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官场财经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 > 第5章 ↓巴菲特投资法的中国式应用
第5章 ↓巴菲特投资法的中国式应用
作者:张兵   |  字数:23660  |  更新时间:2009-12-11 15:10:08  |  分类:

官场财经

第一节2007巴菲特中国之行

时隔12年,巴菲特再次来到了中国。10月24日,他出现在了美丽的北方海滨城市——大连,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目光,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莫非巴菲特要向中国的金融市场大举进军吗?以巴菲特一贯的投资风格,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名义上,巴菲特是出席伯克希尔旗下一家控股公司在大连的一个2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这是他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也是首次购入一家总部不在美国本土的企业。但是他此次中国行的真正目的,却引起了各方猜测。有人说,巴菲特的到来传递了三个重要的信息。第一,向中石油高层解释他卖出中石油股票的真实原因,因为在来中国前,巴菲特刚刚将手中全部的中石油股票全部平仓。第二,根据他接受记者的采访,向人们透露了他对中国股市过热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升值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观点被验证了。第三,买股票不是要解决货币贬值的问题。

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巴菲特当时对于中国股市的看法,并没有引起国内的广大投资者的真正注意,这是事后看来比较令人遗憾的。不过,他的一席话还是在第二天引起了国内A股市场的暴跌,上证综指跌幅接近五个百分点,有九成的个股翻绿。这并非巧合,其实这正说明了国内股票市场不成熟和浮躁的一点。

巴菲特说:“我暂时不会购买中国A股,在我看来,A股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迹象,即便其中有便宜的股票,点石成金也非常困难。”随后,巴菲特接受了央视记者的专访,参加了伯克希尔在大连相关投资企业的典礼,次日便离开中国,去了韩国。

当时有人猜测,在股价大涨的行情中,巴菲特突然抛售了中石油股票,为了不造成误会,他有必要亲自飞到中国进行政府公关。而且,来华之前一定与中方人士进行过秘密的接触。或者,巴菲特欲借在中国开业的首个项目来高调开启他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大幕。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猜错了,中国的股市大热是不假,但巴菲特发出的忠告更是真的。现在看来,他抛售中石油股票的原因还是看到了年底之前即将发生股市低迷的迹象。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第5章巴菲特投资法的中国式应用他对中国记者说:“中国股市的急升并非正常,投资者一定要留意,市场目前过热。这么多人越来越醉心于炒股,应该更注意是用什么价钱去购买,而不应兴奋过度,因为不同国家的股市,都会有一天会走到极端,就像美国的高科技热潮。当很多人都对股市趋之若鹜,媒体新闻都只在谈论股市消息时,就是应该冷静的时候了。”

尽管中国的投资者都希望能从他的口中获得真经,但仅在中国逗留一天的巴菲特并没有对我们“客气”,他通过只言片语对我们留下了最真诚的告诫。关于中国的经济,巴菲特认为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他说:“我的投资不是从宏观角度,而是从更微观的方面进行评估的。”言外之意,中国经济的宏观高速发展,并不代表在局部的细节上没有隐患。其中,股市就是他眼中弱项的一环,果然,2007年的年底,中国股市全面大跌,进入了低迷期。

这次中国行,他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只投资熟悉的行业,寻找有赢利增长潜力的公司,而且目前有计划在全球物色这样的好机会。可是,对于内地的A股市场是否有如此优质的目标,巴菲特表示了质疑,同时说,目前对中国的大市应该持审慎态度。大师不愧是大师,可以说,通过蛛丝马迹,他看到了在中国股市火暴的背后,正隐藏着规律性的低谷。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在目前低迷的背后,也是暗藏着规律性的反弹高峰呢?我想这正符合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

巴菲特的2007中国之行相当的神秘,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仅是用了一句话提到了这个消息,说他“在几周后将造访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城市”。早在2004年,巴菲特就曾计划来中国,但因为妻子的病逝,这个计划被推迟。他来到中国后,伯克希尔旗下IMC公司驻北京的代表处早已悄悄请了部分的中央级媒体赶到了大连,而其他的大部分媒体,当得知消息赶到大连时,巴菲特已经结束了大连的所有活动,离开了中国。

巴菲特与中国股民的对话

短暂的中国行,巴菲特抽时间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在此之前,还曾经与中国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进行过对话。作为目前的全球首富,投资界的传奇大师,巴菲特是怎么看待中国股市的呢?他对未来的中国股市有什么观点?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他对中国股民有何忠告?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股市可谓已经没有围墙,也许巴菲特给我们回答的一些问题,可以给我们的未来一个参考。

问题一:为什么中石油不能成为一只永远不被卖出的股票?

2003年,在中国股市低迷时,巴菲特吃进了中石油H股约234亿股,这是他所购买的第一只中国股票,每股价格16至17港元。四年的时间中,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账面赢利超过了7倍,而且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但四年后,在中国股市红透半天时,他抛售了全部的中石油股票。

巴菲特首先表达了他对中石油的特别欣赏:“我们大概投入了5亿美元,卖掉了我们赚到的40亿美元。我给中石油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对股东所作的贡献,中石油的记录比世界上的任何石油企业都要好,我感谢他们。”

他欣赏中石油的表现,但他也将所持有中石油股票全部清仓了,这令中国股民感到困惑。更令人意外的是,中石油的股份并没有因为他的减持而下跌,相反随后的累计升幅达35%,巴菲特因此少赚了至少128亿港元。

巴菲特说:“有很多像这样的很好的企业,我希望我买了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的更久,但是石油利润主要来自于油价,如果它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值得乐观,但当它升到了75美元,我不说它马上就会下跌,但我就不会像以前那么自信了。30美元是个很吸引人的价格……而后者则让我持中性的态度。”

他说,对于那些伟大公司的股票,永远不应该卖出,但对于中石油,巴菲特的回答是:“就像你们知道的,中石油公司的市值是第二大的,仅次于美孚石油,比通用电气还要高……但是,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非常强劲,而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但在中国的市场,人们总是很踊跃地购买……我已经不像两年前那么容易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

显然,巴菲特并不认同中石油是他眼中值得永久持有的公司,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的股票市场,其机制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与欧美的金融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在巴菲特看来值得疑虑的因素,也许在中国市场就完全正常。作为中国的投资者来讲,在学习巴菲特投资经验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对他的一些理念全盘接受。比如对中石油的认识。毕竟,巴菲特的立场或者说出发点,是站在西方投资者的角度,而中国股民所能依赖的资本市场在东方,在中国。

问题二:价值投资的原则到底是什么?

