龙套演员,一辈子都无法成为舞台上的焦点。有些企业家能够成为风云人物,成为亿万富翁,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幸运,而是他们付出的东西比别人更多,他们所做的准备也更加充分。

前任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彼得·林奇是一位世界级的投资大师,他的成功往往让人羡慕不已,很多人甚至认为林奇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不过林奇却非常肯定地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我自认为是一个最勤奋的人。”事实上,这位成功人士似乎天生就是一位工作狂,而正是由于比别人更加努力,他才一步步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1969年,林奇服完兵役后开始成为福富达公司的一位金属分析师,事实上他对这份工作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一个阿兵哥而言,能够在富达公司谋得一份工作实属不易,所以他只能坚持下去。其实他的工作比较乏味,也比较轻松,但是林奇非常勤奋刻苦,每天都最早赶到公司上班,下班后又最晚离开,因此业绩也非常出色,没过多久,他就被升任为主管。当时很多老员工不服气,认为一个新人很快获得提拔是因为他上面有人,有人则认为林奇是一个幸运的人,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

随着工作的进行,林奇渐渐接触到了证券市场,由于证券和公司的业务密切相关,他开始主动去了解证券市场的运作原理和运作规律。那时候他每天都要去走访各个不同的公司,为的就是收集更多相关的情报,然后提取有用的信息,他将这些信息分类后进行对比,然后从中选出前途最光明、效益最高的投资公司和领域。为了验证自己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是否正确,他直接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投资。

由于日复一日的收集、筛选信息,林奇对于证券市场的了解越来越深,对于资本运作和投资也越来越有心得。这个时候,公司决定让这位擅长投资的新人去管理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将其调任为麦哲伦基金的主管。此举当年引起最大的轰动,很多人觉得林奇真是走了狗屎运,毕竟这是一个大肥差,可是根本没有多少人想过林奇的成功时因为他的努力,是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充足了电力。

担任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后,林奇每个月都要走访至少40家公司,回来后还要做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分析工作,因此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相对于其他习惯于享受生活的基金主管们,林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虐狂”。可是正因为如此,林奇的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他任职的13年期间,麦哲伦基金的财富奇迹般地增长了27倍,这时候所有人都意识到林奇所获得的一切成功都是注定了的,因为他对于生活对于工作所做的准备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生活并不是完全公平的,但是生活的确给了每个人机会,别人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你也同样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这种机会,要么就是你没能抓住机会,要么就是你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其实我们在寻找机会的时候,机会同样在寻找我们,谁的准备工作越多,谁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谁的把握能力就越强,对于机会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很多成功者往往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认为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机会可以抓住,但从本质来说,你的努力、你的勤奋、你执着的付出,这些都已经为你做好了铺垫,已经为机会的把握创造了最大的空间。

所以当我们在等待机会和把握机会的时候,应该沉住气,应该尽量做好准备工作,因为机会从来不会盲目地降临到你身上,只有那些努力付出、做好准备的人,才会得到机会的青睐。

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这句话常常是我们的口头禅,当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做某件事时,常常会感慨自己领悟得太晚了,比如看到别人做生意大获成功,我们就会遗憾地认为自己如今再下海已经太迟了;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小孩聪明伶俐、成绩出众,也会无奈地表示自己如今再去好好管教孩子已经晚了些;当我们看到别人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想要追赶也是有心无力,只能懊恼地说一切都太晚了。

一旦我们面临不如意而又想着做出改变时,常常会表达无奈和遗憾,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机会实现逆转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器晚成的人,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输在了起跑线上,一开始都要比别人更差,有些则是在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开始展开自己的工作,可是他们最终都获得了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不放弃,能够奋起直追,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自己的目标。

姜太公在80岁之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是80岁之后,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对于80岁的年纪而言,很多人早就在家安享晚年,不过问世事了,可是姜子牙却努力谋求入仕机会,最终成为了千古名相。几乎征服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当年是一个成绩糟糕、能力和资质平平的孩子,16岁的他从军事学院毕业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成绩排名第42位的差学生,可是他没有气馁,反而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奋起直追,后来超越了所有人,一跃成为了法国人的皇帝。

类似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都是很晚才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发光发亮的,他们都是在落后别人一大截的情况下奋起直追的。很显然,在他们看来,人生并没有完不成的梦想,并没有抹不平的差距,没有什么开始是太晚的,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的心够坚定,那么就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辉煌。

如果你总是觉得很遗憾,总是认为自己没机会做出弥补,没有机会做出改变,没有机会获得进步,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因为当你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你就不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就不会努力去奋斗。当你认为自己没法完成这个任务时,甚至会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去做,不值得去尝试,那么你也就永远都没有办法弥补这个遗憾了。