对于有中国股民将价值投资简单地等同于长期投资或者特许经营权,巴菲特回答说:“投资的精髓,不管你是看公司还是股票,都要去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在将来五年、十年内的发展,看你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是你喜欢并且信任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股价合适,你就可以持有。”

普通人如何实践?巴菲特说:“有时候,我说简单但是不容易,不需要巨大的智慧,一般的智慧就可以,但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一种稳定的情感和态度。赚钱并不是明天或者下个星期的事情,而是你在买一种要过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够升值的东西。所以,有些人发现了,但真的去做的时候,却很难做到。很多人都希望尽快地发财致富,当然我不懂怎么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应该随着时间的增长赚钱。”

以此观点的推论,巴菲特建议人们对于疯涨中的股市要谨慎,他说:“任何时候,任何东西,在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价格越高,就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段永平在与巴菲特的对话中,也感受到了这种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巴菲特告诉他:“没有钱但是有目标的人,是否可以借钱做股票投资?我的观点是,我只希望富一次,如果借钱可能会变成两次、三次富有了,然后又穷了回去,这样还是不要做。”巴菲特提示了“少犯错”的重要性,如何少犯错?就是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盲目出击,做到理性投资。

巴菲特反复地对采访者强调,投资股票就是投资公司,这是不变的理念。但是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情,又有不同的方法来区分对待。每个普通人,都可以用这种理念去积累财富。重要的是坚持,其次是掌握时机。他希望中国股民可以将自己想象成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以最大的热忱去关注公司的经营发展,即使因为某种经济事件或者政治事件,也不要匆忙抛售,因为归根结底,股民手中的股票,并不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

问题三:“不熟不做”为何这么重要?

在中国股民眼中,巴菲特一直喜欢重仓持有诸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这样的大型企业的股票,而且这些大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营模式简单、业绩稳定和行业特权。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股和科技股如日中天时,巴菲特也是始终没有购买一股,尽管当时他为此付出了投资业绩差的代价,但事后在网络泡沫破灭后,他依然战胜了市场,是当之无愧的最后的胜利者。

巴菲特说,他拒绝网络股的理由只有一条,他不懂。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他拒绝投资。

“我们的注意力在公司的赚钱能力上,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十年的收益,如果我们认为它的价格跟它的赚钱能力相比很值,我们就会买。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看不明白这样的公司,就绝不会投资……我们要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有1000只股票都很不错,但对其中的999只我都不知道,那我只选那只我知道的。”

不熟不做,这是他对投资者一贯的忠告。对于中国的投资者,巴菲特在大连时依然意味深长地重复他的这个观点。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巴菲特说:“实际的调研,因为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所以巴菲特热衷于阅读年报,他解释说:“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年报,我不知道我到底读了多少。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

谈到应该关注年报中的什么内容,巴菲特回答说:“所有的年报都是不同的,如果你要找个男人的话,什么样的才会吸引你?是有体育才能的,还是帅的,聪明的?所以看企业也同样有不同的办法,一个企业到另外一个企业,我看的是不同的东西。根本性的来说,我是看企业的价值。”

巴菲特告诉中国股民,投资之前一定要尽可能了解公司的情况,正确的投资就是寻找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后按合理的价格买入。无论什么样的因素,都不会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要做的,就是把它的内在价值搞清楚。“不熟不做”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点。如果能找到一家好的企业,就算经济衰退要来了,也是值得投资的,因为对于真正的优秀公司来说,长远看来,这样的影响并不会太大。相比之下,热衷于购买自己不熟悉的科技股并且由此亏损的中国股民,是不是要沉思一下?

问题四:财富意味着什么?

巴菲特不是神,因为他只看中企业的内在价值。他是一个忠实的价值投资者,同时赢得了大量的财富,并且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那么在他眼中,财富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股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可是我们也知道,巴菲特已经决定将他财产的80%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个数额高达370亿美元。

巴菲特说:“在50年前,我已经和太太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获得的财富已经可以使这个家庭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所以我希望能将赚到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是个言行如一的人,在他的家乡小镇奥马哈,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巴菲特的住宅是小镇上最普通的房子,也许他的梦想中,正常的生活本该就是如此的简单和朴素。在声名显赫的光环下,他有着最质朴和最真实的一面,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但在他看来,财富只不过是一组数字,对于一个人来讲,最大的意义仍然是自己本身的生活。

就像他联名百余名美国富翁,反对美国政府通过的“取消遗产税”的议案一样,他一生所进行的事业,不过是在寻找将财富聚集起来再回馈给社会的一种完美方式。

一个最成功的全球首富,却也是拥有最单纯的心灵的人。巴菲特的“财富观”足够赢得我们的尊重,同时,也足以引起我们中国股民的反思。在股市低迷的今天,众多捶胸顿足的股民,是不是应该放弃一下盲目地追名逐利的浮躁情绪,从头思索一下我们的投资观念?很多人都在学巴菲特如何赚钱,却没有学来他对财富、对社会悲天悯人的心态。目前社会上为富不仁的现象太多了,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成为富人,但是“为富”之后应该怎么做,确实值得人们探讨。

问题五:如何回避风险?

2007年1月份,著名的投资大师罗杰斯访问中国时,就已经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表示了极大的担心,因为市场太热了,他看到了太多的泡沫。而在10个月后,巴菲特再次表达了类似的担忧。风险已经存在,可是如何回避,当时的巴菲特忠告说:“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股市时,投资者就应该小心了,目前的中国股市过热,应该引起人们的忧虑。”然而,即使连当时听到这番话的采访记者,都宁愿将他的担心当成是一种短期的风险提醒,而且认为从长期而言,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会认为6000点就是中国股市的顶点。

风险源自于不了解,同时也来自于投资本身的性质。巴菲特说:“如果我不了解,我就不投资。”他不了解中国市场,所以他仅投资了中石油一只中国股票,而且现在他还全部清仓了,这说明他认为中国的股市存在的风险要比西方股市更大。罗杰斯就曾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效率不高、服务不够完善提出过批评,认为如不改善将会使风险变成现实,果然,几个月后,银行排队的问题就在全国显现出来。

巴菲特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但是如果遇到问题,却不会回避。在他看来,如果可以回避那就不叫“风险”了。“如果我的投资是对价值的肯定,即使有风险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最可怕的是我们找到的其实是一只坏股票,对价格的判断也不准确,那将是根本性的错误。”

他建议中国股民,“低买高卖”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策略,但并不说明只要做到“低买”就可以“高卖”,如果股票本身是坏股票,那也可能跌得更低,不会有让你“高卖”的那一天。在市场上,确实有些股票是严重超值,这需要股民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不仅要善于发现好股票,对那些不容易分辨的坏股票,也要极为敏感,才能与风险保持最远的距离。

如何消除股市泡沫,巴菲特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就在他表示担忧之后的不久,中国股市的泡沫就破裂了,大量的股民亏损,甚至有人跳楼。这样的悲剧,你很难归结于市场本身。因为全球最完善的美国股市,也照旧存在规律性的股市大跌。问题是我们当初为何忽视掉了这些泡沫的危害性,或者说明知它的危害,却选择性地失明,心甘情愿地期望这个泡沫继续膨胀下去。我想这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还记得他那句名言吗?“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应该是避免风险的最有效的办法。当时采访完巴菲特的记者撰文说:“巴菲特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我们应该仅仅把它当做一家之言,理性分析,客观判断,没必要对这位大洋彼岸的股神言听计从。”事实是,我们既没有言听计从,也没能避免2007年底大规模的中国股灾。

“如果中石油股价大幅回落,我会再买”

巴菲特通过逐步的减持,最终将手中的中石油股票全部抛售,一度让人以为中石油股价将会下跌,但事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让巴菲特十分意外。中石油的股价依旧坚挺,涨幅喜人,巴菲特少获利了一百多亿港币。

他在一次接受记者访问时,对中石油的表现也给予了赞赏,认为中石油拥有一个强大的优秀的管理团队,他说:“如果中石油的股价大幅回落,我会再买。”这句话不经意间露出了巴菲特在中石油股票上的基本投资策略:逢低买入,而当股价升到一个敏感区域,风险越来越大时,他就将它抛售获利。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陌生,对中国股市机制不健全的担心,还有对中石油持续坚挺能力的怀疑。另外,也有伯克希尔公司内部股东的担忧和压力,促使巴菲特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其实,伯克希尔公司买入中石油股票,也是在他个人的力挺之下作出的决定,当初遭受到了股东们极大的质疑。

在亚洲寻找机会,是巴菲特这些年来的投资新策略,他曾经将目光瞄准日本市场,但日本市场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使他转战中国,向中石油伸出了投资之手。2003年5月4日,72岁的巴菲特对外宣称开始持有中石油的股票。随后,中石油方面认为,巴菲特应该是基于对中石油赢利能力和高股息回报的看好,才购买其股票的,其他好像没有多少让人信服的解释。巴菲特介入的消息爆出后,中石油的股价连续5天高涨,反映出了投资者对巴菲特的选择的信服。

巴菲特拒绝发表他买中石油的原因,他说:“谈论股票有悖于我的投资原则,我更倾向于保守我的投资策略。”本来人们是很难发现他已经成为中石油股票持有者的,但香港交易所的一项新的披露规则让他的投资消息大白于天下。当年香港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及期货综合条例规定,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董事和大股东的监管,持有上市公司5%(原来为10%)权益以上的股东,必须向港交所披露,原来的不为世人所知的“隐形股东”在新的披露规则下无所遁形。人们豁然发现,中石油的股东中多出了股神巴菲特,他持有大约118亿股的中石油股份,占流通股的671%。

对于巴菲特想从中石油得到什么,很多专家猜测不停,香港的一位专栏作家说:“巴菲特投资中石油,那是他犯傻了。”香港证券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说,巴菲特的这次投资反映了实业投资的一种动向,这是他的策略所在。因为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早在三年前,他就已经在关注国家能源业。巴菲特说:“我不了解中国,所以不会对中国作出什么样的判断,但我明白的是石油行业在中国的前景会非常好。”很多人认为他购买中石油股票,是为了通过控股进入公司,以他过去的投资历史来看,确实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但是对中石油来讲显然不可能,因为具有国有背景的中石油,政府持股高达90%,以巴菲特133%的股份,显然难以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充分表达意见。对此,巴菲特还自我安慰说:“只要在投票时与中国政府保持一致,那就相当于我们一起控制公司了。”这说明他对进入公司参与运营的决策的目标并不抱期望。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真正目的是“低买高卖”。

不过,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由于中国大公司的股价都很低,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又极其快速,未来的获利空间巨大,这应该是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他在出手之前,应该也是做了周密的部署和详尽的考察,其中就包括和中石油有关人员的接触和研读财务报告。我们再回头看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对企业的要求: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稳定的经营史。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5财务稳健。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8价格要合理。从这些条件来看,中石油是非常符合的,在他介入的时候,中国股市也正是一个低迷徘徊期,亦符合他“低迷时入市”的原则,因为购入价格相当低,当时中石油仅为每股16至17港元。四年后,巴菲特接连7次,以1347港元的均价全部抛空了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从中净赚277亿港元,可谓大赚了一笔。

但是他为什么会全部卖出手中持有的基本面没变的中石油呢?这好像又不符合他的投资原则了。笔者估计可能有五个原因:

他认为中石油后来的价格被高估了。

他对全球油价的继续升高持谨慎态度,认为油价将会回落。

国家对成品油的价格管制,他认为这将影响中石油的利润。

美元贬值加快,而港币又在跟着美元走。

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预测,认为股市将会下跌,风险已经迫近。

虽然巴菲特在大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后悔,认为过早减持中石油是一次值得商榷的决定,他没有想到股价仍然坚挺了这么久,同时也表示只要价格合理,将会再次考虑购入中石油股票。但是我们要看到,在这背后其实是巴菲特对中石油的估值考虑,并由此传达出了取舍信号。只要价格还是这么高,他是不会购入的,因为他根本的投资原则就是在低迷时入市。

应该说,值得我们骄傲是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像中石油这样的世界型企业,并引来了股神巴菲特的关注和投资。这已经表明了中国市场的未来,我们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是最适合价值投资的市场。对此,暂时的低迷只是一种规律性的波折,越是在这种时刻,中国的股民越应该去发现背后蕴藏着的未来的机会。正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中石油的价格回落,我还会购买。”那么为何我们的股民总是习惯于在价格回落时逃跑呢?

“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市失去信心时购买”

沃伦·巴菲特努力地向中国的股民传达他的这一理念:当股市中已经没有多少人时,就是聪明的投资者的机会。人们对股市失去信心的时候,反而遍地是被低估的好股票。就像他对中国记者说的:“我不会因为外部宏观的影响改变投资策略,总会有好的年份和不好的年份,那又怎么样呢,假如我找一家很好的企业,就算美联储的主席对我说经济要衰退了,我还是要买,因为对我来说影响不大。”

这种心态真是值得学习,恰如他的成功令人敬仰一样,他成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股市的本质并非价格,而是决定价格的那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就是市场先生。如果股市陷入了低迷,说明市场先生开始犯错,此时不买就将错过良机。而那些总是在最火暴的时期入市的股民,从迈出的第一步就已经犯了本质的错误。事实是,你应该在最低迷的时候入市,在最火暴的时候离市或者观望。

巴菲特说:“中国是个有着巨大机会的市场,我很感兴趣,我们也会考虑在这里寻找更合适的机会。”巴菲特还特别看好中国的制造业市场,如果要投资,他将会坚持做长期的股权投资者,而不是短线投机者。巴菲特口中的“机会”就是等待合理的股价。

请看他在过去的时光中是怎么实施这一入市法则的:1973年,股价下跌,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1987年10月,全美股市暴跌,巴菲特斥资7亿美元购买所罗门公司的优先股(9%的可转换优先股);1988年,美国经济衰退,股市低迷,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最终购得了其7%的股份。