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无论情形有多么糟糕,都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凡事要沉住气,要给自己一些希望,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去做出改变。其实与其在那里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还不如立即行动,从当下做起,从这一刻就开始去努力,只要你有心,那么无论你的起跑线在哪里,你都能够顺利跑到终点站。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洵年轻的时候是个不学无术之人,读书不努力,而且经常和一帮不正经的朋友们到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父母对他如此浑浑噩噩过日子的生活态度非常不满,斥责他是“不孝子”。为了让他收敛心性,父母在他19岁的时候订了一门亲事,可是结婚后的苏洵依然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成天四处浪荡,父母和妻子都对他心灰意冷,而他则不以为意,觉得父母亲管得太多了,所以他每次都对那些批评置之不理,毫不在乎。

到了2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高中进士,成为了人人敬仰和羡慕的对象,这时候,他如梦初醒,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做人,要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不过事实上,苏洵也很迷茫,因为毕竟自己年纪偏大,而且才学也不行,别说考进士,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他也比不过。于是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觉悟得太晚了,毕竟别人在这样的年纪已经功成名就了,而自己还是闲人一个。可是他的妻子对他说:“如果你想要成为人上之人,那么就永远不会太晚。”而他也很快说服了自己,于是开始每日发奋读书,和那些不正经的朋友也断绝了往来,一心闭门修炼。

第二年的时候,苏洵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惨遭淘汰,那时候,他的信心有了一些动摇,觉得自己在27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这已经比正常人差了十几二十年,想要追上别人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时候妻子再次劝说他不要灰心,她对苏洵说:“你曾经不敢进考场,但是如今有了考进士的勇气,这就是进步。”

苏洵听完后觉得有道理,而且他也意识到读书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此后,他便安心读书,奋发向上。十几年之后,他的学业大为精进,文章的水平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的文人才子。这个时候他已经后来居上成为了名扬天下的大才子。

其实只要你有心去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太晚,只要把心沉下来,努力从现在做起,那么你依然能够将事情做好,依然有机会获得成功。在人生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距离不是问题,困难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心,只要有梦想,那么出发的时间永远不会太晚。如果你始终自暴自弃,那么当你一次次感叹时间流逝的时候,实际上正在浪费时间,你现在觉得自己太晚了,那么几年之后,你还会发出类似的感慨,那么这份遗憾就会永远传下去。

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做好一件事

美国著名的德州仪器公司有一句知名的口号:“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目标太多往往不是什么好事,现如今又很多企业难以生存下去,就是因为目标太多了,常常既想着做电子产品,又想着做房地产,还想着做影视行业,结果到最后没有一样工作做得出色。企业是如此,人往往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而且目标往往不止一个,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总是想干这又想做那,思来想去之后胡乱折腾,最终可能什么事也做不了,什么事也做不好。

其实目标很多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毕竟想法越多,人的追求也就越多,可是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一个来,先完成这个目标,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完成另外一个目标,这样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做好,才可能将所有的目标都完成。如果一次性同时做好几件事,那么最终也许什么事也做不好。

卡耐基曾经说过:“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而经历太分散的原因通常就是诱惑太多,选择太多,因此设定的目标太多,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资源都是有限度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没有办法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兼顾着做好其他的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并不适合我们。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采用多元化的策略,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全面发展,这样就会让自己更加保险一些,很多人会认为如果这项工作失败了,那么其他工作也许会获得成功,这是一种心存侥幸的策略。就像渔夫捕鱼一样,不是重点在某一区域撒网,而是到处撒网,希望能够碰碰运气,但是这样的策略在生活中往往会遭遇失败,因为我们只能够集中力量来做好某一件事,也只能将力量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如果过于分散的话,那么实际上就可能全面出击而全面平庸,最终没有一件事会做好。

1892年,自从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成立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依然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品牌,而从可口可乐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就能够发现它的成功在于专注,因为可口可乐所有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属于自己、属于全世界的饮料。

1915年,可口可乐公司打出了“永远的可口可乐”这个著名的广告,当时公司有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口渴’,就会对饮料产生需求。”在它看来,饮料是人类一种永恒需求,因此可口可乐应该坚定自己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也永远不会过时。1919年公司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目标,而且要让可口可乐成为“需要时随手可得”的饮料。不久之后又出现了“一杯可乐,一个微笑”“永远是可口可乐”“这就是可口可乐”等口号。