每当全美股市陷入低迷时,他就会产生入市扫荡的想法。只要发现好股票,他就会等待市场对它的误解,直到被他抓住机会。我们可以想象,当人们从大跌的股市中面色惊慌地仓皇而逃时,巴菲特一定怡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相关的新闻在内心偷笑。笔者也常在窃想,全世界有几亿的投资者都在研究他,为什么却少有人敢于真正去运用他的这个原则?我想,还是人们对于市场的盲从心态在作祟,大部分投资者都太相信市场了。当市场价格高涨时,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地以为它会永远涨下去,当市场价格低迷时,人们又惶恐不安地担心它会永远地低迷下去。

对此,巴菲特说:“价值投资需要情感和态度!”对于普通人来讲,稳定的情感和态度比智慧更加重要。他对中国记者解释说:“如果我们选对了市场和趋势,要做的只是长线持有,耐心等待。另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巨大的智慧,因为这对于选择市场和趋势来说,作用并不大。”一个投资者,只有眼光的准确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够长期地坚持才是关键。

投资者行动的果敢性,有时决定了他整个投资的成败。现在中国股市的情况不佳,更需要我们普通股民能够拿出决断的勇气。要知道,这时的一个正确的决定,可能会决定你的一生。

巴菲特的中国式智慧

在回顾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的很多投资理念,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经典思想竟然异曲同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清心寡欲。实际上,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并非笔者一人,非常多的巴菲特相关研究书籍的作者都提到了这一点。在笔者看来,用中国式的智慧来阐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处世哲学,对我们的中国股民理解学习他的投资经验,也会非常有益处,可以从我们的文化角度去贯通一些本质上的东西,比拿具体事例向中国股市生搬硬套要强得多。

(1)“悲观主义”与中国智慧。

纵观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悲观主义”是他拥有的一笔巨大的独特的精神财富,使他在投资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巴菲特曾经说:“价格低估最常见的起因是悲观主义,有时它是四处弥漫的,有时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所特有的。我们希望在这样的氛围里投资,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造成的价格。乐观主义才是理性投资者的大敌。”所以巴菲特在别人绝望时反而欣喜若狂,而在人们都欢欣鼓舞时,他会断定市场已经没什么机会。

在他看来,只有满目疮痍的股市才意味着遍地黄金,就像野火烧尽后的草地,才能发出生命力更茁壮的新芽。他的投资策略是不喜欢牛市,更乐于看到出现一些熊市。当股市回落和经济出现短暂衰退时,巴菲特的眼睛已经看到了那些被抛弃的优秀企业的种子。

这是一种恬静和善于等待的心态,在中国智慧中,像极了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不是满目荒芜,而是万种待萌。悲观的对立面是乐观,盲目的乐观者往往只喜欢看到绿树成荫,万花齐放,却终究想不到秋寒的来临是必然的。巴菲特的意思是,不要在夏天入市,而要在冬天的冰天雪地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一家回报最高的公司。有人说,巴菲特这种心态,源于他看透了万物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是回到生命本源的大彻大悟。也许这话说得太过了点,但巴菲特看透了市场的本质,看到了一只股票的真正生命到底是什么,这应该是真的。所以他是站立在金融市场最顶端的那个最从容与冷静的人,他愿意无限期地拥有一只股票,并与它厮守到老。他希望自己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而不只是股票的价格。

就像中国古人的经典易经阐述的是宇宙万物生死往复的根本至理一样,巴菲特也抓住了股票投资的根本规律。

(2)心灵富足的巴菲特。

让人折服的是巴菲特乐于沉静淡然的处世之道,让人想起了中国的庄子。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现实生活中的巴菲特,住着普通的住宅,从不奢华浪费,从不炫耀财富。对于财富,早在年轻时的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看着这些数字慢慢地增加,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他将赚钱当成了一种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出于对金钱的占有欲望。他喜欢赚钱,但却不迷恋金钱。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将自己几百亿的财富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这个慈善机构还是同样拥有几百亿财富的比尔·盖茨所创立。只有真正地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要使人性去除杂伪,完全清静与自由,要使心胸空旷宽广,容纳万物。巴菲特完全具备这种品格,就像那些见过他的华尔街大亨们所言,巴菲特有一种水的特质,在财富的角斗场上,只有死神才能够打败他,向他亮剑的对手会发现自己无处下手。有一次他去母校内布拉斯加大学发表演讲,相关组织者问他是否需要安全保护,巴菲特微笑着回答说:“我不需要任何的安全保护,我只要求在门口检查来听我说话的人是否带着无核小果。”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他的公司也从不进行恶意收购。正因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有机会能够纳入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之下,因为他胸怀宽广,从来不与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争夺控制权,所以才让那些企业家们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看上去,似乎与世无争,但他偏偏却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了最成功的回报,而且这个成就几乎前无古人,也许亦是后无来者。这就是智慧与情商结合的力量,上善若水,心灵富足,对人生和商场看得极为透彻,方能游刃有余。

(3)无为而治的巴菲特。

中国的道家讲无为而治,西汉王朝在其前期的主要国策就是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看似无为,却充实了国力,为汉武帝的反击匈奴积累了巨大的基础。道德经里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说,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间之事,实行“不言”的教导。“无为”和“有为”在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却互为一体,互相转化,无为亦是有为,有为也可以看成是无为,全看形势的需要。巴菲特对于伯克希尔和这个商业帝国旗下公司的管理体现出来的智慧,就充满了这种古老的中国智慧。

“对于并购的公司,我们只有两项工作,”巴菲特说:“一项是配置资产,另一项就是吸引并且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业务,这并不难。”他告诉那些经理们,对于他们有益的管理策略,他不会做任何干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这就是无为而治,既需要胸怀,也需要眼光。巴菲特给予了经理人完全支配自己时间表的权力,“我们取消了通常与CEO相伴的仪式性和与经营无关的活动。”他给那些经理人充分实现自己价值的空间。道德经里说:“我无为,而民自化。”岂不正含有此意?他只是告诉经理们:“我只要求你们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怎样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对于并购公司奉行这种策略的巴菲特,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在这方面,也许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样成功。“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还有一句中国古诗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并没有出什么力,却收获了丰富的果实,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之术。比起很多动不动就亲自上前线的公司领导来说,巴菲特也许是很“傻”,很多领导每天都要插手分公司的内部事务,事事亲为,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过目,结果是手下的人才全部闲置,而自己却累个半死,公司的业绩不升反降,这虽然是“有为”,却极其错误。巴菲特虽是“无为”,却最大化地将手下所有人才的大脑全部利用起来,集思广益,将公司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业绩不好才怪呢。

奉行无为而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任。巴菲特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前,已经将这个工作做完了。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优秀管理层,这是他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有些事看上去很难,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关键是看你选择的是简易有效的方式,还是复杂无效的方式。巴菲特是那个可以找到简易途径的人。简易,却并不简单。真理,却不复杂。巴菲特的这种充分信任的管理方式,使得他的经理人能够经常处于最佳的状态为他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管理方面也是最成功的。

巴菲特说:“在买进时,我一定要寻找有一流的管理人员的好公司,我只与我喜欢、信任并且钦佩的人做生意……我不希望与缺乏值得敬佩品质的经理合作,无论他们的业务前景多么动人,我从未与一个坏人做成过一笔好买卖。”这种策略,既是无为,又是有为,值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借鉴。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伏。

原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还有个经典的故事,讲的是有个老者得到了一匹好马,众人称之“福”,老者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众人皆称为“祸”,结果不久朝廷征兵,他的儿子因为断腿,幸运地躲过了去参加战争的不幸。也就是说,福的背后隐藏着祸,祸的背后却也隐藏着福,福祸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祸观念是很强的,比如宋代诗人陆游的七言诗游山西村里面就有两句千古流传的佳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体现了“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客观规律。

这与巴菲特的“在贪婪中恐惧,在恐惧中贪婪”岂不是同心同意吗?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是在市场低迷时要敢于入市,因为这意味着新一轮的牛市即将到来,而在市场最热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因为这说明市场即将走到顶点,意味着熊市的可能发生。牛市和熊市是互相转化的,这让笔者想到中国的传统经典易经里面阐述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当事物到达极盛,便是衰的开始,当事物到达极衰,便是盛的开始,事物的发展呈现波谷的形态向前循环发展。诸如人,有生有死,死意味着新一轮的生,生代表着新一轮的死,新陈代谢,循环不断,从而万物生息,生命延续。易经的这一理论,教人认清事物本质,顺应天道,并且要懂得居安思危。

或许是无意,或许是必然,巴菲特顺应了这种“天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投资股票的“接近零风险”问题,那就是当人们都绝望时看到希望,当人们热情高涨时,要看到危机。其中,战胜恐惧、克制贪婪是基础,但是笔者想问的是,如今沉浮在股海中的人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巴菲特的风格看上去保守,但他出色的绩效告诉我们,策略是否保守并不重要,对于投资来讲,绩效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5)巴菲特的“天道酬勤”。

中国的易经里讲:“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何自强,“勤”就是保证。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那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更是明确讲明了勤奋的重要性。巴菲特亦是如此,他在11岁就开始对股票感兴趣,购买了生平第一只股票,直到现在为止,依旧每天工作13个小时。有个美国记者说:“我觉得巴菲特的一生没有浪费一秒种的时间,他从1岁时就在股灾中开始研究股票了。”虽然有所夸张,但却形象地描绘了巴菲特具有的天道酬勤的一面。

在高中时代,巴菲特做报童时就通过非常合理巧妙的安排,同时承接着五家报社的报纸派送,让自己的月收入达到了175美元,在当时,这个收入相当于很多全职员工。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将自己1200美元的积蓄投资到了一家农场,大约有40英亩的土地。在学校里,他和后来的合伙人唐·丹利合作投资弹子机生意,收入不菲。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主意诞生,可谓妙思无穷。由于思维活跃,又勤于思考,保证了他在年轻时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今后的人生之路,和阅读理解足够的理论书籍,为他传奇一般的投资生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巴菲特高中毕业前,就已经分发了将近60万份的报纸,赚了5000多美元。去读大学之前,他又转让了弹子机,获得了1200美元,这时他才17岁。关于他的勤劳,见证者可谓众多,像他的亲密合作伙伴唐·丹利,还有农场的布莱恩夫人,就连比尔·盖茨都对他从不浪费光阴的品质敬佩有加。巴菲特认为自己并没什么天赋,但他却仍有开阔的视野,高人一等的情商和敏锐的眼光,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勤奋的学习。勤于学习的巴菲特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心胸,以及对于商业投资的高明理解。仅在高中毕业的这一年,他就阅读了不下100本的商业书籍,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让人想起了中国古代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的故事,青年时代的巴菲特就是这样的好学。勤奋的学习,成就了巴菲特,而他也要求伯克希尔公司的经理,每天早上醒来以后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削减成本,要把它当成自己呼吸那样,时刻考虑,而不能想着做一次就完事。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伯克希尔公司的利润从来都是在美国金融界名列前茅。既具有典型的西方投资家的智慧,又具有深邃的东方文化的气质,巴菲特的成功水到渠成。

巴菲特与索罗斯——我们更需要巴菲特

在全球金融界,巴菲特与索罗斯经常被人拿来对比,并得出很多火花四溅的结论。两个人之间的差异确实很大,几乎代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投资观点。在目前中国股市较为低迷的大环境下,我们是需要索罗斯,还是巴菲特?笔者觉得,中国股市之所以陷入这么长的低谷期,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实质上,恐怕正是因为索罗斯似的投机主义者和短期炒家太多,而能够真正奉行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概念的理性投资者太少。

很显然,环境的改变需要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努力,而我们自身的投资策略选择,则完全要由自己做主。中国的股民何去何从,答案早已尘埃落定,只不过最正确的答案上面却披着最厚的一层灰尘。

巴菲特擅长而且一生追求以低价购买有资产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他对目标公司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要佳,负债要低,而且价格也要合理,时机要合适,对公司的要求非常之高。而索罗斯一贯被人尤其是亚洲金融界贬义地称为国际大炒家,他经常根据金融市场风向的变化出没于其中,以期适时地在市场上自由行动,以投机为手段,以短时期内赚取巨额利润为根本目的。巴菲特买卖股票,长期控股优质公司,索罗斯则经营证券和高利贷。巴菲特专注于优秀的个体公司,喜欢和那些简单易了解的高回报公司打交道,按照规矩办事,严格遵守并尊敬市场规则。而索罗斯则放眼于全球金融市场大的发展趋势,就像一个独身的单刀游侠,不讲究规则,不在乎是否正义,只追求回报。

索罗斯有一句被传为经典的名言: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相和谎言的连续剧,经济史的演绎从不基于真实的剧本,但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我们的做法就是认清其假相,投入其中,在假相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再来看巴菲特基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如果你的逻辑是正确的,而你所用的资料也是对的,那么,你的结论就必定是对的。

有人说,巴菲特是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而索罗斯则是纯粹的博弈论。两者没有交融的可能性,相反是势如水火,互不相容。巴菲特是投资之神,极度痛恨波段操作的短线投机行为,对那些拥有高智商却依赖于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投资判断的人士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聪明人在做蠢事”。索罗斯却正好是利用差价进行炒作的高手,同时他也是全球金融界的投机至尊。

他们二者犹如阴阳两极,一座山的北阴和南阳,巴菲特是阳光至极的赤道区,索罗斯则是寒冰覆盖阴谋隐藏的北极区。一个是火,一个是冰。虽然马克·泰尔认为两人几乎拥有完全一致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方法,并列出了两人均虔诚奉行的23个投资习惯,并急切地想让人们看到,投资习惯是如何造就了成功,或者导致了失败。但在笔者看来,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共同之处,他们两人最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一切,那就是,巴菲特是资本市场的建设者,而索罗斯是破坏者。

巴菲特与索罗斯在决策过程中的共同之处,用一组词即可完全代表:独立思索、逆向思维,化繁为简,抓住本质,积极心态,果敢坚定。正如有人说,成功者所必备的品质几乎都是一样的,而失败者的失败却各有不同。就像巴菲特投资盖可保险、富国银行,索罗斯投资迪士尼,都是在看似危机四伏的局面中,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并能够作出果敢的决断,从容出手,把握住大的机遇。看看现今的中国股市,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呢?