从可口可乐的发展和广告词中就可以看出,可口可乐从来没有脱离自己做饮料这个老本行,它要做的就是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饮料品牌,至于其他的,都不在公司考虑范围之内。1982年可口可乐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成为当时最大的新闻,很多人认为,可口可乐公司因为面临百事可乐的冲击,业务量严重下滑,此后将会转型做电影,而那个熟悉的饮料品牌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可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早就想要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了,只不过由于一直忙着拓展业务,公司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资金来完成这项收购,而公司的收购行为也并非为了转型,而是为了让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来为自己打广告,而且能够让可口可乐融入更多的娱乐元素,可以说这是一项完美的营销策略。果不其然,可口可乐很快再次崛起,并重新成为了饮料界的龙头老大,而在十年之后公司又卖掉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其实可口可乐一直没有变,它的目标也一直没有变,正因为始终如一,它才能够越来越出色,才能够成为称霸全球的饮料之王。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追求目标的时候,也要坚持始终如一,无论外在的诱惑有多么大,都要沉住气,要坚定地把握好自己唯一的目标,要努力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如果过早地分心分神,那么成功只会离你渐行渐远。

必要时,一定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明代文学家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锯的力量。”雄鹰和老虎虽然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往往能够一击必杀,可是在平时,它们却总是表现得病怏怏的,但你不要因此而断定它们没有什么危险,实际上它们之所以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就是为了迷惑对手,使之放松警惕,这样一来,它们成功击败对手的机会就会增加。

强大的老虎和老鹰尚且要注意隐藏实力,那么弱小的角色就更应该懂得保护自己,懂得隐藏锋芒,所以当我们身处弱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哪怕遇到对手,也不要轻易出击,必要的时候要夹起尾巴,要展示自己的胆怯和弱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逃避别人的打压,才会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反击的机会。如果直面危机,直接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那么最终吃亏的只能是我们。

做人不能死守原则,要懂得顺应时事,要依据不同的形势来做出判断,自己强大的时候,可以适当展示肌肉,而当自己弱小的时候,就要懂得屈尊人下。古语说得好:“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强大的蛟龙在落魄的时候,不得不与鱼虾为伍,君子落魄的时候,要懂得在小人面前卑躬屈膝。所以当环境不利于自己一方时,不妨低头屈膝,不妨夹紧尾巴,只有在低调卑微中保身求存,才能徐图进取。

明代的严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权臣,当时严嵩父子趁着皇帝昏庸无能,开始把控朝堂,大肆铲除异己,成为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很多忠良之臣都想方设法扳倒严嵩,比如夏言就是其中一位,可是严嵩势力太大,直接与之发生冲突的夏言最后被陷害致死。

文渊阁大学士徐阶一直以来都与大臣夏言交好,二人关系也非常密切,但是在对待严嵩的问题上,二人存在一定的分歧。徐阶尽管也想要铲除严嵩,可是他却认为现在严嵩实力太过强劲,如果明着和对方交手,那么只会惨遭失败,最好的方法是低调示弱、谋求后招。当时严嵩也对徐阶存有敌意,在扳倒夏言后想要除之而后快,徐阶自然了解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开始低声下气地接近严嵩父子,甚至不惜讨好对方。

严嵩父子自然不相信徐阶,于是想方设法刁难和侮辱他,可是他能够忍气吞声,反而处处向严嵩示好,为了进一步接近严嵩。取得他的信任,他甚至要把疼爱的小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如此明目张胆地求和联姻,自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唾骂,大家都认为徐阶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只会夹着尾巴当人家的走狗。对于这些批判和误解,徐阶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时间一久,严嵩父子渐渐放松警惕,认为徐阶是个识时务的人,是真心实意地臣服于他们父子俩的,于是就将徐阶当成自己人看待。

聪明的徐阶总算躲避了严嵩父子的迫害,这时候他开始积畜力量,谋求反戈一击的机会,加上严嵩对自己的信任,他很快收集到了严嵩父子的很多罪证。不久之后,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徐阶果断出击,联合众人的力量,一举扳倒了严嵩父子,而他求存保身、曲意事严嵩的策略也终于得到了他人的理解,这个策略甚至成为了历代权术中的经典。

事实上,如果徐阶没有低身下气、摇尾乞怜地臣服于严嵩,那么别说是扳倒严嵩,恐怕连自己的性命也不保。正因为他能够忍气吞声,甘愿忍受屈辱,才能在低调中谋求反戈一击的机会。所以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在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夹着尾巴做人,也需要夹着尾巴去做人。

陶渊明当年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和黑暗,坚决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份勇气固然值得我们称赞,但是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也是一种逃避心理,而且也不够明智。事实上,陶渊明离开官场后的生活很不如意,晚年生活更是凄凉无比,根本不是诗歌上所写的那样浪漫安宁。如果他能够暂时委曲求全,那么也许就不会那么潦倒,而且他在官场上也可以更多地为人谋福利。