与索罗斯相比,我们显然也更需要巴菲特可以看透市场基本规律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的宝贵经验和积极的心态,养成一个健康的投资习惯,彻底摆脱之前对股市的不良认识。用客观的冷静的思辨态度去对待中国股市,勇敢地在低迷时入市,将先机握在手中,你会发现,原来在中国股市也是遍地黄金。

一个健康的投资习惯。我想这就是巴菲特带给中国股民的经过了浓缩的投资精华。习惯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命运,同样,投资者如果都持有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入市,一个国家的股市也会随之焕发生机。

巴菲特说:“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它轻得难于觉察。”他说:“在公司中,我最惊人的发现是一种我们称之为‘习惯的需要’——这种压倒一切的、看不见的力量的存在。在商学院里,我从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存在,而且在我进入商界时,我还不能直观地理解它。那时我想,正派的、聪明的而且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会自动作出理性的业务决策。但是,长期以来我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当‘习惯的需要’起作用时,理性之花屡屡枯萎凋谢。”

股神的这段精辟论述,应该引起我们中国股民的重视。在投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情商比智商要更重要,这已是不二的共识。巴菲特多次强调过这一点,我们为何不能抛开那些股市的表面数据,来从根本上解决对中国股市的认识问题呢?投资成功并不取决于正规教育、神秘技巧或好运气,而是属于虔诚地、持之以恒地去实践那些简单的良好投资习惯的人。

我们离巴菲特还有多远

很多人问,中国有没有巴菲特?能否出现巴菲特这样的传奇人物?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回答另一个更重要也更本质的问题:中国人对本国的股市有没有信心?前段时间,在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贵州茅台和云南白药先后出现了涨停,让人欷歔之余,又不免叹息为何当初自己没有坚持。还有像中兴通讯、万科、张裕等一些股票,从2004年到现在,先后出现了成倍增涨的成绩。像贵州茅台,从2003年到现在的最大涨幅高达35107%,中兴通讯高达36591%,万科为1887%,张裕A为25747%。按照巴菲特的理论,这就是难得一见的好股票,但笔者想问的是,有多少人在5年前就坚决地长期持有了这几只股票?又看到了它们今天的业绩?是谁在低谷中一直对这些企业进行长期股资,谁就是中国的巴菲特,谁就有可能成为中国股市的投资之神。

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没有人可以复制他,但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却是全球通用的至理。有些事情说明白了,其实很简单,比如投资。巴菲特说:“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部分。”只要我们中国的股民都可以坚持这个理念,我们不是巴菲特,也有可能取得巴菲特那样的成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业绩有大小,理念却可以一脉贯通,成功者没有优劣之分。中国社会一向是个集体至上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束缚了一个人取得巴菲特式成功的可能性,但巴菲特理念的种子却是可以无限制播撒的。

对于想成为巴菲特、想像巴菲特一样获得投资成功的股民,笔者有三个建议。

第一,请坚定信念做长期投资。

目前优秀企业的股票再创历史新高,不是偶然的,而是规律性使然。不能说优秀企业不会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但在市场的长期变化中,优秀企业却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对企业的经营来讲,有两个市场可以反映,一是企业的营销市场,二是企业的股票市场,这两个市场有着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统计判断方式。但是归根结底,股市只是对营销市场的一种模糊展现,它并不精确,甚至存在着诸多错误,容易欺骗股民的眼睛。格雷厄姆那个著名的市场先生理论,不就是在说这一点吗?我们如果只相信虚拟的股市,不去关注企业真实的市场,那才是大错特错,成了不折不扣的投机者。

所以,是否长期投资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真的去关心企业在现实市场中的品牌、业绩,就像从2003年起就开始对上述那些优秀企业进行投资的人,经历过股灾也没有动摇的人,他们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这才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巴菲特也不是一天练成的。

第二,注意投资的四大误区。

巴菲特说过三句经典的投资名言:集中投资;合理的价位买入增长潜力巨大的优秀公司;长期持有,莫做波段操作。

对比一下,现在的中国股市明显存在着四大误区,或者说四种错误的策略。

第一误:投资组合和股票的配置过于分散。有些人动不动就买上百只股票,少的也有十几只,三十几只,不仅过度的分散,而且缺乏耐心,有的股票只持有两个月,回报不佳马上抛了,有的甚至连股票代码都记不清,更别说去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了。这是明显的投机行为。

第二误:持有期限过度频繁,以及盲目长期。交易太过频繁,而回报又不好,股价增涨幅度也不大,这使得股民将大量的金钱都消耗在了交易成本上,回头算下来,根本没有可观的赢利,甚至还会净亏损。有的则是过度的长期持有,盲目地认为只要把一只股票握在手里,死了也不卖,就是长期投资,一点儿不去关注公司的经营动态,做好应对准备,这不是投机,但却也不是理性的投资,而是“糊涂虫”式的投资。笔者再次提醒一下,长期持有之前,一定要确定该公司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要确定该公司是成长型还是周期型公司。如果股民将那些明显不具备长期潜力的周期型公司作为长期投资的对象,很可能就是灾难的开始。

第三误:对公司价值的把握能力出现偏差,忽视企业的经营实际。这一点是股民最经常犯的错误,同时也是最难以做到的一点。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这么辛苦去阅读公司年报,看公司的基本面。股民通常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便将这个工作顺理成章地交给一些分析师或是基金经理,将生死权交与他人之手。但股民却忘了,作为分析师或基金经理,他们是否会将全部的精力投放到你的利益上?你们有没有最统一的立场?我的判断是:没有。作为基金经理,他同时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当的分析经验?我的回答是:未必。大部分的基金经理为了拉拢客户,增加投资额,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劝说你投资某一只股票,事实上可能他对这只股票的情况也并非十分清楚。分析师更不用说了,巴菲特都说过不止百次,他绝不相信这些分析专家。自己的眼睛才是雪亮的,一定要实际考察,哪怕多费些时间,多耗些脑细胞,要知道这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当然了,如果你买股票只是玩一玩,几十万、几百万地扔进去不在乎,笔者也自不多说。

第四误:不愿意等待时机,经常没有耐心。如此一来,你的投资行为就失去了充分的安全边际,因为一个正确的投资时机对你来说,它意味着最大限度的安全空间。特别是买入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足够低廉,通常决定着你在未来的回报,以及当股市出现回落时,你的这笔投资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多人将自己资金筹集到位的时间,作为投资的时间,手中有了钱,马上就入市,但是很显然,一只好股票并不会按照你入市的时间出现最让你满意的低价位。你应该给自己一个观察和等待期,如果这点耐心都没有,那就不必来投资股票,还不如去买地产,因为地产每天都是在涨价的,时间不等人。巴菲特为了投资可口可乐,为了等到那个合理的时机,他自己说“等待了50年”。虽然夸张,但却充分说明了等待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奉劝股民们不要轻易将钱交给基金公司,因为基金最不愿等待时机,基金经理迫切需要为公司创造业绩,他很可能就会匆忙地为你的钱找到了投放窗口。但是,这个投放窗口却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甚至可能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就很容易出错,结果就是你的钱打了水漂。

第三,想成为巴菲特,就不要炒短线。

有人说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然后高价抛掉,是典型的波段操作的投机行为,但即使如此,巴菲特都持有了四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石油的基本面调研得极为详细,可谓做足了公司,他是从公司做起,而不是股票本身。如果说这是投机,也是一种很聪明务实的投机。

有个中国的记者说:“模仿巴菲特的人很多,但是巴菲特却只有一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笔者觉得,这关系到投资者对巴菲特的定位。巴菲特是价值投资者,他代表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确切的某个人。就像索罗斯是投机主义的代表,彼得·林奇是分散主义的代表。成为巴菲特,未必就一定要拥有他那么巨大的成就,因为世界上已经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像他这样。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根据中国的国情,灵活而且坚定地贯彻他的价值投资理念。

炒短线当然是不可行的,但目前的中国股民,大部分人都在炒短线。在美国,很多人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持有某只股票,就像在欧洲很多人都是世代做一支球队的球迷,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信念。我们可以吗?且抛开中国股市成立时间短的因素,现在如果做一个是否愿意长期持有某只股票的市场调查,我相信超过一半的股民会说No。笔者认为这就是对股市的认识有问题,我们大多数人是把股市当做捞钱的地方,就像银行的取款机,我办一张卡,随时来都可以取到钱,取了钱就走,没有舍弃一定的时间,等待长期的更高回报的积极心态。有人说,中国的大环境还没有到可以产生巴菲特这样的人的地步,可能还需要很多年,因为股市的完善需要时间,大家的心态培养也需要时间。但是笔者认为,我们没必要去跟美国股市比,就像文化无国界,投资的理念也没有国界。事实上,巴菲特成长的初期,美国的股市也并不完善。美国很多伟大的投资大师,像彼得·林奇,索罗斯,他们都出生在美国股市的成长期,成熟于那个不断完善中的时期。中国也一样,关键是我们的投资心态,而不是市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好的投资心态,那么市场也会随之改变,因为说到底,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规则也是人定的。人的心态完善了,市场也就跟着完善了,难道不是吗?

学巴菲特,就意味着不能短线炒作,就一定要长期价值投资。对长期投资来讲,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创立者,但是格雷厄姆自己的投资并不多。所以,格雷厄姆是前人栽树,巴菲特是后人乘凉。如果说这棵大树已经在大草原上越长越高,那么后进的投资者,应该努力把这棵大树的种子散播到四面八方。让草原长出一片树林,再成为一片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如果真有这一天,笔者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巴菲特。

第二节应对股市暴跌,巴菲特教你几招

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人们向巴菲特请教成功秘诀,巴菲特回答说:“第一,永不亏损,第二,记住第一条。”永不亏损,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这是巴菲特最著名的一条投资名言。为了保证自己管理的资金的安全,巴菲特总是保持着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冷静和投资风格,当市场最亢奋、大家都是贪婪的时候,他反而头脑清醒,激流勇退,而当人们都对市场失去兴趣,绝望不已时,他又兴奋地出现在了股市上抄底,将优秀的股票据为己有。

1968年,美国股市迎来了少见的春天,人们一片狂热,但巴菲特却感到了忧虑,因为他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了,他看到了令人担忧的前景。于是他卖出了手头几乎所有的股票,并且解散了合伙人公司。很快,市场验证了他的谨慎是多么地有道理,次年的6月,股市大跌,并演变成了股灾。到了1970年,美国市场上的每种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50%还要多。但是这时,就在人们远离股市抚摸伤口的时候,巴菲特又来了,在他看来,这时的美国股市到处都是被沙子掩埋的黄金。

巴菲特就是通过“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来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的,不仅如此,他还能通过这种办法,总是比别人快一步以最低的价格买进最好的股票。他抢先一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好好领会这种策略,从心理素质和对市场的判断力上,逐步达到股神的高超修养。巴菲特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这让他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股灾,也让他在机会来临时能迅速出击,使资本得到最好的增值平台。可是,如今很多的投资者却不清楚风险到底来自何方,摸着石头过河,戴着眼罩走路,在自己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就贸然地投资。还有些股民,因为对于牛市的贪婪,期盼大盘一路冲到更高,而失去了对风险的预知意识,该出手时不出手,直到市场突然出现规律性低迷,方才悔之晚矣。

学习巴菲特的经验就是,在做任何的投资之前,我们都要把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提前将各种后果都考虑到,并做好应对的预案。请记住,一定要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做投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股市中究竟要注意哪些风险

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再相爱的男女都有离婚的可能,更别说商业投资了。那么股市的风险又有何不同呢?首先,最简单的风险就是股票在买入后,如果在预定的时间内不能以不低于买入价的价格将它卖出,就会发生套牢。这个股民都是知道的,但具体到详细的操作,股市的风险又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像投机者,短期的波段操作者,他们主要从股票的差价获得收益,那么他们面临的风险就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上,后果就是上面说的,如果不能以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卖出,资金就被套牢。而对于长期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虽然股票的价差有时会体现出收益,但他们的回报更多的是在股票的红利和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增值两方面,所以,他们面临的风险其实主要在公司方面,即这个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那么,在投资之前的判断和选择就非常重要了。

股价时刻在变,股市的风险就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最明智的价值投资者,往往就不会去关注这些价格的随时波动,而是将精力放在对于公司长期价值变化的研究上,以确定该股票的前景和投资回报。笔者认为,这是最好的看清风险的方法。另外对于投机者,他们或许可以不必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但也要清楚股价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像一些关于此公司的负面消息,往往就会引起股价的大跌,所以,了解公司依然是必须做的工作。