生活常常就是这样,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中,无论是职场、官场还是商场,都会存在一些黑暗面,都会遭遇到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都会遇到一些强大的对手。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做出改变,就要懂得先去妥协和迎合,先要懂得收敛自己的硬气和锋芒,不要直接和别人对着干,而应该暂时沉住气,先夹着尾巴做人。很多时候为生活而摧眉折腰或许并不丢脸,只要没有违背大的原则和道义,那么不妨当一回没有骨气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提起逃跑,相信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临阵退缩,几乎每一种猜测都带着贬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逃跑是一种懦夫的表现,是一种屈辱的表现,所以宁可战败也不会逃走,宁可被人打得满地找牙,也不愿意逃跑。但事实上,逃跑在很多时候并不丢人,从人的本能来说,逃跑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是一种躲避风险的行为,这没有什么不对。

耶稣出生的时候,希律王派人前来追杀,那时候,养父约瑟就带着耶稣母子逃亡到了埃及,这才有了基督教后来的发展壮大。在基督教徒遭到抓捕和残杀的时候,耶稣也曾对自己的门徒说:“有人在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外去。”在耶稣看来只有保住性命,只有留下火种,才能够将基督教发扬光大,才能将基督教教义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逃跑并不能说明他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其实,耶稣后来坦然赴死,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很好的明证。

想要成就大事,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就要懂得逃跑,在古代的兵书中,逃跑就是一门艺术,通过逃跑,军队可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也可以迷惑对方,请君入瓮。其实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争一时之勇,也不会盲目地和敌人对抗,而是想办法躲避别人的锋芒,尤其是在自身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更是懂得如何保存力量,以图后招。相反地,那些逞强斗狠的人表面上不惧风险,不惧困难和挑战,但是却缺乏理性,不具备长远的目光,常常会感情用事。

就像刘邦和项羽一样,刘邦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胆小的人,当项羽前来抓捕他的时候,刘邦的老婆孩子在慌乱中从马车上跌落,他竟然就此丢下老婆孩子,一个人先跑掉了,这多少会沦为他人的笑柄。其实刘邦并没有多少才能和实力,他在和项羽最初的斗争中始终处于守势和弱势,所以他选择逃跑和避让,很少和项羽发生正面冲突。虽然有认怂的迹象,可是正因为如此,恰恰反映了刘邦是一个能够隐忍的人,他不害怕自己处在低位,也不害怕把自己贬低,他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宁可被人笑话,宁可被人说成是胆小如鼠,那也无妨。所以最后他成功逆袭,从弱势转为强势,从守势转为攻势,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业,也成功开创了一个朝代。

而反观项羽,虽然是无可匹敌的霸王,但是心态过于高傲,不肯低头,更不肯逃跑,他觉得逃跑是懦夫行为,是大丈夫所不齿的。所以当他被困垓下的时候,明明自己可以乘船离开,却不愿意被江东父老笑话,所以最后坦然赴死。其实如果项羽逃回富裕的江东后,完全有能力招兵买马,卷土重来,可是就因为不肯背负逃跑的骂名,才就此终结了自己的霸业。

所以当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或者棘手的事情时,当我们处在不利位置时,不要斤斤计较于面子上的问题,既然不是别人的对手,既然没有办法抵抗,那么就直接选择逃跑,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果的避祸方法,只有逃跑才能躲避锋芒,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如果意气用事,因为尊严和面子问题而沉不住气,直接面对挑战,那么很可能会让自己身犯险境。二战时期,蒙哥马利将军分析盟军在北非战场的失利后说:“真正的士兵,不仅要懂得进攻,更要懂得逃跑和撤退,如果试图用鸡蛋碰石头,那才是真的蠢蛋。”

事实上,逃跑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为了保存和积蓄力量,为了在退让中寻求自保的机会,而且避让只是权宜之计,最终等我们羽翼丰满之后,就可以卷土重来。比如二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结果三四十万英法联军直接从敦刻尔克撤退,事实上,这个撤退的决定非常明智,因为如果直接留下来和德军交战,那么很可能全军覆没,而撤退后虽然成了不光彩的逃亡军队,但是却留住了反攻德军的力量,这部分人后来成为了反击德军的重要力量。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做人该隐忍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放低姿态隐忍下去,哪怕当一个逃跑的人也在所不惜。其实逃跑也是一种智慧,逃跑有时候比坚守更难,而懂得逃跑的人往往比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死命顽抗的人更加聪明,更加强大,因为懂得逃跑的人能够顺应时事,能够看得更为长远一些,也能够在低调中成就更伟大的功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