风险一:价格套牢与价值套牢

股民都害怕股票被套牢,那就像一双脚被铁索捆住了,再大的力气也动弹不得,空有一身本事也无能为力。套牢在股市中又是家常便饭,恐怕大部分股民都碰到过。简单说,套牢又分为两种,一是价格套牢,股票买入后,发生了价格下跌,股民不能无亏损地抛出,只好持在手中,也就是说,市场价格总是低于自己的买入价,抛出就亏钱,持有吧又让自己揪心,左右不是滋味。二是价值套牢,股票买入后,却发现股票的投资价值要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更可怕的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根本性的滑坡,公司的内在价值出现了下降,投资者对它内在价值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从而让股票套在了手中。

在价格与价值的套牢两方面,也并非是两行并排的单行线,有时也会交叉发生。

价值套牢时价格不套牢。

这种情况,虽然股票的投资价值下降,但市场上对该股的投机气氛却很浓厚,股价较高,所以投资者只要抓住时机卖出,就可以收回资金,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差价收益。但是如果不能看透该公司价值下降的本质,早晚也会发生价格套牢。

价值套牢时价格也套牢。

这就非常危险了,投资者左右为难,因为内在价值降低,已无法长期持有,可是短线抛出又失去了机会,必会遭受损失。

价值不套牢时价格套牢。

投资者找到了内在价值出色的股票,但是购入的价格并不合理,在股票购入后,股价继续下跌,这就是价值不套牢时发生了价格套牢。不过,这种套牢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并不可怕。随着市场对该公司的充分认识,其价格的解套只是时间问题。

价值不套牢的时候价格也不套牢。

聪明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这样的时机,既有被市场低估的优秀的内在价值,又有着最合理的买入价格,巴菲特就是选择这样的机会购入他想要的股票。此时购买投资,该股不但有投资价值,可以长期持有,而且在价格上也具备巨大的安全空间,股价收益率高,获得高价差的机会也更大。

风险二: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股市中的系统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也叫做不可分散风险。这是股市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风险,综合因素或者说是不可测的某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整个股市的动态发展,导致所有的股票价格的下跌,严重时形成股灾,给所有的股票持有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系统风险发生的诱因往往不受上市企业的控制,有时与企业的经营无关,更多是投机者的大规模炒作所致,波及面非常得大。通常来讲,它主是由经济方面比如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经济政策等引起,还有经济周期的循环规律、能源危机和货币政策也会引发股市的系统风险。政治方面,像战争、政权的不正常更替。社会方面,如资产所有制的改造、社会体制的改革,都会造成此类风险的发生。

一般来讲,系统风险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予以消除,它会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所以对投资者来说,不管如何选择和搭配自己的投资组合,都很难避免。最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像巴菲特一样,在看到危险即将发生时,明智地保全成本,退出股市,或者只坚持地握有最优秀的公司股票,坚定信心,等待危机的退去。

非系统风险是非市场风险,也称为可分散风险。它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影响了单个股票或某些股票的价格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引起这些风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某些上市公司,它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从而影响了某些股票的收益,但它只会带来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内的风险,对整个股市的整体形势不会构成影响。像房地产业的股票,如果碰到该行业不景气时,就会出现这一类的股票发生下跌。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但如何搭配自己的投资组合,这又是一门艺术,严格来讲,只要你选择了最优秀的股票,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不会在根本上给你带来不可逆转的风险。

巴菲特如何教你规避股市风险

巴菲特认为,即便是最正确的长期持有,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股市风险的发生。他也会在风险很大而且没有太大投资价值的时候撤出,以规避风险。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技巧与原则。笔者结合巴菲特的经验,总结了三种基本的策略。

第一,对优秀股票坚定地长期投资。

比如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列的持股,是基于对公司的判断,而不去理会股票价格的暂时波动,在一定时期内固定投入相同数量的资金。这种策略,又叫做固定投入法。投资者首先将自己当成企业经营者,而不是股票的购买者,要切记,你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那些虚拟的每天都在变化的数字。如此做的好处是,将风险从股票的价格短期变化转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前景上。前提是,你必须找到那只优秀的值得你信赖的公司和股票。

第二,合理的比例搭配。

投资者为减少股票的投资风险,也可以采取固定比例的稳定投资组合,股票的数量不多,3只到5只,但保证每一只都足够优秀,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这个投资组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保护性的,由价格不会轻易波动、收益稳定的债券、存款和股票等组成。二是风险性的,由那些收益回报率高但价格变动频繁的股票组成。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再作出细致的变动。这个原则的优点是,既可以兼顾对公司本身的重视,同时又不忽视市场,从股价的落差中有所收获。当股市风险较大时,可减少风险性的持股,增加保护性的组合。两者可从容变化。

第三,分段买高,灵活持有。

参照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案例,在断定某只股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的上升趋势后,随着价格的上涨,分段逐步地买进,一直跟到价格上涨到一定的幅度,进入了风险较高的区域,再采取分批减持的策略,赚取较大的价差。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分批次操作,不是动用全部资金一次买进,可以在买进过程中进行观察,便能够减少风险。但是如果对股票的预测失误,价格不涨反跌,投资者还是会承受不小的损失。

可见,在投资之前,对公司和股票的提前研究才是规避风险的最佳良药。这也是巴菲特最重视的工作,就像盖一座大厦,只有地基牢固,大厦才会安全,而对于大厦来讲,地基通常是人们看不到的。在投资过程中,打好地基就是确保低风险的最安全的策略。

股价下跌正是投资的好机会

巴菲特说,股价下跌是投资的好机会,所以他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股灾后悄悄进场收拾残局,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秀股票。可是这样的好机会,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不是说你一进股市就有质优价廉的股票等着你揣进口袋,你需要观察,也需要隐忍。巴菲特在投资迪士尼之前,关注了30年,买入可口可乐之前,已经研究关注了52年,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啊!他在等什么?就是在等股票的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形成足够的安全边际,以保证他的投资回报,降低投资风险。

也就是说,“逢低买入”就是利用安全边际原则进行投资。这个安全边际原则就是:优秀的公司暂时被某些所困而遭到了市场误解,从而引起股价下跌,且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在对这样的公司进行研究分析时,也要把握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它们必须是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在行业内早有声名,或者它过去的经营业绩十分出色却一直未被市场重视,在经营上,相对竞争对手,它有着更出色的条件。更为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对于它未来的前景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精明的投资者就是要看到这样的时机,利用市场对公司股票错误低估从而恐惧性地抛出之机,大量地低价买入,然后长期持有,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也就是说,市场的下跌,对股民来讲反而是重大的利好消息,恐慌完全没有必要。特别是那些准备入市的新股民,一个低迷的市场正是你进军股市搜寻好股票的天赐良机,低价建仓总比你高价追买的风险要低得多,安全边际要宽广得多,投资回报亦是更多。

请股民朋友记住:普遍性的悲观,是投资者的福音。普遍性的乐观,是投机者的墓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